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家川:生態鄉村的“那一抹春”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

平安,一個和諧安詳的名字。

暮春時節,平安牧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唯一的淺灘草坪保護區,白雲與藍天相互映襯,碧草如海、駿馬賓士,好一處風景秀麗、景致獨特的天然牧場。

“項目強鄉,產業富鄉,生態美鄉,特色立鄉。”近年來,平安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這一總體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畜牧+”產業發展,著力實施“抓黨建促脫貧、轉作風優環境、建機制抓生態”工程,切實走出了一條生態鄉鎮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前這裡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一到多雨的季節,就怕山上發洪水。近幾年,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個山坡都變綠了,水也清了,種的松樹也都長起來了,我們平安梁變成了旅遊景點,夏天到我們這裡來遊玩的人越來越多了。”說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水泉村支部書記王小宏掩飾不住滿臉的喜悅。水泉村這個昔日無人問津,

“兩口泉水養活一村人”的村莊,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全鄉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專案是基礎,產業是關鍵。

高寒陰濕的平安鄉,下轄8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1394戶6436人。對於這樣一個自然條件艱苦的山區鄉鎮,農業如何強?農村怎樣美?農民怎麼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和清真餐飲勞務輸出,

“畜牧+”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鄉長蘭雪燕介紹,僅2017年,平安鄉緊緊圍繞影響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退出的水、房、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要求,積極對接、全力實施,落實包括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村級文化廣場建設、中小學教室改擴建工程、農村人居改善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專案23個,

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產業發展方面,對現有11個養殖場進行規模擴大和技術提升,投資200萬元,在新莊村流轉土地500畝,建立飼養量500頭的標準化養殖場1處,組織引導群眾大力種植紫花苜蓿1000畝,全年牛飼養量達6332頭,其中2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2戶,羊飼養量3738只,其中200只以上的3戶,馬飼養量624匹;種植雙壟溝播玉米1000畝,種植培育優質小麥100畝,優質蠶豆1500畝,蘑菇10000棒,
脫毒馬鈴薯繁育500畝;開展“伊香拉麵師”培訓,全鄉外出在蘭州、西安、新疆等大中城市開飯館92家,從業人員92戶368人,年創收入500余萬元。

千畝烏龍頭種植 助推貧困戶脫貧

今春以來,平安鄉堅持原有“畜牧+”產業發展基礎上,搶抓全縣特色產業扶持發展機遇,依託新一輪退耕還林專案,在6村推廣種植烏龍頭2250畝,貧困戶種植占比80%,戶均1.8畝。

暮春時節,行走在平安梁,千畝烏龍頭集中連片,如星光點點,別有一番景致。

鐵古村村民馬阿丹算了一筆賬,“在烏龍頭還沒有產生效益的前三年,政府每畝補助1200元,比我們平時種小麥好。三年後,烏龍頭一畝能產400斤左右,市場價好的時候一斤能賣18元,市場不好也能賣10元,保守估計一畝地的效益在5000元左右。我們家種了5畝,三年後全家光種地就能收入上萬元,加上養牛、外出務工的收入,粗略算算好著哩......”

“起初‘村兩委’先後召開班子成員、黨員幹部、群眾代表討論會,廣泛徵求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全體村民一致贊成種烏龍頭。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地荒著不種,群眾也急。聽說種烏龍頭縣上有補助,苗子免費不說,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協調提供地膜,還有縣林業局技術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服務,大家栽種的積極性高,幾天時間就栽完了。”水泉村支部書記王小宏介紹說。

“田園綜合體”規劃 助力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的平臺是“田園綜合體”。

“平安鄉是一個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山區鄉鎮,草原面積廣闊,發展生態鄉村旅遊和觀光採摘農業具備一定的條件。要實現‘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綜合效益,‘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今年重點謀劃的事情之一。”平安鄉黨委書記張躍東介紹說,“下階段,我們鄉將依託白石咀牧場豐富的生態資源,探索實施‘旅遊+’扶貧發展戰略,重點打造鐵固村、水泉村至磨馬村沿線觀光農業,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體驗園、平安“風情小鎮”和“田園綜合體”,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建新村,挪窮窩”。2017年,針對一二組群眾居住零散、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改善難度大的問題,水泉村“兩委”經過反復論證商議,爭取資金1607.4萬元,計畫搬遷57戶263人,其中貧困戶16戶71人,目前工程主體已完工,正在外粉階段。

如今,正在規劃的村文化廣場、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農耕文化園、農業體驗園、畜牧養殖社區、中鋒養殖、土雞和山野雞養殖、中藥材(當歸、黃芪、黨參)種植等專案將為水泉村“田園綜合體”一期建設注入強勁動力......這個春天,平安鄉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

依託新一輪退耕還林專案,在6村推廣種植烏龍頭2250畝,貧困戶種植占比80%,戶均1.8畝。

暮春時節,行走在平安梁,千畝烏龍頭集中連片,如星光點點,別有一番景致。

鐵古村村民馬阿丹算了一筆賬,“在烏龍頭還沒有產生效益的前三年,政府每畝補助1200元,比我們平時種小麥好。三年後,烏龍頭一畝能產400斤左右,市場價好的時候一斤能賣18元,市場不好也能賣10元,保守估計一畝地的效益在5000元左右。我們家種了5畝,三年後全家光種地就能收入上萬元,加上養牛、外出務工的收入,粗略算算好著哩......”

“起初‘村兩委’先後召開班子成員、黨員幹部、群眾代表討論會,廣泛徵求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全體村民一致贊成種烏龍頭。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地荒著不種,群眾也急。聽說種烏龍頭縣上有補助,苗子免費不說,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協調提供地膜,還有縣林業局技術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服務,大家栽種的積極性高,幾天時間就栽完了。”水泉村支部書記王小宏介紹說。

“田園綜合體”規劃 助力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的平臺是“田園綜合體”。

“平安鄉是一個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山區鄉鎮,草原面積廣闊,發展生態鄉村旅遊和觀光採摘農業具備一定的條件。要實現‘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綜合效益,‘田園綜合體’建設成為今年重點謀劃的事情之一。”平安鄉黨委書記張躍東介紹說,“下階段,我們鄉將依託白石咀牧場豐富的生態資源,探索實施‘旅遊+’扶貧發展戰略,重點打造鐵固村、水泉村至磨馬村沿線觀光農業,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農業體驗園、平安“風情小鎮”和“田園綜合體”,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建新村,挪窮窩”。2017年,針對一二組群眾居住零散、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改善難度大的問題,水泉村“兩委”經過反復論證商議,爭取資金1607.4萬元,計畫搬遷57戶263人,其中貧困戶16戶71人,目前工程主體已完工,正在外粉階段。

如今,正在規劃的村文化廣場、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農耕文化園、農業體驗園、畜牧養殖社區、中鋒養殖、土雞和山野雞養殖、中藥材(當歸、黃芪、黨參)種植等專案將為水泉村“田園綜合體”一期建設注入強勁動力......這個春天,平安鄉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