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輕與重丨肖文飛書法作品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湖南日報新湖南4月28日訊(記者 徐典波)少長鹹集,群賢畢至。

今天,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文化傳承·丹青力量——中國藝術研究院中青年藝術家系列展——輕與重:肖文飛作品展”已進入第三天,來中國美術館觀展的人仍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全國各地的書法名家和書畫愛好者。大家共赴一場書法藝術盛宴,來一次百家爭鳴。開幕式上,著名書畫篆刻家王鏞評價肖文飛的書法作品時說:“寓朴拙於灑脫,用筆天然無飾。”

記者在現場見到,展覽共展出近30件作品中,大到丈二巨幅,小到平尺小品,涉及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肖文飛從“理”出發,碑帖融合,行草書以米芾、黃庭堅築基,上溯晉人,又融合了漢隸魏碑的筆意,用筆不拘小節,爽利磊落,結體大開大合,在收放之間,形成內外力的對抗和強烈的視覺張力;篆隸端莊雄渾,

深得秦漢碑刻的拙樸遒茂之美。肖文飛的書法在保持傳統的文人氣息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面貌,表現出他對“傳統”與“現代”的開放包容,全面展現了他這些年來關於書法的思考與探索。尤其是在展覽自序中提出的“筆毫之輕如何承載生命之重?”這一命題,關注的是書法與生命的關係,表達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尋,
也包含了他對書法與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既是他當下書法狀態的一種寫照,也是歷代書家最終面臨的問題,對於整個生存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當代書法,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意義。

“書法之重,‘重’在哪裡呢?我以為一在書寫者態度之重,

二在書寫文字精神之重,把態度與精神揉進線條裡,這當然就是書法藝術之‘重’了。”知名詞人、作家蔡世平評價說,“我們便能清晰地看到,肖文飛是拿自己的一生來託付書法的;書寫文字無一不與自然生命息息相關,也無一不與藝術生命息息相關。那些轉瞬即逝(也包括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這一‘瞬’)的文字是絕不會拿來媚世與炫技的。‘杖藜行歌’既是肖文飛的生命狀態,
也是肖文飛的書寫狀態。肖文飛的血脈貫通了傳統與當代。那一根根看似柔軟的線條,其實承載了他的全部世界,有著不可小視的力量與勁道。如果放一個支點,說撬動一座山是可以的,說撬動一條河是可以的,說撬動讀者的想像,那更是可以的了。”

肖文飛,男,湖南嘉禾人, 1968年生,曾在岳陽工作,現任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學術部主任。他在注重創作實踐的同時,也注重書法的學術研究。曾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刊《東方藝術•書法》的編輯出版工作40餘期,主持組織策劃“兩岸漢字藝術節——問道•漢字:兩岸書法藝術論壇”、“簡帛書法研究論壇”、“晉唐楷書研究論壇”,組織編輯出版《簡帛書法研究》、《晉唐楷書研究》、《秦漢篆隸研究》等叢書。在書法教育上,他明確提出了“學書循理,回歸常識”這一教學理念,對當代書法的教育普及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書法申遺的主要參與者,為中國書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5月6日。

也注重書法的學術研究。曾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刊《東方藝術•書法》的編輯出版工作40餘期,主持組織策劃“兩岸漢字藝術節——問道•漢字:兩岸書法藝術論壇”、“簡帛書法研究論壇”、“晉唐楷書研究論壇”,組織編輯出版《簡帛書法研究》、《晉唐楷書研究》、《秦漢篆隸研究》等叢書。在書法教育上,他明確提出了“學書循理,回歸常識”這一教學理念,對當代書法的教育普及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書法申遺的主要參與者,為中國書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