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區域供熱解決方案要避免“千城一面”

在城市供熱向安全化、綠色化、智慧化、舒適化發展的潮流中,

中國區域供熱也正經歷著從單一熱源到多種熱源、從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和餘熱、從高溫供熱到低溫區域供熱的轉變。其中最突出的難題是什麼?歐洲國家在這方面有哪些前車之鑒?聽聽丹佛斯區域能源全球總裁安童(Anton Koller)怎麼說。

記者:當前,丹麥等歐洲國家在區域供熱領域以高效率、綠色節能著稱,歐洲區域供熱的轉型之路對中國有何借鑒和啟示?

安童:歐洲供熱之前也是按面積收費,

現在逐步轉向按計量收費,其中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目前,歐洲很多國家雖然實現了按需收費、按計量收費,但這一進程遠遠沒有結束。伴隨數位化技術的推進,這一進程仍會加快,使得供熱系統能效提升更加顯著。

區域供熱是特別適合城市的供熱解決方案。供熱方式與房屋建築的類型、地理位置和能源資源稟賦有關,往往以節能與舒適為目標採用不同的供熱方式。

丹麥哥本哈根提出,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為實現這一目標,丹佛斯説明哥本哈根建立了區域能源系統,該系統整合了很多熱

源,可以助力區域能源實現節能減排。

歐洲的發展經驗表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區域供熱要有適宜性,要發展適合城市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慕尼克用地源熱泵進行區域供熱,漢堡則是利用工業餘熱進行供熱。

記者:您認為,中國供熱領域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童:首先,我要強調的是,中國有自身的優勢,這就是區域供熱的覆蓋率高。當然,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供熱計量推進遲緩。

只有實現了熱計量,才能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節能的重要性。在中國,目前採用的主要是推動式系統,即產生多少熱全都推送出去,不管用戶端實際需求的大小。這種按面積收費的供熱方式,

造成了大量的熱流失和能源浪費,不利於供熱的綠色低碳發展。

另外,中國供熱行業目前更關注供給側,比如熱衷於做管道優化,側重於如何更好地把熱分配出去,未來,需要更多地關注使用者端。以需定產,讓用戶可以按需控制,這樣供熱系統才能成為節能高效的系統。

記者:中國的一些住宅雖然安裝了熱計量表,卻沒能真正實施熱計量,據您的觀察,

阻力在哪兒?

安童:熱計量最核心的問題是熱價怎麼制定。這關係到用戶、熱力公司等幾方的平衡問題。

德國和丹麥等歐洲國家都經歷過由簡單的按面積固定收費方式向分戶按流量計量收費方式的演變。丹麥目前實施的是兩部制,區域供熱價格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固定資費,包括資本投資償還;另一部分是每消耗1千兆焦耳熱量的可變價格,即支付實際的熱能消耗。

對於消費者而言,實施熱計量之後,希望減少支出,不希望增加支出。如果實施了熱計量,用戶為此多支付了費用,就會受到阻力。因此,首先要培養用戶的節能意識,改變“熱了靠開窗,冷了靠穿衣”的習慣。

對於熱力公司而言,必須要有激勵機制。能效高、做得好的熱力公司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和鼓勵,就沒有推動熱計量的積極性。

對於政府主管部門而言,需要探索制定適宜的路線和政策,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供熱系統如何才能實現從“熱源側推動”到“用戶側拉動”的轉變?

安童:實現這一轉變的核心是熱計量改革。

首先要安裝熱計量表,完善配套的控制系統,使熱計量表發揮最大的作用,從硬體上支撐按戶計量,按需用熱的實現。

其次,需要做到管路平衡,保證熱量流向需要地方。不能樓頂很熱,樓底很涼,要保證公平計量。同時要有效解決熱傳遞可能導致的計量不公的問題。

歐盟制定了2020年實現住宅分室溫控的目標。目前,歐洲供熱領域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是,怎樣有效利用餘熱。這需要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使餘熱不成為廢熱。同時,系統必須足夠的開放,全額接受餘熱。

從熱用戶側來說,消費者知道熱源是什麼,是來自煤炭,還是來自餘熱。接入熱源不同,價格也不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

記者:怎樣看待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技術風口給區域供熱帶來的機遇?

