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晶片之城”崛起:首座16納米晶圓廠出貨,20個月即實現量產

日前,台積電南京廠總經理羅鎮球出席“晶片之城”南京江北新區“兩城壹中心“招商會透露,南京 12 寸廠這個月已開始出貨。

圖丨台積電南京廠總經理羅鎮球出席“晶片之城”南京江北新區“兩城壹中心“招商會

這不但是南京第一座 12 寸廠,更是中國大陸首座 16 納米技術的晶圓廠,且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鏈已跟隨台積電落地南京——全球最大處理器 IP 供應商 arm、EDA 供應商 Synopsys、Cadence,另有不少臺灣半導體公司如晶片測試廠欣銓、設計服務公司創意、設備商家登陸續報到,

傳出臺灣晶片設計公司瑞昱、信驊會是下一波進駐南京的業者。

台積電、紫光兩大半導體母艦落腳南京 “晶片之城”齊聚光芒

目前,南京有兩大企業進駐,第一是台積電在江北新區的南京 12 寸廠,已經在本月率先量產出貨,進度大幅超前; 第二家是紫光集團的南京 12 寸廠,傳出該廠房也要生產 3D NAND 晶片,也就是說,南京會是紫光集團繼武漢之後,第二個 3D NAND 技術的生產基地,

南京手握台積電、紫光兩大半導體母艦,打造“晶片之城”雄心已顯。

談起台積電與南京江北地區的結緣,羅鎮球娓娓道來。他回憶,2015年台積電開始審慎評估在大陸設立 12 寸廠的可能性,他在 2015 年中第一次到南京江北地區一看,從此結緣,最吸引他的地方是,

江北新區是個有紀律、對半導體有熱情,又有專業知識的地區,因此促使台積電的 12 寸廠設立于南京。

在南京設廠前,台積電在中國大陸已經發展了十年,而這十年間台積電的大陸營收年複合成長率是4 0%,台積電整體的年複合成長率是15%,而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年複合成長則為 5~10%。

羅鎮球進一步分享,從 2016 年 7 月 7 日動土到上周正式出貨,台積電僅花了 20 個月就將南京廠導入量產,是極度少見的高效率。初期,很多人擔心南京的腳步是否跟得上臺積電的高效率,雙方合作後發現,南京是一個很有熱情、有使命感,且專業的團隊,和台積電配合得天衣無縫。

根據台積電最早規劃,南京廠原本是在今年下半年步入量產,然為了配合當地晶片客戶熱絡的需求,

台積電去年起全面將量產時程提前,先前對外公佈是今年五月量產,但其實整個進度不斷提前,南京廠已經在本月正式量產出貨 16 納米技術的產品,這也是目前中國大陸在晶圓代工領域,最高端的制程技術。

arm、Synopsys、Cadence紛紛落腳

台積電選擇南京,也讓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統供應鏈群聚於此,包括有全球最大處理器 IP 供應商 arm、EDA 供應商 Synopsys、Cadence 等。

再者,台積電除了在南京設立 12 寸廠,也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將台積電的“開放創新平臺 OIP” 生態系統帶入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目前台積電南京的設計服務中心已經有超過 100 名的員工,人數將持續增加。

台積電在 2008 年推出“開放創新平臺 OIP ”概念,也是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市占率節節攀升,晉身全球半導體大廠的秘密武器。

其概念是由單純的晶圓代工製造角色,向上延伸參與客戶的晶片設計,台積電會在 OIP 平臺中,提供龐大的矽智財 IP 資料庫給客戶使用,且對獨立協力廠商 EDA工具的 IP 都先進行認證,納入台積電的 IP 清單中。

這是一種“打群架”的概念:當技術制程越來越先進,提供給客戶的制程平臺日益複雜化,台積電利用組成生態系統供應鏈的概念,把上、中、下游供應商都團結在一起,提供晶片客戶從設計之初就需要的服務和IP,等於是把客戶緊緊黏住,這樣的概念後來引起眾多半導體廠的仿效。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也帶動許多周邊產業落腳南京,例如臺灣晶片測試廠欣銓、設計服務公司創意、設備商家等都陸續登,傳出臺灣晶片設計公司瑞昱、信驊會是下一波進駐南京的業者。

