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花官富硒大蒜帶來“福”和“喜”

花官富硒大蒜,帶給百姓“福”和“喜”

品牌榮譽:

2001年,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

2001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

2009年,被評為東營市十大特優農產品。

2011年,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

2012年,被評為東營市十大名優農產品。

四月,春暖大地,萬物生機勃勃。

在“大蒜之鄉”廣饒縣花官鎮,田野上的五萬余畝蒜田綠意盎然,長勢喜人。再過幾天,花官蒜薹將成熟上市,至6月中旬,花官的富硒大蒜也將迎來集中收穫期。那時,

這一享譽全國的東營知名產品將再次攜“光環”出發,不僅走向全國各地人民的餐桌,還漂洋過海,遠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地——

“富硒”,品質與生俱來

沿廣饒縣城向北驅車15公里,就到了遠近聞名的“大蒜之鄉”花官鎮。

資料顯示,這裡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因黃河淤積和海洋潮汐交替作用,形成了海陸沉積土質,土壤鹼性大,鹽漬化程度高;鎮上的農田灌溉主要靠黃河水和自然降水……恰恰是這些特別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

為花官大蒜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料”,也賦予了它與生俱來的優良品質。

“經山東省地礦局測定,我們這的土壤富含碘、硒等微量元素,特別是硒含量是其他地區的5-7倍。”據花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濟芳介紹,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富硒”成為了花官大蒜的核心競爭力,“專家鑒定,花官鎮土壤硒含量0.28-0.41毫克/千克,

鮮蒜薹硒含量0.077毫克/千克,鮮蒜頭硒含量0.085毫克/千克,是外地常規種植地大蒜硒含量的6-8倍。”

漸漸地,在口口相傳的美譽中,品質優、色澤好、口感香、耐儲存等特點成為了花官蒜薹、大蒜的鮮明“標籤”,也因此收穫了許多榮譽稱號:農業部食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為無公害產品,獲評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東營市十大特優農產品、東營市十大名優農產品,

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證明”。花官鎮則被全國第四屆大蒜節組委會授予“中國蒜業十強鄉鎮”,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

傳承,“祖業”破繭成蝶

“因為自然條件比較適宜,我們這很早就開始種植大蒜了。”洛程村是花官鎮富硒大蒜生產的重點村和核心區域,村黨支部書記程維遠曾聽村裡的老人說,“從明朝開始算起,花官大蒜種植歷史應該有300多年了。

花官大蒜

當時,屬零星種植,仍以種糧為主,農民種蒜僅僅是為了自食,既形不成規模,更談不上經濟效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為提高土地效益,洛程村的部分農民試行了棉蒜間作立體種植。1984年,這個村棉蒜間作180畝,比單一種棉花畝增收224元。這一嘗試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也為全鎮的決策提供了啟示。

1990年,花官鎮審時度勢,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洛程、楊王兩個村連片試種了600畝大蒜,當年畝收入便達到800元,高出棉花等經濟作物140多元。之後,多項支持大蒜產業發展的政策出臺,全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迅速調動起來。

1991年,全鎮大蒜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蒜薹總產量125萬公斤,蒜頭總產達到1500萬公斤,經濟收入達到1500多萬元。

“當年,我們就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300噸蒜頭走出國門,遠銷美國米德蘭市。”廣饒縣農業局蔬菜股站長王相江向記者介紹,也是在那一年,我們從蒼山引種大蒜之後首次“回娘家”探親——返銷蒼山,加工成出口創匯的一級蒜片。

從此,大蒜在花官逐步由副業變成了主業,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至1997年實現了人均一畝蒜。目前,全鎮大蒜種植常年穩定在5萬畝左右,蒜薹產量達到4.8萬噸,蒜頭產量9萬噸,成為東營市最大的大蒜生產基地,被譽為“大蒜之鄉”,還輻射帶動了陳官、丁莊等地,形成10萬畝的大蒜種植基地。

品牌,彰顯內在品質

品質有了,種植面積擴大了,產量也上來了,該如何打開銷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早些年種的大蒜,都是挑著或騎自行車去趕集賣,除了在附近村鎮賣,還去過墾利、濱州。”大蒜種植戶劉振傑回憶道,現在不出家門口,蒜薹、大蒜就賣出去了,“在蒜薹收穫的時候,來自各地的蒜薹批發商就會彙聚到我們這田間地頭,直接將打出來的蒜薹用大貨車拉走。”