安童:舉個簡單例子,供熱系統需要提前預熱,以保證供熱正式開始時達到承諾的溫度。以前,是根據經驗來確定需要提前幾天開始預熱,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經驗起決定性作用。大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我們有了基於資料的精確判斷,什麼時候開始預熱,可以控制得更加精准,這也意味著可以做到更加節能。

再比如,通過給每個房間安裝溫濕度感測器,針對每個房間的特點,系統能給每個房間即時配送不同的熱量,使得供熱效率更高。

當然,這些新技術仍是小範圍、示範應用。目前,從整個行業來講,仍處於收集資料、進行監測的階段,也就是“只監不控”。未來,大資料在分析、預判、控制等環節將發揮更大的價值,推動供熱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記者:當前,丹麥等歐洲國家在區域供熱領域以高效率、綠色節能著稱,歐洲區域供熱的轉型之路對中國有何借鑒和啟示?

安童:歐洲供熱之前也是按面積收費,現在逐步轉向按計量收費,其中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目前,歐洲很多國家雖然實現了按需收費、按計量收費,但這一進程遠遠沒有結束。伴隨數位化技術的推進,這一進程仍會加快,使得供熱系統能效提升更加顯著。

區域供熱是特別適合城市的供熱解決方案。供熱方式與房屋建築的類型、地理位置和能源資源稟賦有關,往往以節能與舒適為目標採用不同的供熱方式。丹麥哥本哈根提出,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為實現這一目標,丹佛斯説明哥本哈根建立了區域能源系統,該系統整合了很多熱源,可以助力區域能源實現節能減排。

歐洲的發展經驗表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區域供熱要有適宜性,要發展適合城市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慕尼克用地源熱泵進行區域供熱,漢堡則是利用工業餘熱進行供熱。

記者:您認為,中國供熱領域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童:首先,我要強調的是,中國有自身的優勢,這就是區域供熱的覆蓋率高。當然,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供熱計量推進遲緩。

只有實現了熱計量,才能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節能的重要性。在中國,目前採用的主要是推動式系統,即產生多少熱全都推送出去,不管用戶端實際需求的大小。這種按面積收費的供熱方式,造成了大量的熱流失和能源浪費,不利於供熱的綠色低碳發展。

另外,中國供熱行業目前更關注供給側,比如熱衷於做管道優化,側重於如何更好地把熱分配出去,未來,需要更多地關注使用者端。以需定產,讓用戶可以按需控制,這樣供熱系統才能成為節能高效的系統。

記者:中國的一些住宅雖然安裝了熱計量表,卻沒能真正實施熱計量,據您的觀察,阻力在哪兒?

安童:熱計量最核心的問題是熱價怎麼制定。這關係到用戶、熱力公司等幾方的平衡問題。

德國和丹麥等歐洲國家都經歷過由簡單的按面積固定收費方式向分戶按流量計量收費方式的演變。丹麥目前實施的是兩部制,區域供熱價格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固定資費,包括資本投資償還;另一部分是每消耗1千兆焦耳熱量的可變價格,即支付實際的熱能消耗。

對於消費者而言,實施熱計量之後,希望減少支出,不希望增加支出。如果實施了熱計量,用戶為此多支付了費用,就會受到阻力。因此,首先要培養用戶的節能意識,改變“熱了靠開窗,冷了靠穿衣”的習慣。

對於熱力公司而言,必須要有激勵機制。能效高、做得好的熱力公司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和鼓勵,就沒有推動熱計量的積極性。

對於政府主管部門而言,需要探索制定適宜的路線和政策,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供熱系統如何才能實現從“熱源側推動”到“用戶側拉動”的轉變?