台積電旗下的創意電子南京總經理嚴亦寬分析,在 2015 年以前,創意電子的營收以北美為主,北美占營收比重曾高達 70%,其他 30% 是日本、韓國、臺灣、歐洲,但在 2017 年,中國大陸已經成為該公司營收最大的地區,正式超過北美,這是在過去 20 年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轉捩點。

仔細分析創意電子在大陸的業績大爆發,不少貢獻正是來自人工智慧、雲計算、無人機、加密貨幣等應用領域的客戶,而這些幾乎都貼近大陸最新的發展趨勢,這些客戶多數有很創新的想法,但對於設計晶片方面,需要創意電子的幫忙和廣泛IP資料庫的保護,再下單到台積電。

創意電子也在去年中跟隨台積電落戶南京江北新區,成立設計服務中心,目前已經有幾十個人規模,目標是5年內達到150人。創意電子認為,這樣的佈局不單是追隨台積電,也是跟著人工智慧等新商機,找到更找到適切的道路發展。

大基金揚帆啟程,要達提升晶片國產化的目標

台積電南京廠 16 納米制程技術正式出貨,對於中國大陸積體電路產業極具意義。

根據統計數字,2017 年全球半導體的 4,000 億美元採購金額中,中國大陸就占了2,500 億美元,是僅次於原油的進口商品,但半導體晶片自製率卻仍是相當低,此時台積電南京廠的量產,可大幅帶動晶片國產化的比重。

日前,政府已經將半導體產業作為政策重點發展產業,財政部更公佈針對半導體企業進行相關免稅或減稅方案,且時間追朔至 2018 年 1 月 1 日起,希望能讓半導體產業逐漸進入自給自足的目標。

2014年已經啟程的大基金第一期投資金額高達1,400億人民幣,覆蓋產業有製造、設計、封測、材料設備等各個產業鏈環節,估計的投資比重分別為63%、20%、10%、7%之後,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第一期累計的有效決策為62個專案,共涵蓋46家企業,累計有效承諾投資額為1063億元,實際出資金額為794億元。

2018年大基金第二季再度啟航,這次的籌畫規模擴大至2,000億人民幣,協助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佈局更深化,並提升關鍵技術的水準,拉近與國際大廠之間的競爭距離。

不只南京要當“晶片之城” ,合肥齊聚兩大半導體廠要爭“中國”IC之都”

在這一波中美貿易大戰的背景下,“中國芯”成了眼前最熱議題,已揚帆啟航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針對製造、設計、封測、材料設備等每個關鍵環節作覆蓋式投資,目標是提升整體積體電路產業的競爭力,拉鋸中、美科技的技術實力,避免在每個技術關鍵環節都受制於人。

在大基金的帶頭效應下,地方基金也跟著啟動,不單是擁有台積電、紫光集團力挺的南京自詡為“晶片之城”,合肥有著面板大廠京東方的成功案例,試圖複製到半導體產業,要將合肥打造為“中國 IC 之都”,目標是 2020 年產值達到 500 億元。

合肥在這一波半導體狂熱中,也是緊抓積體電路產業崛起的戰略機遇,聚焦所有資源,打造成提升合肥競爭力的核心產業,目前已經齊聚設備、製造、封裝、材料等完整產業,超過百家積體電路企業。

合肥重點投資的積體電路製造產業有面板驅動晶片晶圓代工廠晶合,這也是安徽省的第一座 12 寸晶圓廠,由於專注生產面板驅動晶片,並且與京東方合作,同時解決“芯”和“屏”的問題,目標是未來 3~5 年將面板驅動晶片的國產自製率提升至30%。

合肥的另一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是自主研發 DRAM 技術的合肥睿力,它是大陸三大存儲陣營之一,肩負打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霸佔記憶體技術的關鍵種子火苗,這個項目也有NOR Flash大廠北京兆易創新的參與; 此外,合肥也有近百家晶片設計公司齊聚於此,通訊晶片大廠聯發科,以及記憶體大廠群聯電子。

--------------

中國半導體需要落地,需要共生,更要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新世代科技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厚盾。在紛紛擾擾中,DeepTech 2018 北京峰會—半導體產業大勢論壇,將全面揭示中國芯霸業的道路方向。

