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授:消費保持體面即可 收入3萬都花掉仍是隱形貧困

年輕人在過度消費嗎?

北京晨報

漫畫/陶小莫

最近,一個新的名詞“隱性貧困”成為網路熱議的話題。所謂“隱性貧困”並不是真的貧困,而是指消費觀念超前、追求生活品質的人,“月入一萬多,

卻穿著3000塊的西裝,敷著100塊一片的面膜,租著6500塊帶落地窗的大房子……”對此,有人調侃也有人自嘲,還有人批評年輕人的消費觀念不當,這樣的生活觀念,究竟是好是壞?

●正方

從生產倫理

轉向消費倫理

張曉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消費觀念,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完全不同。不可否認,有些消費確實有不理性的成分,但也有一種現象應該注意:更多的年輕人,

可能不再去追求名牌,而是追求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問題是,我們的社會,剛剛從批量化生產和供應產品的方式,開始轉向個性化的生產和供給,這種供給顯然還不充分,這就導致真正能滿足個性化消費的產品,價格必然是比較高的。這可能也是所謂“隱形貧困”出現的原因。

這樣的現象是普遍性的,國內外都如此。我們在國外往往也能看到兩種不同的消費方式,

一種是奧特萊斯那種,就是廠家直銷,現在國內也不少,價格相對便宜,東西也還不錯,我們這一代人,覺得在這裡買點兒就很好。但年輕人並不滿足于這種批量生產的產品,他們更願意買點兒個性化的東西,而對價格並不敏感。

一種新的消費方式確實已經出現了,這種消費觀念到底是否理性呢?很難判斷,我想這樣的年輕人,絕大多數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家庭的支撐,

很難想像,一個出身於貧困家庭的孩子,會變成“月光族”,甚至“信貸消費”的群體,人歸根結底是理性的。

還有一種消費,可能不具備普遍性,但也確實存在。有些年輕人喜歡看戲劇、聽音樂會,即便自身的經濟水準、收入狀況不是很好,也節衣縮食地去看去聽。當前,話劇、音樂會等文化消費的價格差異還是比較大的,貴的幾百上千的都有,這種消費究竟應該怎麼看待,

我想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看,今天的社會,正在經歷著價值、倫理轉變的過程。過去我們一直在強調節儉是美德,但實際上,節儉是一種生產倫理,以前也有休閒,但休閒是為生產服務的,比如說休閒是為了恢復體力,恢復體力之外的休閒,在道德上可能就站不住腳。

從發達國家的歷史來看,也可以發現,消費信貸一直在經濟發展中起作用。以前賺一塊錢花一塊錢,後來賺一塊錢可以花10塊,而這一行為得以實施,則是金融參與到了生產和消費中,金融工具使得信貸消費得以實現,儘管金融工具曾經造成過很多問題,但它本身是一種理性的計算。

這是一個大背景,即傳統的生產倫理正在向消費倫理轉變。所以,對新的消費現象,不必過度緊張和擔憂。我們要做的,是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我相信,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生產與消費,最終會形成新的平衡。而消費者,也最終會形成基於個人能力的消費習慣。

●反方

物質的消費

保持體面即可

王瑞昌(首都經貿大學教授)

當我們說到貧困這個詞的時候,其中其實包含著某種客觀的標準,比如說收入多少以下是貧困,它不是主觀的,至少不是完全主觀的。

而“隱形貧困”並不是真的貧困,它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說“對我的消費來說,我是貧困的”,收入一萬,花了一萬,結果一文不名,收入三萬,花了三萬,還是一文不名,都可以說自己“隱形貧困”,但顯然和任何客觀的標準都沒什麼關係。所以,把“隱形貧困”當作一個比喻可以,但我不認同它是一種新的概念。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消費觀念的問題,以前也有“月光族”“刷卡消費”的群體,今天說的“隱形貧困”其實也差不多。我的消費觀念,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多,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傳統的哲人基本上都不贊同過多的物質消費,這對一個人的身體、精神、氣質都有影響,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過多的物質享受,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精神意志的衰退等。這個道理在今天依舊適用。

除了對個人的影響外,過多的物質消費,也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如環境、資源的壓力。有學者曾經專門研究過牛肉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問題,他們的研究顯示,“牛肉產業加劇了多種環境問題,包括可利用的水資源、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氮污染”,為什麼是牛肉呢,因為牛肉生產在所有畜牧業中需要的資源、造成的環境壓力最大,和豬肉、雞蛋、禽類等生產需求的平均值相比,牛肉生產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是其他幾種生產排放平均值的5倍。所以,當人們為了追求生活品質,大量選擇牛肉而不是豬肉或禽類的肉,不僅付出了更多錢,也付出了更加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物質的消費其實是有極限的,比如說衣服,在收入足以支撐的情況下,穿得體面即可,食物也是如此,保證健康即可,如果一定要追求更高的消費,我覺得可能不能完全看作追求生活品質,而是應該看作奢侈。

和物質消費相對應的,是精神文化的消費,它是沒有極限的,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古今中外的哲人們,也都在鼓勵人們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費,而不是物質消費。當然,精神文化消費很好,但我覺得也應該在保證基本的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消費,一個人寧願不吃飯也要買書、也要聽音樂會,作為個人的追求,很難評判,但顯然不具備普遍性。

現代社會中,常常會有一種價值相對的觀念,很多有這種觀念的人會覺得價值沒有優劣,“你喜歡讀書、聽音樂會,這很好,我喜歡鬥雞、遛狗,也沒什麼問題,大家只是價值不同,沒有誰高誰低”,這種價值相對的觀念我不贊同,它可能造成意義的損失、造成價值的空虛。

消費觀念也是價值觀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會建議年輕人在物質消費上,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保持體面就行,不宜過度追求,而是要多一點精神文化的消費。如果自身的收入無法保持體面的物質生活,應該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相對的,行有餘力的話,更多投入精神文化的消費更好。

●主持人說

過程即樂趣?