安童:實現這一轉變的核心是熱計量改革。

首先要安裝熱計量表,完善配套的控制系統,使熱計量表發揮最大的作用,從硬體上支撐按戶計量,按需用熱的實現。

其次,需要做到管路平衡,保證熱量流向需要地方。不能樓頂很熱,樓底很涼,要保證公平計量。同時要有效解決熱傳遞可能導致的計量不公的問題。

歐盟制定了2020年實現住宅分室溫控的目標。目前,歐洲供熱領域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是,怎樣有效利用餘熱。這需要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使餘熱不成為廢熱。同時,系統必須足夠的開放,全額接受餘熱。

從熱用戶側來說,消費者知道熱源是什麼,是來自煤炭,還是來自餘熱。接入熱源不同,價格也不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

記者:怎樣看待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技術風口給區域供熱帶來的機遇?

安童:舉個簡單例子,供熱系統需要提前預熱,以保證供熱正式開始時達到承諾的溫度。以前,是根據經驗來確定需要提前幾天開始預熱,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經驗起決定性作用。大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我們有了基於資料的精確判斷,什麼時候開始預熱,可以控制得更加精准,這也意味著可以做到更加節能。

再比如,通過給每個房間安裝溫濕度感測器,針對每個房間的特點,系統能給每個房間即時配送不同的熱量,使得供熱效率更高。

當然,這些新技術仍是小範圍、示範應用。目前,從整個行業來講,仍處於收集資料、進行監測的階段,也就是“只監不控”。未來,大資料在分析、預判、控制等環節將發揮更大的價值,推動供熱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對於消費者而言,實施熱計量之後,希望減少支出,不希望增加支出。如果實施了熱計量,用戶為此多支付了費用,就會受到阻力。因此,首先要培養用戶的節能意識,改變“熱了靠開窗,冷了靠穿衣”的習慣。

對於熱力公司而言,必須要有激勵機制。能效高、做得好的熱力公司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和鼓勵,就沒有推動熱計量的積極性。

對於政府主管部門而言,需要探索制定適宜的路線和政策,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供熱系統如何才能實現從“熱源側推動”到“用戶側拉動”的轉變?

安童:實現這一轉變的核心是熱計量改革。

首先要安裝熱計量表,完善配套的控制系統,使熱計量表發揮最大的作用,從硬體上支撐按戶計量,按需用熱的實現。

其次,需要做到管路平衡,保證熱量流向需要地方。不能樓頂很熱,樓底很涼,要保證公平計量。同時要有效解決熱傳遞可能導致的計量不公的問題。

歐盟制定了2020年實現住宅分室溫控的目標。目前,歐洲供熱領域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是,怎樣有效利用餘熱。這需要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使餘熱不成為廢熱。同時,系統必須足夠的開放,全額接受餘熱。

從熱用戶側來說,消費者知道熱源是什麼,是來自煤炭,還是來自餘熱。接入熱源不同,價格也不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

記者:怎樣看待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技術風口給區域供熱帶來的機遇?

安童:舉個簡單例子,供熱系統需要提前預熱,以保證供熱正式開始時達到承諾的溫度。以前,是根據經驗來確定需要提前幾天開始預熱,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經驗起決定性作用。大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我們有了基於資料的精確判斷,什麼時候開始預熱,可以控制得更加精准,這也意味著可以做到更加節能。

再比如,通過給每個房間安裝溫濕度感測器,針對每個房間的特點,系統能給每個房間即時配送不同的熱量,使得供熱效率更高。

當然,這些新技術仍是小範圍、示範應用。目前,從整個行業來講,仍處於收集資料、進行監測的階段,也就是“只監不控”。未來,大資料在分析、預判、控制等環節將發揮更大的價值,推動供熱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記者:當前,丹麥等歐洲國家在區域供熱領域以高效率、綠色節能著稱,歐洲區域供熱的轉型之路對中國有何借鑒和啟示?