本次會議由DeepTech深科技主辦,中科創星聯合主辦,已確認出席的嘉賓如下:

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在積體電路產業有超過 30 年經歷,早期任職計算器公司、IC設計公司,進入台積電後,從 2003 年起擔任台積電大陸地區業務發展負責人,精准掌握半導體市場的發展脈動。

羅鎮球從 2016 年起擔任台積電南京公司總經理,看好電子產業四大塊市場:5G、高效能運算、汽車電子、物聯網等快速成長,在中國大陸半導體處於前所未有的商機爆發之下,台積電將提供完整的世界級技術服務平臺,為客戶打造堅強的產品基礎,並協助新產品快速上市,獲得最強的競爭優勢。

盧超群博士于 30 年來致力貢獻於全球IC設計及半導體產業,著墨于技術創新、學術研究,及企業管理,並落實于創辦多項新事業,1991年創建鈺創科技公司,擔任公司董事長及執行長,且共同創辦其他多家企業。

盧博士是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榮譽會員(IEEE Fellow)及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因其對業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曾任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及全球半導體理事高峰會 (WSC) 全球主席(2014-2015年)、全球半導體聯盟 (GSA, the former FSA) 亞太區主席及全球主席 (2009-2011年) ,以及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紫光展銳是紫光集團“從芯到雲”戰略中的核心企業,在通訊領域經歷超過20年的曾學忠,希望以“自主研發+國際合作”,精准抓住 5G 機遇,並投下重注,再輔以 3 至 5 年的努力,成為全球 5G 市場泛晶片的巨頭之一,也看好未來中國 5G 會超過全球 50% 的份額。

出身通訊終端產品領域,去年加入紫光集團且掌舵展銳營運的曾學忠是這樣看半導體行業的,他認為未來 20 至 30 年間,半導體行業在全球位居無與倫比的核心地位,要在偉大的時代站在時代的潮頭上,將所有挑戰化為不可能的機會。

美商應用材料是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供應商,提供 CMP、CVD、ECD、Etch、PVD 等關鍵機台,是半導體產業上游的軍火供應商,提供品質最好的機台和完善的售後服務協助客戶將新技術以快速而穩定的節奏落實量產。

余定陸就讀臺灣成功大學材料系,進入應用材料至今資歷超過 20 年,目前主掌亞太地區的半導體業務,看好未來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興商機崛起,將翻轉全球半導體應用領域,進而掀起一波全新的產業大革命。

明導國際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的領導者,在 1989 年是最早投入中國半導體產業的 EDA 供應商,其 IC 設計 EDA 工具占公司營收約 70%,位處半導體產業鏈位置的最前瞻,且明導也與許多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為培育更多優秀半導體人才好手而盡一份心力。

明導科技亞太總裁彭啟煌看好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商機浮現,是眾多中國企業一個切入半導體產業大展身手的絕佳良機,且日前明導加入德國工業汽車巨擘西門子集團後,集團重壓汽車電子市場的佈局,將為明導迎來新一波的營運高峰。

當中國處於一片自主存儲晶片技術的激烈情懷中,有一個附屬於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小小元件叫記憶體,缺少它,製造再多的快閃記憶體晶片也無法讓終端產品真正實現應用,但全球獨立的記憶體供應商卻是鳳毛麟角。

出身馬來西亞的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是半導體產業最年輕的創業家,一手打造的群聯電子更是全球獨立記憶體市場的龍頭,全球每三個隨身碟就有一個是內含“群聯芯”,潘健成看好未來快閃記憶體應用將無處不在,新一波商機崛起的聚焦點絕對是中國市場!