蒜農 資料題

這一變化正是花官鎮圍繞品牌培育“做文章”的碩果,這也給鎮上的大蒜種植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大蒜品牌的打造上,花官鎮以政府為主導,牢牢抓住“富硒”的特色,加強市場運作。近年來,該鎮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花官”牌大蒜商標,同時成立了蒜薹銷售領導小組。“每年蒜薹採收前,小組成員分別帶領大蒜產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會員外出考察市場,推介產品。”花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薛華松介紹,通過參加“大蒜節”、“菜博會”、“農交會”、“中國蔬菜展銷會”等,“花官”品牌聲名鵲起,建起了覆蓋山東、天津、河北、內蒙古、新疆及東北的銷售網。

在市場站穩腳跟之後,花官大蒜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繼續在提升內在品質上下功夫,打造品牌的核心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普遍提高,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成為農產品市場上的搶手貨。抓住這一機遇,花官鎮及時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農業。“我們對大蒜品種進行了實驗改良,建設了萬畝大蒜種植示範基地,通過與高等院校聯合成立大蒜研究所,研製開發培育大蒜新品種。”薛華松介紹,為提高大蒜的產量和品質,我們還推廣普及了地膜覆蓋、提純復壯、配方施肥、脫毒快繁等新技術,確保栽種管理、收穫、加工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化、科學化組織實施,有效提高了品質,成為國家認證、名副其實的無公害產品。

如今,花官大蒜、蒜薹及大蒜加工的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東南亞等地,全省“南有蒼山 北有花官”的格局逐漸形成。

“蒜”盤,促進產業融合

蒜薹、蒜頭等蒜產品屬季節性農產品,當季銷售。如果不經過特殊處理,難以長期保存。為了抵禦市場風險,拉長產業鏈條,花官大蒜開始了一條加工、儲存、流通相結合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在儲存方面,建成蒜薹保鮮恒溫庫9座,存貯能力達到1.2萬噸;在深加工上,發展了蒜片、蒜粉、蒜粒等精細產品,用回收的蒜片加工廢水提取蒜素和多糖,增加了大蒜附加值;在批發市場上,每到蒜薹銷售季節,便有一支由農業辦、公安、工商、交管等單位人員組成的隊伍,從交通、通訊、食宿和市場交易秩序方面,為外來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務。

個體經營成本高,駕馭市場能力低。“建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成了花官鎮的又一探索。2007年7月,楊王村率先試點,成立了聯眾富硒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圍繞大蒜生產、存儲、銷售環節,統一生產資料供應服務,統一技術服務,取得成功,因此帶動了全鄉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目前,全鎮在大蒜產業上建立起了2家行業協會,14家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輻射農戶6300戶,帶動了農民增收。

“我們村的惠民富硒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便以大蒜、蒜薹生產及銷售為主,建有5000畝富硒大蒜生產基地,年生產總值能達到3000萬元。”程維遠自豪地說,產品銷往了濟南、東營、濰坊、濟寧等市,並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春風十裡,蒜苗起舞。相信不久之後,花官鎮的田野將再次熱鬧起來,成熟的蒜薹、大蒜帶著無數農民的致富心願,必將在品牌之路上走得更自信,走得更好更遠!

也為全鎮的決策提供了啟示。

1990年,花官鎮審時度勢,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洛程、楊王兩個村連片試種了600畝大蒜,當年畝收入便達到800元,高出棉花等經濟作物140多元。之後,多項支持大蒜產業發展的政策出臺,全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迅速調動起來。

1991年,全鎮大蒜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蒜薹總產量125萬公斤,蒜頭總產達到1500萬公斤,經濟收入達到1500多萬元。

“當年,我們就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300噸蒜頭走出國門,遠銷美國米德蘭市。”廣饒縣農業局蔬菜股站長王相江向記者介紹,也是在那一年,我們從蒼山引種大蒜之後首次“回娘家”探親——返銷蒼山,加工成出口創匯的一級蒜片。