安童:歐洲供熱之前也是按面積收費,現在逐步轉向按計量收費,其中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目前,歐洲很多國家雖然實現了按需收費、按計量收費,但這一進程遠遠沒有結束。伴隨數位化技術的推進,這一進程仍會加快,使得供熱系統能效提升更加顯著。

區域供熱是特別適合城市的供熱解決方案。供熱方式與房屋建築的類型、地理位置和能源資源稟賦有關,往往以節能與舒適為目標採用不同的供熱方式。丹麥哥本哈根提出,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為實現這一目標,丹佛斯説明哥本哈根建立了區域能源系統,該系統整合了很多熱源,可以助力區域能源實現節能減排。

歐洲的發展經驗表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區域供熱要有適宜性,要發展適合城市自身特點的解決方案。慕尼克用地源熱泵進行區域供熱,漢堡則是利用工業餘熱進行供熱。

記者:您認為,中國供熱領域目前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安童:首先,我要強調的是,中國有自身的優勢,這就是區域供熱的覆蓋率高。當然,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供熱計量推進遲緩。

只有實現了熱計量,才能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節能的重要性。在中國,目前採用的主要是推動式系統,即產生多少熱全都推送出去,不管用戶端實際需求的大小。這種按面積收費的供熱方式,造成了大量的熱流失和能源浪費,不利於供熱的綠色低碳發展。

另外,中國供熱行業目前更關注供給側,比如熱衷於做管道優化,側重於如何更好地把熱分配出去,未來,需要更多地關注使用者端。以需定產,讓用戶可以按需控制,這樣供熱系統才能成為節能高效的系統。

記者:中國的一些住宅雖然安裝了熱計量表,卻沒能真正實施熱計量,據您的觀察,阻力在哪兒?

安童:熱計量最核心的問題是熱價怎麼制定。這關係到用戶、熱力公司等幾方的平衡問題。

德國和丹麥等歐洲國家都經歷過由簡單的按面積固定收費方式向分戶按流量計量收費方式的演變。丹麥目前實施的是兩部制,區域供熱價格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固定資費,包括資本投資償還;另一部分是每消耗1千兆焦耳熱量的可變價格,即支付實際的熱能消耗。

對於消費者而言,實施熱計量之後,希望減少支出,不希望增加支出。如果實施了熱計量,用戶為此多支付了費用,就會受到阻力。因此,首先要培養用戶的節能意識,改變“熱了靠開窗,冷了靠穿衣”的習慣。

對於熱力公司而言,必須要有激勵機制。能效高、做得好的熱力公司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和鼓勵,就沒有推動熱計量的積極性。

對於政府主管部門而言,需要探索制定適宜的路線和政策,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

記者:您認為,中國的供熱系統如何才能實現從“熱源側推動”到“用戶側拉動”的轉變?

安童:實現這一轉變的核心是熱計量改革。

首先要安裝熱計量表,完善配套的控制系統,使熱計量表發揮最大的作用,從硬體上支撐按戶計量,按需用熱的實現。

其次,需要做到管路平衡,保證熱量流向需要地方。不能樓頂很熱,樓底很涼,要保證公平計量。同時要有效解決熱傳遞可能導致的計量不公的問題。

歐盟制定了2020年實現住宅分室溫控的目標。目前,歐洲供熱領域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是,怎樣有效利用餘熱。這需要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使餘熱不成為廢熱。同時,系統必須足夠的開放,全額接受餘熱。

從熱用戶側來說,消費者知道熱源是什麼,是來自煤炭,還是來自餘熱。接入熱源不同,價格也不同,用戶可以自行選擇。

記者:怎樣看待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技術風口給區域供熱帶來的機遇?

安童:舉個簡單例子,供熱系統需要提前預熱,以保證供熱正式開始時達到承諾的溫度。以前,是根據經驗來確定需要提前幾天開始預熱,在這一過程中,人的經驗起決定性作用。大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使得我們有了基於資料的精確判斷,什麼時候開始預熱,可以控制得更加精准,這也意味著可以做到更加節能。

再比如,通過給每個房間安裝溫濕度感測器,針對每個房間的特點,系統能給每個房間即時配送不同的熱量,使得供熱效率更高。

當然,這些新技術仍是小範圍、示範應用。目前,從整個行業來講,仍處於收集資料、進行監測的階段,也就是“只監不控”。未來,大資料在分析、預判、控制等環節將發揮更大的價值,推動供熱向智慧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