楊宇欣,中科創達副總裁,負責戰略投資、市場拓展、戰略聯盟、市場宣傳以及政府關係方面的工作。他擁有 13 年通信、移動、半導體和互聯網領域的工作經驗。加入中科創達之前,楊宇欣在新岸線擔任市場行銷副總裁的工作,負責新岸線產品市場戰略的制定,產品推廣以及生態系統的構建,市場宣傳等工作。

他曾在ARM擔任亞太區移動計算市場經理,負責 ARM 移動計算市場在亞太地區的推廣工作,面向的物件涉及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 包括運營商,OEM/ODM 廠商,作業系統廠商,軟體提供商和晶片廠商等。

米磊博士畢業于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現為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

米磊博士是中國“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硬科技創新聯盟發起人,致力於硬科技創業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提出科技創業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發展主旋律的觀點。 致力於打造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目前已成功孵化 140 餘家硬科技企業。

作為無線通訊系統設計領域優秀的華人科學家,徐晧擁有946項授權專利。他在博士生期間(1996-2000年)與自己的導師共同完成的關於毫米波傳輸技術的研究,目前已成為5G通信領域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2000 年徐晧加入了貝爾實驗室,研究多天線技術——MIMO系統(BLAST),並於 2003 年獲得了貝爾實驗室的總裁金獎(President Gold MetalAward)。2017 年 6 月,徐晧回到中國,出任高通中國公司研發負責人,所負責的項目涉及無線、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並致力於推動5G、物聯網時代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Lightelligence 創始人兼 CEO, 沈亦晨博士,博士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納米光學教父,美國科學院院士 John Joannopoulos 和“天才獎”得主 Marin Soljacic。擁有多年納米光學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科研經驗,已入選 2017 年福布斯全球 30 under 30,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35 位 35 歲以下中國科技先鋒,以及2016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國家優秀留學生獎學金。

沈博士與當代人工智慧教父 Yann Lecun、Yoshuo Bengio教授、Hugo Larochelle(加拿大穀歌大腦實驗室主任)等世界頂級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單位均有深度合作。博士期間,沈亦晨已經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自然.光子》等頂級雜誌和《ICML》等人工智慧頂級會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累計發表論文30餘篇,並且擁有8項發明專利。

從高中到博士,再到創業者、教授,王星澤刷遍海內外 6 所頂級高中、大學,拿到橫跨理學、工學、管理學的 6 個不同學位,更在光電和人工智慧領域都取得了世界頂尖成果。

28 歲離開美國回到家鄉,出任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並創立了志在將光電技術與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合刃科技(Coherent AI)。王星澤和他的團隊使用 AI 加光電技術,設計開發新穎圖像感測器,收集光波中額外物理量,進而結合與之相匹配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和訓練場景,達成大幅度地改善視覺感知的實際效果,對於提升製造工序自動化效率、以及繞障物體識別技術帶來創新突破進展,應用場景覆蓋自動駕駛、機器人、安防軍工等。

2015 年底創辦氪信,作為第一家深入全國大型股份制銀行核心風險控制系統的初創公司的掌舵者,現帶領氪信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從事 AI 升級金融業務的前沿探索實踐工作,之前曾先後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雅虎、eBay 擔任資料科學研發負責人和攜程大資料部門負責人。

畢業于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科大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後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電腦所從事大規模語義圖挖掘工作。擁有多項一流機器學習資料採擷學術論文和專利,現兼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同濟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客座教授。《麻省理工評論》2017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35 人”中國獲獎者。

黃暢博士開發的人臉檢測技術,創造了世界上首次電腦視覺技術被大規模應用的成功範例,佔領 80% 數碼相機市場,並且被蘋果 iPhoto 等諸多圖像管理軟體所採用。他帶領百度 IDL 圖像技術團隊負責公司內各種圖像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出了全網人臉圖像搜索、PK 大咖、全網相似圖像搜索、自然場景文字識別、百度移動圖像搜索、圖片鳳巢等重要產品。

黃暢曾經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和 NEC 美國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012 年加入百度美國研發中心,2013 年參與組建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任高級科學家、主任研發架構師。

也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將台積電的“開放創新平臺 OIP” 生態系統帶入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目前台積電南京的設計服務中心已經有超過 100 名的員工,人數將持續增加。

台積電在 2008 年推出“開放創新平臺 OIP ”概念,也是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市占率節節攀升,晉身全球半導體大廠的秘密武器。

其概念是由單純的晶圓代工製造角色,向上延伸參與客戶的晶片設計,台積電會在 OIP 平臺中,提供龐大的矽智財 IP 資料庫給客戶使用,且對獨立協力廠商 EDA工具的 IP 都先進行認證,納入台積電的 IP 清單中。