從此,大蒜在花官逐步由副業變成了主業,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至1997年實現了人均一畝蒜。目前,全鎮大蒜種植常年穩定在5萬畝左右,蒜薹產量達到4.8萬噸,蒜頭產量9萬噸,成為東營市最大的大蒜生產基地,被譽為“大蒜之鄉”,還輻射帶動了陳官、丁莊等地,形成10萬畝的大蒜種植基地。

品牌,彰顯內在品質

品質有了,種植面積擴大了,產量也上來了,該如何打開銷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早些年種的大蒜,都是挑著或騎自行車去趕集賣,除了在附近村鎮賣,還去過墾利、濱州。”大蒜種植戶劉振傑回憶道,現在不出家門口,蒜薹、大蒜就賣出去了,“在蒜薹收穫的時候,來自各地的蒜薹批發商就會彙聚到我們這田間地頭,直接將打出來的蒜薹用大貨車拉走。”

蒜農 資料題

這一變化正是花官鎮圍繞品牌培育“做文章”的碩果,這也給鎮上的大蒜種植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大蒜品牌的打造上,花官鎮以政府為主導,牢牢抓住“富硒”的特色,加強市場運作。近年來,該鎮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花官”牌大蒜商標,同時成立了蒜薹銷售領導小組。“每年蒜薹採收前,小組成員分別帶領大蒜產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會員外出考察市場,推介產品。”花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薛華松介紹,通過參加“大蒜節”、“菜博會”、“農交會”、“中國蔬菜展銷會”等,“花官”品牌聲名鵲起,建起了覆蓋山東、天津、河北、內蒙古、新疆及東北的銷售網。

在市場站穩腳跟之後,花官大蒜沒有“固步自封”,而是繼續在提升內在品質上下功夫,打造品牌的核心價值。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普遍提高,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成為農產品市場上的搶手貨。抓住這一機遇,花官鎮及時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農業。“我們對大蒜品種進行了實驗改良,建設了萬畝大蒜種植示範基地,通過與高等院校聯合成立大蒜研究所,研製開發培育大蒜新品種。”薛華松介紹,為提高大蒜的產量和品質,我們還推廣普及了地膜覆蓋、提純復壯、配方施肥、脫毒快繁等新技術,確保栽種管理、收穫、加工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化、科學化組織實施,有效提高了品質,成為國家認證、名副其實的無公害產品。

如今,花官大蒜、蒜薹及大蒜加工的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東南亞等地,全省“南有蒼山 北有花官”的格局逐漸形成。

“蒜”盤,促進產業融合

蒜薹、蒜頭等蒜產品屬季節性農產品,當季銷售。如果不經過特殊處理,難以長期保存。為了抵禦市場風險,拉長產業鏈條,花官大蒜開始了一條加工、儲存、流通相結合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在儲存方面,建成蒜薹保鮮恒溫庫9座,存貯能力達到1.2萬噸;在深加工上,發展了蒜片、蒜粉、蒜粒等精細產品,用回收的蒜片加工廢水提取蒜素和多糖,增加了大蒜附加值;在批發市場上,每到蒜薹銷售季節,便有一支由農業辦、公安、工商、交管等單位人員組成的隊伍,從交通、通訊、食宿和市場交易秩序方面,為外來客商提供全方位服務。

個體經營成本高,駕馭市場能力低。“建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成了花官鎮的又一探索。2007年7月,楊王村率先試點,成立了聯眾富硒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圍繞大蒜生產、存儲、銷售環節,統一生產資料供應服務,統一技術服務,取得成功,因此帶動了全鄉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目前,全鎮在大蒜產業上建立起了2家行業協會,14家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輻射農戶6300戶,帶動了農民增收。

“我們村的惠民富硒大蒜農民專業合作社便以大蒜、蒜薹生產及銷售為主,建有5000畝富硒大蒜生產基地,年生產總值能達到3000萬元。”程維遠自豪地說,產品銷往了濟南、東營、濰坊、濟寧等市,並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春風十裡,蒜苗起舞。相信不久之後,花官鎮的田野將再次熱鬧起來,成熟的蒜薹、大蒜帶著無數農民的致富心願,必將在品牌之路上走得更自信,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