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A great conference in Binjiang yesterday|昨天,一個重磅會議在濱江舉行

昨天

在濱江舉辦了一個重磅會議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工作座談會

十家高新區相聚在一起

共同謀劃高新區2035規劃

濱濱先帶你看看強大的嘉賓陣容吧

張志宏: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張景安: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專委會會長

安道昌: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王勝光: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

王德祿:長城戰略諮詢創始人、董事長

還有十家

列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建的高新區

中關村科技園區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深圳高新區

西安高新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成都高新區

杭州高新區

蘇州工業園區

合肥高新區

廣州高新區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火炬中心要緊密聯繫地方,牢牢抓住高新區這面旗幟。

他具體怎麼說

今年是落實十九大精神關鍵一年。對火炬中心來說,要牢牢抓住當前貫徹十九大精神大學習深調研的過程,要對高品質發展,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建設現代體系支撐,發揮重要作用。火炬中心要緊密聯繫地方,牢牢抓住高新區這面旗幟。

重點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企業、

高新區主陣地(三高)。

●要圍繞三個一流:培育一流企業、發展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建設一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國家依靠科技創新,要將這篇文章做好。如何發揮高新區作用,在培育新興產業這方面,對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資源,有效對接,抓出成效。“三個一流”核心是一流產業、企業,關鍵是做好高新區主陣地。著重做四件事,貫徹十九大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國家戰略發展過程中的定位。研究面向2035的國家高新區,主要是在十九大報告中,
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把目標定在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在新的階段新的時代要重新定位高新區。

●要圍繞高品質發展的要求,認真研究高新區的評價體系,這種評價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國家高新區,能不能率先建立一個指標體系。

●開展調研,研究如何發揮培訓新興產業,圍繞一個主攻方向一個特色產業,如何能夠實現有效的組織方式,把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組織起來。國家項目已經在高新區落戶的,高新區提供落地資源,國家基金研發團隊實現產業化。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火炬計畫三十年,中關村三十年,借此機會對高新區發展做總結。在新的歷史階段,對接國家戰略,發揮好引領作用,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在新時代新發展,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促進高品質發展。同時將高新區的影響擴展,激發一線工作者承擔國家使命、戰略的責任感、使命感。

新的歷史起點,要從以下層面繼續發揮引領作用:1、高新區有了這樣的基礎,下一步作為國家隊,要發揮作用,建立機制,十大高新區定期統籌是國家戰略,要把戰略資源用好;2、創建,瞄準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3、每個高新區在產業發展都有自己特色,有原創的企業,總體處在高的水準,但產業還在中低段,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有很多挑戰,面向未來要把眼光放遠。

對未來有三點設想:1、堅定不移瞄準世界一流。要開閉門會、討論會,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一起努力,面臨外部挑戰,提出更高要求;2、要有改革的思路。高新區在十八大以後,帶了不少新貌,包括成都、西安等,完全有理由邁出更大步伐。廣州高新區作為珠三角示範區,應該發揮核心作用;3、火炬中心和大家一樣,有責任有情懷,有動力應對挑戰,我們有更偉大的,轉型、提升的任務。要有和以前不一樣的做法,拋開創新和產業,認識到現在面臨的變化。雄安新區的設立,顛覆傳統園區發展模式的路徑。今後方向,高新技術產業,要把主陣地任務完成好,目標在未來2035,再回頭看今天討論的問題,實現的產業將遠遠超出想像,必須朝著目標努力。

十個高新區,要起到領跑作用,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標誌。重點做到:1、加速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2、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和國際前沿領域加速發展;3、持續推動雙創;4、持續湧現爆發式新主體,持續跟蹤獨角獸;5、持續推動發展,試點探索技術交易,推廣先進的發展理念,形成良好模式,實現從自我發展到共同發展,跨區域合作,形成大區域;6、新方案新制度,以改革作為核心,認真總結問題,今後繼續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園區。

國家高新區在新時代承擔新使命,新征程承擔新責任,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設一流高科技園區,以更強的使命感,堅持深化改革,不負時代期望。初步考慮幾個方面:1、成為示範區,為整體中國高新區發展提供樣本。在新的起點上,五位一體的新發展理念成為奮鬥目標;2、可持續發展戰略,新七大戰略在高新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3、科技強國,深刻認識產業發展間的規律;4、提高創新效率和城市建設;5、成為新經濟新動力核心區,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平臺;6、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促進五位一體;7、帶動區域協調發展;8、雙向開放創新,探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國道路。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成為高品質發展領跑者,率先實現三大變革,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力爭一流,強化引領前沿;2、不斷聚集創新平臺;3、大量集聚人才,樹立未來思維,培育引領性企業,推動雙創,加大獨角獸企業培育力度。