這是一種“打群架”的概念:當技術制程越來越先進,提供給客戶的制程平臺日益複雜化,台積電利用組成生態系統供應鏈的概念,把上、中、下游供應商都團結在一起,提供晶片客戶從設計之初就需要的服務和IP,等於是把客戶緊緊黏住,這樣的概念後來引起眾多半導體廠的仿效。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也帶動許多周邊產業落腳南京,例如臺灣晶片測試廠欣銓、設計服務公司創意、設備商家等都陸續登,傳出臺灣晶片設計公司瑞昱、信驊會是下一波進駐南京的業者。

台積電旗下的創意電子南京總經理嚴亦寬分析,在 2015 年以前,創意電子的營收以北美為主,北美占營收比重曾高達 70%,其他 30% 是日本、韓國、臺灣、歐洲,但在 2017 年,中國大陸已經成為該公司營收最大的地區,正式超過北美,這是在過去 20 年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重大轉捩點。

仔細分析創意電子在大陸的業績大爆發,不少貢獻正是來自人工智慧、雲計算、無人機、加密貨幣等應用領域的客戶,而這些幾乎都貼近大陸最新的發展趨勢,這些客戶多數有很創新的想法,但對於設計晶片方面,需要創意電子的幫忙和廣泛IP資料庫的保護,再下單到台積電。

創意電子也在去年中跟隨台積電落戶南京江北新區,成立設計服務中心,目前已經有幾十個人規模,目標是5年內達到150人。創意電子認為,這樣的佈局不單是追隨台積電,也是跟著人工智慧等新商機,找到更找到適切的道路發展。

大基金揚帆啟程,要達提升晶片國產化的目標

台積電南京廠 16 納米制程技術正式出貨,對於中國大陸積體電路產業極具意義。

根據統計數字,2017 年全球半導體的 4,000 億美元採購金額中,中國大陸就占了2,500 億美元,是僅次於原油的進口商品,但半導體晶片自製率卻仍是相當低,此時台積電南京廠的量產,可大幅帶動晶片國產化的比重。

日前,政府已經將半導體產業作為政策重點發展產業,財政部更公佈針對半導體企業進行相關免稅或減稅方案,且時間追朔至 2018 年 1 月 1 日起,希望能讓半導體產業逐漸進入自給自足的目標。

2014年已經啟程的大基金第一期投資金額高達1,400億人民幣,覆蓋產業有製造、設計、封測、材料設備等各個產業鏈環節,估計的投資比重分別為63%、20%、10%、7%之後,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第一期累計的有效決策為62個專案,共涵蓋46家企業,累計有效承諾投資額為1063億元,實際出資金額為794億元。

2018年大基金第二季再度啟航,這次的籌畫規模擴大至2,000億人民幣,協助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佈局更深化,並提升關鍵技術的水準,拉近與國際大廠之間的競爭距離。

不只南京要當“晶片之城” ,合肥齊聚兩大半導體廠要爭“中國”IC之都”

在這一波中美貿易大戰的背景下,“中國芯”成了眼前最熱議題,已揚帆啟航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針對製造、設計、封測、材料設備等每個關鍵環節作覆蓋式投資,目標是提升整體積體電路產業的競爭力,拉鋸中、美科技的技術實力,避免在每個技術關鍵環節都受制於人。

在大基金的帶頭效應下,地方基金也跟著啟動,不單是擁有台積電、紫光集團力挺的南京自詡為“晶片之城”,合肥有著面板大廠京東方的成功案例,試圖複製到半導體產業,要將合肥打造為“中國 IC 之都”,目標是 2020 年產值達到 500 億元。

合肥在這一波半導體狂熱中,也是緊抓積體電路產業崛起的戰略機遇,聚焦所有資源,打造成提升合肥競爭力的核心產業,目前已經齊聚設備、製造、封裝、材料等完整產業,超過百家積體電路企業。

合肥重點投資的積體電路製造產業有面板驅動晶片晶圓代工廠晶合,這也是安徽省的第一座 12 寸晶圓廠,由於專注生產面板驅動晶片,並且與京東方合作,同時解決“芯”和“屏”的問題,目標是未來 3~5 年將面板驅動晶片的國產自製率提升至30%。

