華文網

雷軍說的5%淨利潤率,對於手機行業其實是暴利

雷軍又一次上了頭條,他造了一個新詞:“硬體綜合淨利潤率”。

在小米6X發佈會上,雷軍宣佈,“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使用者。”

這迅速引起了爭論:有評論認為,雷軍言論彰顯了小米繼續走性價比道路;但同時也有評論指出,這不過又是雷軍和小米拋出的一個噱頭。

硬體綜合淨利潤率究竟是什麼尚不清楚。不過,如果5%是指淨利潤率,這對於手機行業而言,其實是個超過了華為OPPO、接近三星的暴利。

手機行業淨利潤率有多少?

在發佈會上,雷軍說,“這次決定受到很多董事會成員的不理解,他們認為中國產品淨利潤20%-30%的溢價很正常,為什麼小米不做。”

那麼,對於作為小米主業的手機行業而言,淨利潤率大約能有多少?

鑒於作為小米主要競爭對手的華為、OPPO、vivo等公司並未上市,我們參考了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公佈的一些資料。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在2017年公佈的2016年全球智慧手機利潤情況來看,

在2016年全球智慧手機行業的營業利潤約為537億美元,其中蘋果的營業利潤高達449億美元,營業利潤率達到32.4%;三星營業利潤為83億美元,以三星移動通信部門2016年營收103.62萬億韓元業績顯示,聯想集團該季度毛利率為13.5%,最終淨虧損2.89億美元,淨利潤率為-2.23%;而在2016年同期,其季度毛利率為13.1%,淨利潤0.98億美元,淨利潤率為0.81%。

在家電行業中,目前查到淨利潤率超過5%的公司為格力;根據格力公佈的2017年業績顯示,

該公司2017年營收為1482.9億元,淨利潤224億元,淨利潤率為15.1%;不過,格力的財報同時顯示,該公司營收的83.22%來自於空調,生活電器和智慧設備的營收占比僅為1.55%和1.43%。

有行業人士向網易科技記者表示,5%的淨利潤率對於家電行業(尤其是電視行業)而言,是一個較高的目標。

令人費解的5%硬體綜合利潤率

根據新聞匯總,小米正計畫於今年上市。

自媒體開柒《爆料:這才是小米的真實資料?》一文稱,

據其獲得的融資檔顯示,小米2017年營收為104.74億美元,預計2017年小米的收入為176億美元(1112億元);在淨利潤方面,小米2015年虧損9.8億元,2016年盈利9.13億元,預計2017年盈利75.82億元。

以此計算,小米在2016年、2017年的淨利潤率分別為1.38%和6.82%。

該文還透露,在2016年,小米的收入組成中79%來自於硬體,21%來自於互聯網服務業務,硬體業務的淨利潤率僅為2.8%,而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淨利潤率則超過40%;而小米正在擴大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比例,

2017年預計小米的硬體業務的收入占比為68.3%,而預計到2019年,互聯網服務業務的收入占比將超過硬體收入。

2.8%的硬體淨利潤率倒與雷軍所強調的“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吻合。不過,以此計算,2016年小米硬體淨利潤約為2.32億美元,互聯網服務業務淨利潤8.8億美元,合計11.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32億元),與淨利潤9.13億元之間有61.19億元缺口。

同樣,假設2017年硬體業務淨利潤率仍為2.8%、互聯網服務業務淨利潤仍為40%,按照硬體業務收入占比68.3%計算,其硬體淨利潤為21.67億元、服務業務淨利潤141億,合計162.27億元,與75.82億元淨利潤之間有86.45億元缺口。

這令人費解。多位元業內人士向網易科技記者表示,難以理解小米和雷軍關於硬體綜合淨利潤率的概念。

自媒體人孫永傑在其《雷軍的算計: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不超5%為哪般?》一文中也認為,雷軍強調5%的硬體淨利潤率是有三個目的:

向外界證明其不是依靠手機硬體盈利的手機廠商,避免公眾將其與蘋果、華為、OV等廠商進行對比;

讓業內保持對其手機業務盈利的低預期,一旦超過這個低預期反而給業內造成其競爭力強于對手的假像,為IPO後的市值增加創造了噱頭;

聲明低利潤率或者說將利潤讓與用戶,從行銷的角度很容易獲得小米手機以用戶利益為第一的形象和認同,進而促進其手機的銷售,同時再次掩飾了其在高端市場品牌認知度與友商的差距。

好吧,又是一場行銷。

按照硬體業務收入占比68.3%計算,其硬體淨利潤為21.67億元、服務業務淨利潤141億,合計162.27億元,與75.82億元淨利潤之間有86.45億元缺口。

這令人費解。多位元業內人士向網易科技記者表示,難以理解小米和雷軍關於硬體綜合淨利潤率的概念。

自媒體人孫永傑在其《雷軍的算計: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不超5%為哪般?》一文中也認為,雷軍強調5%的硬體淨利潤率是有三個目的:

向外界證明其不是依靠手機硬體盈利的手機廠商,避免公眾將其與蘋果、華為、OV等廠商進行對比;

讓業內保持對其手機業務盈利的低預期,一旦超過這個低預期反而給業內造成其競爭力強于對手的假像,為IPO後的市值增加創造了噱頭;

聲明低利潤率或者說將利潤讓與用戶,從行銷的角度很容易獲得小米手機以用戶利益為第一的形象和認同,進而促進其手機的銷售,同時再次掩飾了其在高端市場品牌認知度與友商的差距。

好吧,又是一場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