社會學家們發明了恩格爾係數,以食物在家庭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來衡量社會發展的水準。社會越富裕、收入越高,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低。但對一個老饕來說,這個規律顯然不適用,因為當他的收入提升,往往也就意味著能花更多的錢買更貴的食物。

社會發展到今天,個人的消費已經不僅僅滿足需求的行為了,很多時候,消費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結果,有時候反而不重要。

過程即樂趣,但代價是衣櫃裡永遠會不穿的衣服,冰箱裡放壞的食物……是得是失?一份針對時尚消費的國際性調查曾顯示,絕大部分被調查者,在血拼的狂歡之後,會遭遇內心的空虛和不安,而這種空虛和不安,促使他們追求下一次更大的購物刺激。

有人以消費為樂,但也有人希望生活簡單一點兒,消費主義和反消費主義,總是在不斷地博弈,身處博弈之中的人們,或許終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以此寄託幸福吧。

本版主持周懷宗

後來賺一塊錢可以花10塊,而這一行為得以實施,則是金融參與到了生產和消費中,金融工具使得信貸消費得以實現,儘管金融工具曾經造成過很多問題,但它本身是一種理性的計算。

這是一個大背景,即傳統的生產倫理正在向消費倫理轉變。所以,對新的消費現象,不必過度緊張和擔憂。我們要做的,是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我相信,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生產與消費,最終會形成新的平衡。而消費者,也最終會形成基於個人能力的消費習慣。

●反方

物質的消費

保持體面即可

王瑞昌(首都經貿大學教授)

當我們說到貧困這個詞的時候,其中其實包含著某種客觀的標準,比如說收入多少以下是貧困,它不是主觀的,至少不是完全主觀的。

而“隱形貧困”並不是真的貧困,它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說“對我的消費來說,我是貧困的”,收入一萬,花了一萬,結果一文不名,收入三萬,花了三萬,還是一文不名,都可以說自己“隱形貧困”,但顯然和任何客觀的標準都沒什麼關係。所以,把“隱形貧困”當作一個比喻可以,但我不認同它是一種新的概念。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消費觀念的問題,以前也有“月光族”“刷卡消費”的群體,今天說的“隱形貧困”其實也差不多。我的消費觀念,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多,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傳統的哲人基本上都不贊同過多的物質消費,這對一個人的身體、精神、氣質都有影響,孟子說“居移氣、養移體”,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過多的物質享受,可能影響身體健康、造成精神意志的衰退等。這個道理在今天依舊適用。

除了對個人的影響外,過多的物質消費,也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如環境、資源的壓力。有學者曾經專門研究過牛肉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問題,他們的研究顯示,“牛肉產業加劇了多種環境問題,包括可利用的水資源、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氮污染”,為什麼是牛肉呢,因為牛肉生產在所有畜牧業中需要的資源、造成的環境壓力最大,和豬肉、雞蛋、禽類等生產需求的平均值相比,牛肉生產需要28倍的土地、11倍的灌溉用水、6倍的活性氮肥,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是其他幾種生產排放平均值的5倍。所以,當人們為了追求生活品質,大量選擇牛肉而不是豬肉或禽類的肉,不僅付出了更多錢,也付出了更加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物質的消費其實是有極限的,比如說衣服,在收入足以支撐的情況下,穿得體面即可,食物也是如此,保證健康即可,如果一定要追求更高的消費,我覺得可能不能完全看作追求生活品質,而是應該看作奢侈。

和物質消費相對應的,是精神文化的消費,它是沒有極限的,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古今中外的哲人們,也都在鼓勵人們增加精神文化的消費,而不是物質消費。當然,精神文化消費很好,但我覺得也應該在保證基本的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消費,一個人寧願不吃飯也要買書、也要聽音樂會,作為個人的追求,很難評判,但顯然不具備普遍性。

現代社會中,常常會有一種價值相對的觀念,很多有這種觀念的人會覺得價值沒有優劣,“你喜歡讀書、聽音樂會,這很好,我喜歡鬥雞、遛狗,也沒什麼問題,大家只是價值不同,沒有誰高誰低”,這種價值相對的觀念我不贊同,它可能造成意義的損失、造成價值的空虛。

消費觀念也是價值觀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會建議年輕人在物質消費上,達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保持體面就行,不宜過度追求,而是要多一點精神文化的消費。如果自身的收入無法保持體面的物質生活,應該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相對的,行有餘力的話,更多投入精神文化的消費更好。

●主持人說

過程即樂趣?

社會學家們發明了恩格爾係數,以食物在家庭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來衡量社會發展的水準。社會越富裕、收入越高,食物支出的比重就越低。但對一個老饕來說,這個規律顯然不適用,因為當他的收入提升,往往也就意味著能花更多的錢買更貴的食物。

社會發展到今天,個人的消費已經不僅僅滿足需求的行為了,很多時候,消費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結果,有時候反而不重要。

過程即樂趣,但代價是衣櫃裡永遠會不穿的衣服,冰箱裡放壞的食物……是得是失?一份針對時尚消費的國際性調查曾顯示,絕大部分被調查者,在血拼的狂歡之後,會遭遇內心的空虛和不安,而這種空虛和不安,促使他們追求下一次更大的購物刺激。

有人以消費為樂,但也有人希望生活簡單一點兒,消費主義和反消費主義,總是在不斷地博弈,身處博弈之中的人們,或許終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以此寄託幸福吧。

本版主持周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