合肥的另一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是自主研發 DRAM 技術的合肥睿力,它是大陸三大存儲陣營之一,肩負打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霸佔記憶體技術的關鍵種子火苗,這個項目也有NOR Flash大廠北京兆易創新的參與; 此外,合肥也有近百家晶片設計公司齊聚於此,通訊晶片大廠聯發科,以及記憶體大廠群聯電子。

--------------

中國半導體需要落地,需要共生,更要能在關鍵時刻,成為新世代科技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厚盾。在紛紛擾擾中,DeepTech 2018 北京峰會—半導體產業大勢論壇,將全面揭示中國芯霸業的道路方向。

本次會議由DeepTech深科技主辦,中科創星聯合主辦,已確認出席的嘉賓如下:

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在積體電路產業有超過 30 年經歷,早期任職計算器公司、IC設計公司,進入台積電後,從 2003 年起擔任台積電大陸地區業務發展負責人,精准掌握半導體市場的發展脈動。

羅鎮球從 2016 年起擔任台積電南京公司總經理,看好電子產業四大塊市場:5G、高效能運算、汽車電子、物聯網等快速成長,在中國大陸半導體處於前所未有的商機爆發之下,台積電將提供完整的世界級技術服務平臺,為客戶打造堅強的產品基礎,並協助新產品快速上市,獲得最強的競爭優勢。

盧超群博士于 30 年來致力貢獻於全球IC設計及半導體產業,著墨于技術創新、學術研究,及企業管理,並落實于創辦多項新事業,1991年創建鈺創科技公司,擔任公司董事長及執行長,且共同創辦其他多家企業。

盧博士是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榮譽會員(IEEE Fellow)及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因其對業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曾任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及全球半導體理事高峰會 (WSC) 全球主席(2014-2015年)、全球半導體聯盟 (GSA, the former FSA) 亞太區主席及全球主席 (2009-2011年) ,以及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紫光展銳是紫光集團“從芯到雲”戰略中的核心企業,在通訊領域經歷超過20年的曾學忠,希望以“自主研發+國際合作”,精准抓住 5G 機遇,並投下重注,再輔以 3 至 5 年的努力,成為全球 5G 市場泛晶片的巨頭之一,也看好未來中國 5G 會超過全球 50% 的份額。

出身通訊終端產品領域,去年加入紫光集團且掌舵展銳營運的曾學忠是這樣看半導體行業的,他認為未來 20 至 30 年間,半導體行業在全球位居無與倫比的核心地位,要在偉大的時代站在時代的潮頭上,將所有挑戰化為不可能的機會。

美商應用材料是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供應商,提供 CMP、CVD、ECD、Etch、PVD 等關鍵機台,是半導體產業上游的軍火供應商,提供品質最好的機台和完善的售後服務協助客戶將新技術以快速而穩定的節奏落實量產。

余定陸就讀臺灣成功大學材料系,進入應用材料至今資歷超過 20 年,目前主掌亞太地區的半導體業務,看好未來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興商機崛起,將翻轉全球半導體應用領域,進而掀起一波全新的產業大革命。

明導國際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的領導者,在 1989 年是最早投入中國半導體產業的 EDA 供應商,其 IC 設計 EDA 工具占公司營收約 70%,位處半導體產業鏈位置的最前瞻,且明導也與許多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為培育更多優秀半導體人才好手而盡一份心力。

明導科技亞太總裁彭啟煌看好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商機浮現,是眾多中國企業一個切入半導體產業大展身手的絕佳良機,且日前明導加入德國工業汽車巨擘西門子集團後,集團重壓汽車電子市場的佈局,將為明導迎來新一波的營運高峰。

當中國處於一片自主存儲晶片技術的激烈情懷中,有一個附屬於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小小元件叫記憶體,缺少它,製造再多的快閃記憶體晶片也無法讓終端產品真正實現應用,但全球獨立的記憶體供應商卻是鳳毛麟角。

出身馬來西亞的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是半導體產業最年輕的創業家,一手打造的群聯電子更是全球獨立記憶體市場的龍頭,全球每三個隨身碟就有一個是內含“群聯芯”,潘健成看好未來快閃記憶體應用將無處不在,新一波商機崛起的聚焦點絕對是中國市場!