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專委會會長張景安:高新區在偉大的時代發展起來,要無愧於時代,要做得更加輝煌,不辱偉大使命。

他具體怎麼說

提出三點要求

●高新區應該在新時代引領創新強國,引領一帶一路實現,引領中國夢,未來要求引領世界。

●杭州獨角獸企業湧現,深圳環境好,具有尊重創新的文化氛圍,激勵創新的競爭機制,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公平公正的政策等。

●高新區在一帶一路中作出更大貢獻,展現高新區創新風貌,一帶一路中心思想是互利雙贏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國高新區未來肯定能夠走在世界最前列,為祖國和世界做到意想不到的奇跡,我們為此而奮鬥!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雲:中關村示範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載體和主陣地,肩負艱巨使命。

她具體怎麼說

高品質發展階段要疏解功能謀發展,要減量發展,根本出路靠創新驅動。中關村示範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載體和主陣地,肩負艱巨使命。

●下一步工作:1、抓改革突破;2、抓成果轉化;3、抓產業培育;4、抓區域開放協同;5、抓國際影響力提升。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勁: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國際先進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他具體怎麼說

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國際先進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我們的任務,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經濟轉型。

今後的定位,是要做改革發展方式創新驅動的探路者,產業創新的領跑著。

深圳市科創委副巡視員沙新華:2020年擴區完成;2025年計畫打造8-10產業集群,特別是超材料、基因技術、積體電路等方面;2035爭取成為世界一流高新創業園區。

他具體怎麼說

一擴區。十個區內有產業基礎的,有開發建設空間的,重新規劃。

二調整機制。計畫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園區開發建設公司,建立園區管理機構。

三重新規劃各個園區的產業,要根據差異規劃,打造不同的產業鏈。

四統籌全市的創新資源,按照各區的產業重點進行資源配置。

五建立人文生態園區,要配套環境,對整個園區建設智慧型創新的科技新城。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党工委書記、航太基地党工委書記鐘洪江:將西安高新區建成亞歐創新資源配置樞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一流科技園區,力爭成為全球內陸型開放創新經濟高地。

他具體怎麼說

1、堅持硬科技產業,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2、基礎硬,自身優勢要集聚;3、人才硬,專業技術人員多,未來這些人才將扛起硬科技大旗。

西安高新區堅持協作開放理念,確定協同創新合作機制,打造模式,形成攜手共建資源分享的良性循環體系。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党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程保國:加強戰略部署,爭做高品質發展排頭兵。

他具體怎麼說

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強戰略部署,爭做高品質發展排頭兵;

2、強化創新引領,打造科技創造轉化高地;

3、加強產業培育,建設新興產業生成中心;

4、推進雙創升級、厚植企業創業成長沃土;

5、強化開發合作,構建國際化發展新高地。

成都高新區党工委書記方存好:確立了三步走發展目標,立足到2035年,邁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2050年為城市定位作支撐。

他具體怎麼說

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

1、要堅持兩面作戰系統思維,高品質推進園區內涵提升和外延拓展,聚焦產業發展,老區新區共同發展。

2、高品質抓好人才優先發展、產業振興崛起、城市生活建設。

杭州高新區党工委書記詹敏: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姿態,濱江就是大孵化器的格局,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改革開放,努力擔當產業報國的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高新區的新貢獻。

他具體怎麼說

●定位新使命: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建設科技新城。提升國際化水準,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把握經濟指標新導向,高新區要有高和新的追求。穩中求進,不僅要穩,更要進;量質並舉,不僅要質,也要量;加快優勢產業國際化,堅持把產業國際化作為當務之急。

●構築高新產業新優勢,強化1+x產業政策體系。對不同類別的產業,不同階段的企業,不同功能的平臺實施全方面全流程的精准扶持。深化產業孵化新模式。關注領軍企業,佈局孵化產業鏈優質專案。

●全面推進改革創新。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種種困難。

蘇州工業園區党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海濤:蘇州工業園區是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上,通過轉型升級,從2000年開始,目標是建成國際化的適合生活的新城區和國際化的高科技園區。

他具體怎麼說

1、更高水準構築,製造業向研發轉型;2、區域發展的遷移,發展重中之重;3、更高層次推進創新;4、完善創新生態科創扶持。我們會學習借鑒兄弟區域的經驗,努力實現園區的新篇章。

