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春秋戰國,不能不明白那些國君“姓”“氏”的來龍去脈

《大秦帝國之縱橫》播完了,秦國于周天子駕崩之際滅了周朝,自稱天子,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俯首稱臣。但是,秦王贏稷也明白,秦與六國的戰爭還沒結束,各王回去伺機還會再戰。

所以,他明確告訴各王,他不要臣服于秦的藩國,也不要各國的藩王,秦國一定要滅了六國,最後實現江山一統。

秦趙對決形勢圖

在《縱橫》這部40集大劇中,曾經強大過的齊、楚、韓、魏相繼蔫了,已不再雄壯,唯有趙國,英勇抗秦,其志不衰。全劇的後半部主要描述秦趙之戰,

白起奉詔出征長平,斬殺趙軍25萬,坑殺降卒20萬,共滅45萬趙軍。長平之戰是世界軍事上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一場戰役,驚天地,泣鬼神。

長平之戰形勢圖

秦王贏稷如此兇殘,對趙國毫不留情,受到各國的詛咒,以致秦國在史書上留下了“虎狼之國”的駡名。

其實,秦趙兩國本是一家,同一個先祖,同一條血脈,都是一個老祖母生殖繁衍下來的子孫後代。同宗血拼,手足相殘,莫過於秦趙,如把秦趙的先祖們濃縮在同一個時代,秦趙之戰也算是最典型且最無情的“窩裡鬥”。

趙國版圖

趙國始祖名為造父,

秦國始祖名為非子,都是贏姓,也都是秦國先祖飛廉(蜚廉)的子孫。造父是飛廉的四世孫,非子是飛廉的六世孫,很顯然,趙國始祖造父是秦國始祖非子的親爺爺。

上古時代,姓氏很少,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堯帝姓祁,舜帝姓姚(後改媯),夏禹姓姒,商湯姓子。在春秋戰國的諸侯列國當中,秦、趙的君主姓贏,晉、魯、衛、蔡、鄭的君主都姓姬,齊國君主姓姜、宋國君主姓子。從特定意義上說,

秦、趙之間,晉、魯、衛、蔡、鄭之間,都是親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

商周兩朝為母系社會,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傳可變,而姓傳千年不變。“姓”代表血統,子隨母姓,這是母系社會的特徵之一。同姓宗族,或以封地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如趙氏或秦氏;或以職官為氏,或以居住地為氏。氏分貴賤,姓別婚姻,同氏可以通婚,而同姓則不能通婚。

贏姓有秦、趙、黃、梁、馬、廉、徐、江、葛、谷、繆、鐘、費、瞿共十四氏,

因世代輔佐商周王朝而成為貴族。西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封趙籍為侯,建立趙國。西元前769年,周平王封襄公為侯,建立秦國。作為周王朝的諸侯國,論建國時間,趙國要早于秦國200多年。

秦國版圖

秦氏與趙氏同為贏姓,而秦趙兩氏的先祖血緣更為親近,都是嬴姓趙氏。贏人造父為周穆王駕馬有功,封于趙地(今山西洪洞)而有趙氏,被奉為嬴姓趙氏的祖先。造父之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因功受封于秦(今甘肅張家川),從贏姓趙氏中獨立出來,另立秦氏宗廟,被奉成為贏姓秦氏的祖先。從此,贏姓一族中的秦趙成為兩氏而分道揚鑣。

自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獨立,後來隨著秦國的建立,兩國之間或對立,或為盟友,在持續百餘年的合縱連橫中,戰火連綿不絕,各自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而最終則勢不兩立。直至西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秦、趙兩國的血緣之戰才算有了一個了斷。

都是嬴姓趙氏。贏人造父為周穆王駕馬有功,封于趙地(今山西洪洞)而有趙氏,被奉為嬴姓趙氏的祖先。造父之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因功受封于秦(今甘肅張家川),從贏姓趙氏中獨立出來,另立秦氏宗廟,被奉成為贏姓秦氏的祖先。從此,贏姓一族中的秦趙成為兩氏而分道揚鑣。

自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獨立,後來隨著秦國的建立,兩國之間或對立,或為盟友,在持續百餘年的合縱連橫中,戰火連綿不絕,各自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而最終則勢不兩立。直至西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秦、趙兩國的血緣之戰才算有了一個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