楊宇欣,中科創達副總裁,負責戰略投資、市場拓展、戰略聯盟、市場宣傳以及政府關係方面的工作。他擁有 13 年通信、移動、半導體和互聯網領域的工作經驗。加入中科創達之前,楊宇欣在新岸線擔任市場行銷副總裁的工作,負責新岸線產品市場戰略的制定,產品推廣以及生態系統的構建,市場宣傳等工作。

他曾在ARM擔任亞太區移動計算市場經理,負責 ARM 移動計算市場在亞太地區的推廣工作,面向的物件涉及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 包括運營商,OEM/ODM 廠商,作業系統廠商,軟體提供商和晶片廠商等。

米磊博士畢業于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現為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

米磊博士是中國“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硬科技創新聯盟發起人,致力於硬科技創業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提出科技創業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發展主旋律的觀點。 致力於打造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目前已成功孵化 140 餘家硬科技企業。

作為無線通訊系統設計領域優秀的華人科學家,徐晧擁有946項授權專利。他在博士生期間(1996-2000年)與自己的導師共同完成的關於毫米波傳輸技術的研究,目前已成為5G通信領域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2000 年徐晧加入了貝爾實驗室,研究多天線技術——MIMO系統(BLAST),並於 2003 年獲得了貝爾實驗室的總裁金獎(President Gold MetalAward)。2017 年 6 月,徐晧回到中國,出任高通中國公司研發負責人,所負責的項目涉及無線、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並致力於推動5G、物聯網時代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Lightelligence 創始人兼 CEO, 沈亦晨博士,博士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師從納米光學教父,美國科學院院士 John Joannopoulos 和“天才獎”得主 Marin Soljacic。擁有多年納米光學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科研經驗,已入選 2017 年福布斯全球 30 under 30,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35 位 35 歲以下中國科技先鋒,以及2016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國家優秀留學生獎學金。

沈博士與當代人工智慧教父 Yann Lecun、Yoshuo Bengio教授、Hugo Larochelle(加拿大穀歌大腦實驗室主任)等世界頂級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單位均有深度合作。博士期間,沈亦晨已經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自然.光子》等頂級雜誌和《ICML》等人工智慧頂級會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累計發表論文30餘篇,並且擁有8項發明專利。

從高中到博士,再到創業者、教授,王星澤刷遍海內外 6 所頂級高中、大學,拿到橫跨理學、工學、管理學的 6 個不同學位,更在光電和人工智慧領域都取得了世界頂尖成果。

28 歲離開美國回到家鄉,出任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並創立了志在將光電技術與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合刃科技(Coherent AI)。王星澤和他的團隊使用 AI 加光電技術,設計開發新穎圖像感測器,收集光波中額外物理量,進而結合與之相匹配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和訓練場景,達成大幅度地改善視覺感知的實際效果,對於提升製造工序自動化效率、以及繞障物體識別技術帶來創新突破進展,應用場景覆蓋自動駕駛、機器人、安防軍工等。

2015 年底創辦氪信,作為第一家深入全國大型股份制銀行核心風險控制系統的初創公司的掌舵者,現帶領氪信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從事 AI 升級金融業務的前沿探索實踐工作,之前曾先後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雅虎、eBay 擔任資料科學研發負責人和攜程大資料部門負責人。

畢業于中科大少年班,中科大-科大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後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電腦所從事大規模語義圖挖掘工作。擁有多項一流機器學習資料採擷學術論文和專利,現兼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同濟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客座教授。《麻省理工評論》2017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 35 人”中國獲獎者。

黃暢博士開發的人臉檢測技術,創造了世界上首次電腦視覺技術被大規模應用的成功範例,佔領 80% 數碼相機市場,並且被蘋果 iPhoto 等諸多圖像管理軟體所採用。他帶領百度 IDL 圖像技術團隊負責公司內各種圖像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出了全網人臉圖像搜索、PK 大咖、全網相似圖像搜索、自然場景文字識別、百度移動圖像搜索、圖片鳳巢等重要產品。

黃暢曾經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和 NEC 美國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012 年加入百度美國研發中心,2013 年參與組建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任高級科學家、主任研發架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