合肥高新區党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合肥高新區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構建完善創新生態體系等方面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成果。

他具體怎麼說

1、產業規模做大,提高高新區經濟發展水準;

2、合肥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下一步要培養原創技術,重大專案80%在高新區;

3、抓好高品質發展,讓特色產業如量子通訊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以健康醫療為契機發展健康醫療大資料中心,在全國做出示範;

4、努力打造中國安全穀;

5、發展智慧語音,打造中國聲穀。

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高新區党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周亞偉:廣州高新區引領高品質發展,今天高新區迎來蓄勢鵬飛。

他具體怎麼說

廣州高新搶抓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商務建設的重大機遇,全力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主要從體制、機制、格局上發力。

勤澆灌,加快行政審批制度。

勤施肥,推進六大智慧,實施八大美好生活,打造六大國際頂尖創新平臺。

攝影:徐青青

把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組織起來。國家項目已經在高新區落戶的,高新區提供落地資源,國家基金研發團隊實現產業化。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火炬計畫三十年,中關村三十年,借此機會對高新區發展做總結。在新的歷史階段,對接國家戰略,發揮好引領作用,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在新時代新發展,現代經濟體系建設,促進高品質發展。同時將高新區的影響擴展,激發一線工作者承擔國家使命、戰略的責任感、使命感。

新的歷史起點,要從以下層面繼續發揮引領作用:1、高新區有了這樣的基礎,下一步作為國家隊,要發揮作用,建立機制,十大高新區定期統籌是國家戰略,要把戰略資源用好;2、創建,瞄準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3、每個高新區在產業發展都有自己特色,有原創的企業,總體處在高的水準,但產業還在中低段,看到成績的同時還有很多挑戰,面向未來要把眼光放遠。

對未來有三點設想:1、堅定不移瞄準世界一流。要開閉門會、討論會,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一起努力,面臨外部挑戰,提出更高要求;2、要有改革的思路。高新區在十八大以後,帶了不少新貌,包括成都、西安等,完全有理由邁出更大步伐。廣州高新區作為珠三角示範區,應該發揮核心作用;3、火炬中心和大家一樣,有責任有情懷,有動力應對挑戰,我們有更偉大的,轉型、提升的任務。要有和以前不一樣的做法,拋開創新和產業,認識到現在面臨的變化。雄安新區的設立,顛覆傳統園區發展模式的路徑。今後方向,高新技術產業,要把主陣地任務完成好,目標在未來2035,再回頭看今天討論的問題,實現的產業將遠遠超出想像,必須朝著目標努力。

十個高新區,要起到領跑作用,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標誌。重點做到:1、加速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2、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和國際前沿領域加速發展;3、持續推動雙創;4、持續湧現爆發式新主體,持續跟蹤獨角獸;5、持續推動發展,試點探索技術交易,推廣先進的發展理念,形成良好模式,實現從自我發展到共同發展,跨區域合作,形成大區域;6、新方案新制度,以改革作為核心,認真總結問題,今後繼續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園區。

國家高新區在新時代承擔新使命,新征程承擔新責任,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設一流高科技園區,以更強的使命感,堅持深化改革,不負時代期望。初步考慮幾個方面:1、成為示範區,為整體中國高新區發展提供樣本。在新的起點上,五位一體的新發展理念成為奮鬥目標;2、可持續發展戰略,新七大戰略在高新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3、科技強國,深刻認識產業發展間的規律;4、提高創新效率和城市建設;5、成為新經濟新動力核心區,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平臺;6、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促進五位一體;7、帶動區域協調發展;8、雙向開放創新,探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國道路。

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成為高品質發展領跑者,率先實現三大變革,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力爭一流,強化引領前沿;2、不斷聚集創新平臺;3、大量集聚人才,樹立未來思維,培育引領性企業,推動雙創,加大獨角獸企業培育力度。

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專委會會長張景安:高新區在偉大的時代發展起來,要無愧於時代,要做得更加輝煌,不辱偉大使命。

他具體怎麼說

提出三點要求

●高新區應該在新時代引領創新強國,引領一帶一路實現,引領中國夢,未來要求引領世界。

●杭州獨角獸企業湧現,深圳環境好,具有尊重創新的文化氛圍,激勵創新的競爭機制,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公平公正的政策等。

●高新區在一帶一路中作出更大貢獻,展現高新區創新風貌,一帶一路中心思想是互利雙贏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國高新區未來肯定能夠走在世界最前列,為祖國和世界做到意想不到的奇跡,我們為此而奮鬥!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雲:中關村示範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載體和主陣地,肩負艱巨使命。

