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汽車生產線自動化的利與弊

傳統車廠致力於提高生產線自動化程度,以提高產能與能混產數款車輛

汽車科技發展至今,不僅引擎馬力持續提高、車身強度提高,鈑金部分也採用其他材料如玻璃纖維、碳纖維、鋁合金與硼鋼等,也增進諸多安全配備以保障駕駛員與乘客的安全,甚至引擎從化油引擎發展至吃電的電機馬達。這些科技與配備的發展,也帶來汽車生產過程的高複雜性,同時也促進汽車生產技術不斷地發展與改良,並引進自動化生產技術與設備。

在整個汽車生產過程中,從一卷一卷的鋼板送料、裁切成所需大小的鈑金、衝壓成形成各部位的鈑件,再把底盤、車身(包括前後葉子板、A/B/C柱結構)、引擎防火牆、車頂與其他部位強化支撐結構等鈑件運用焊接機器人予以一一焊接起來,並確認每個焊點是否合格。

再來,車門、引擎蓋與行李箱蓋等部分則是人工安裝上去。之後,再透過輸送帶送去酸液槽去除整車表面的污垢、浸泡電鍍槽進行防銹處理,

再去清洗車身表面、檢查其表面有否缺陷,然後再運用噴漆機器人予以噴漆、烘烤乾燥。

接下來就是將車身、動力總成(包括引擎、轉向軸、變速箱、驅動軸、油箱、煞車系統、避震器、排氣管與輪子等)、內裝總成(包括儀錶板總成、座椅、地毯、車窗等)與外裝總成(車燈、保險杆、後視鏡、雨刷等)組裝在一起,而這些總成組裝部分,除了擋風玻璃塗膠貼合、儀錶板總成定位安裝等需靠機器人協助外,

其他部分包括電線配線、品質檢測等均是要靠人力完成。

全球品牌車廠雖然致力於汽車生產自動化,但也很清楚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仍有不足之處,是難以取代技巧熟練的人力,在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生產進度之間,這些品牌車廠顯然是持保守態度,在持續發展生產自動化下,依舊維持必要的人力。

同時,這些品牌車廠在生產線自動化下,

便能做到一條生產線可混產多款車種以滿足客戶客制化需求,例如雙門車款、四門車款、敞篷車款與多種車身顏色等選項。

Tesla欲透過生產線自動化以降低生產成本,但產能進度卻大幅落後

至於Tesla在旗下的Model S與Model X暢銷下,繼續推出Model 3卻遇上產能不足、產能無法滿足客戶預訂量,其中主要因素是在於過度依賴機器人自動化生產。

根據相關資訊指出,在Model 3新工廠中,除了自動化衝壓成形、噴漆和焊接之外,

Tesla還嘗試自動完成最終的總成組裝流程,將各部件一併組裝到車子裡面,目前為止,其機器人已能進行安裝座椅、儀錶板總成等。

Tesla品牌總裁Musk表示,複雜的機械自動化確實拖慢其生產速度,輸送帶網路過於複雜,導致很多問題以致于無法正常運作,欲將整個系統拆卸下來。

Tesla Model 3生產部分流程source:Tesla

畢竟全自動化生產並不是1~2天就可及的,現階段工業機器人仍然無法取代具備聽覺、視覺、嗅覺與手巧靈活的人類,即便是生產電動車,儘管電機馬達、電池組等均能做到全自動化生產,但在較複雜的生產流程,還是需要靠人力完成。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拓墣產業研究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Tesla Model 3生產部分流程source:Tesla

畢竟全自動化生產並不是1~2天就可及的,現階段工業機器人仍然無法取代具備聽覺、視覺、嗅覺與手巧靈活的人類,即便是生產電動車,儘管電機馬達、電池組等均能做到全自動化生產,但在較複雜的生產流程,還是需要靠人力完成。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拓墣產業研究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