她具體怎麼說

高品質發展階段要疏解功能謀發展,要減量發展,根本出路靠創新驅動。中關村示範區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載體和主陣地,肩負艱巨使命。

●下一步工作:1、抓改革突破;2、抓成果轉化;3、抓產業培育;4、抓區域開放協同;5、抓國際影響力提升。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勁: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國際先進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他具體怎麼說

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國際先進高科技園區的行列。

我們的任務,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經濟轉型。

今後的定位,是要做改革發展方式創新驅動的探路者,產業創新的領跑著。

深圳市科創委副巡視員沙新華:2020年擴區完成;2025年計畫打造8-10產業集群,特別是超材料、基因技術、積體電路等方面;2035爭取成為世界一流高新創業園區。

他具體怎麼說

一擴區。十個區內有產業基礎的,有開發建設空間的,重新規劃。

二調整機制。計畫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園區開發建設公司,建立園區管理機構。

三重新規劃各個園區的產業,要根據差異規劃,打造不同的產業鏈。

四統籌全市的創新資源,按照各區的產業重點進行資源配置。

五建立人文生態園區,要配套環境,對整個園區建設智慧型創新的科技新城。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党工委書記、航太基地党工委書記鐘洪江:將西安高新區建成亞歐創新資源配置樞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一流科技園區,力爭成為全球內陸型開放創新經濟高地。

他具體怎麼說

1、堅持硬科技產業,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2、基礎硬,自身優勢要集聚;3、人才硬,專業技術人員多,未來這些人才將扛起硬科技大旗。

西安高新區堅持協作開放理念,確定協同創新合作機制,打造模式,形成攜手共建資源分享的良性循環體系。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党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程保國:加強戰略部署,爭做高品質發展排頭兵。

他具體怎麼說

下一步工作思路:

1、加強戰略部署,爭做高品質發展排頭兵;

2、強化創新引領,打造科技創造轉化高地;

3、加強產業培育,建設新興產業生成中心;

4、推進雙創升級、厚植企業創業成長沃土;

5、強化開發合作,構建國際化發展新高地。

成都高新區党工委書記方存好:確立了三步走發展目標,立足到2035年,邁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2050年為城市定位作支撐。

他具體怎麼說

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

1、要堅持兩面作戰系統思維,高品質推進園區內涵提升和外延拓展,聚焦產業發展,老區新區共同發展。

2、高品質抓好人才優先發展、產業振興崛起、城市生活建設。

杭州高新區党工委書記詹敏: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情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姿態,濱江就是大孵化器的格局,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改革開放,努力擔當產業報國的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高新區的新貢獻。

他具體怎麼說

●定位新使命: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建設科技新城。提升國際化水準,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把握經濟指標新導向,高新區要有高和新的追求。穩中求進,不僅要穩,更要進;量質並舉,不僅要質,也要量;加快優勢產業國際化,堅持把產業國際化作為當務之急。

●構築高新產業新優勢,強化1+x產業政策體系。對不同類別的產業,不同階段的企業,不同功能的平臺實施全方面全流程的精准扶持。深化產業孵化新模式。關注領軍企業,佈局孵化產業鏈優質專案。

●全面推進改革創新。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種種困難。

蘇州工業園區党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海濤:蘇州工業園區是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上,通過轉型升級,從2000年開始,目標是建成國際化的適合生活的新城區和國際化的高科技園區。

他具體怎麼說

1、更高水準構築,製造業向研發轉型;2、區域發展的遷移,發展重中之重;3、更高層次推進創新;4、完善創新生態科創扶持。我們會學習借鑒兄弟區域的經驗,努力實現園區的新篇章。

合肥高新區党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合肥高新區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構建完善創新生態體系等方面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成果。

他具體怎麼說

1、產業規模做大,提高高新區經濟發展水準;

2、合肥有獨特的資源優勢,下一步要培養原創技術,重大專案80%在高新區;

3、抓好高品質發展,讓特色產業如量子通訊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以健康醫療為契機發展健康醫療大資料中心,在全國做出示範;

4、努力打造中國安全穀;

5、發展智慧語音,打造中國聲穀。

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高新區党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周亞偉:廣州高新區引領高品質發展,今天高新區迎來蓄勢鵬飛。

他具體怎麼說

廣州高新搶抓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商務建設的重大機遇,全力打造創新生態體系,主要從體制、機制、格局上發力。

勤澆灌,加快行政審批制度。

勤施肥,推進六大智慧,實施八大美好生活,打造六大國際頂尖創新平臺。

攝影:徐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