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入海底6688米!他是“蛟龍號”潛航員,常年與海為伴

文/圖 半島用戶端記者 劉笑笑

父母嚮往大海,為他取名“海濱”,沒想到這輩子就與海洋結了緣——大學學的是輪機工程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輪機員,在大海上工作。2013年又被選撥為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二批潛航員。

他就是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師齊海濱,常年潛航深海,與大海為伴,下潛海域涉及七大海區,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海山、冷泉、海溝是他的舞臺,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4月28日,齊海濱被授予“青島市勞動模範”稱號。

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近日,記者來到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見到了正在檢修設備的齊海濱。目前,蛟龍號正處於大修和技術升級階段,齊海濱更多的時間是在待在車間裡。

齊海濱1985年出生,家鄉是山東臨沂,一個並不靠海的城市,但他的父母嚮往大海,特意為他取名為“海濱”,沒想到這輩子就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齊海濱畢業于山東交通學院,學的是輪機工程專業,

大學畢業後,他成了一名輪機員。那個時候,他工作的地方是在船上,經常漂泊在海面上。2013年的一場全國公開選撥,他經過層層考核,成為中國第二批深海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學員。從此,他更是與大海親密接觸,工作地點直接從海面深入到了海底——駕駛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探索深海。

複雜的深海狀況對潛航員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齊海濱參與中船重工702所和北京太空人中心專業知識培訓186天;陸上備航及水池功能覆核和水池下潛培訓累計425天;全程參與執行中國大洋35、37、38等海上航次任務累計443天,順利完成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82個潛次電氣及觀通系統的海上保障任務。

2014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移交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齊海濱和同事們開始獨立承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維護保障工作。齊海濱在崗位上擔任潛水器電氣及觀通系統工程師,他話不多,工作起來認真忘我。中國大洋35航次執行前夕,常規檢查發現蛟龍蓄電池存在容量降低的狀況,在設備不帶病出航的前提下,為了不影響整體航次任務執行,齊海濱連續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直到找到故障,確保設備狀態正常。

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隨著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的圓滿完成,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者的齊海濱也由最初的潛航員學員,成長為具備獨立駕駛能力的潛航員。期間,齊海濱共執行15個潛次的海上下潛任務,下潛海域涉及中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多次在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區域執行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齊海濱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跟隨蛟龍號執行下潛任務,“很興奮很激動,隨著潛水器的下潛,感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完全不同於生活中的畫面,深深感受到大海的壯闊與神奇。”齊海濱說,在下潛過程中,前200米會感覺光線越來越暗,下潛200米後就暗到什麼也看不到了。為了節省能源,潛水器在黑暗中下潛1個多小時到達海底後,他們才會打開照明燈。“由於每次去的海區不一樣,會看到各種地形,有的是平坦的,有的像月球表面。”同時,在海底,齊海濱他們還會看到各種海底生物,如海葵、珊瑚、海參等,有時候還會遇到鼠尾魚等大型生物。

齊海濱說,蛟龍號作業的地方一般離赤道較近,下潛一次,就像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溫差變化。“在海面上,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脫掉。剛進入載人艙,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密閉的空間內,下潛人員都大汗淋漓。但隨著潛水器下潛,海水溫度越來越低,下潛人員就需要不斷加衣服。在海底,載人艙內溫度最低會降到2攝氏度,就得把所有衣服都穿上。”而返航的過程,又需要經歷從嚴寒到酷暑的考驗。

水下作業10多個小時

蛟龍號的下潛凝聚著潛水器乃至船舶眾多保障人員的辛勤付出,作為潛航員,齊海濱倍加珍惜每一次下潛機會,在潛水器下潛的10多個小時,全身心地投入。為了保障潛水器設備安全,取得高效的作業效率,齊海濱經常在狹小的空間內,長時間地保持相同的操作姿勢,潛次結束腰酸背痛已經習以為常。

目前蛟龍號只能乘坐3個人,包含1名主駕駛、1名保障人員和1名科學家。這就對潛航員的要求非常高。潛航員不只是潛水器駕駛人員,也是對潛水器技術狀況最為瞭解的工程技術人員,面對潛水器海上作業時的複雜環境,適時地處理各種應急突發狀況是對業務技能的最大考驗。齊海濱介紹,在海上到達預定地點後,重達22噸的蛟龍號會與母船分離,通過注水的方式下潛。有一次,一位同事駕駛蛟龍號在水下工作10多個小時後,返回水面時,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狀況複雜,導致無法回到母船。“3名下潛人員在蛟龍號裡待了長達10多個小時,這對大家的心理和技術考驗非常大。尤其是主駕駛,不僅要控制潛水器,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安撫穩定情緒。”齊海濱說,最後蛟龍號安全返回母船,這讓他和同事們對當時的駕駛員深感佩服。

“面對複雜的深海環境,每一次下潛都充滿了未知,每一次下潛對潛航員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潛航員在制定潛次計畫、規劃潛次路徑、安裝作業工具、確認全系統設備狀態乃至執行潛次任務中全身心的付出,在深海依靠專業技能應對各種的突發情況。”齊海濱說,這也對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齊海濱看來,蛟龍號潛航員是一件很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職業,能夠給科學研究帶來幫助,這也是作為潛航員的價值所在,“我很期待蛟龍號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後,能夠駕駛蛟龍號,為我們國家探索深海做出貢獻。”

多次在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區域執行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6688米。

齊海濱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跟隨蛟龍號執行下潛任務,“很興奮很激動,隨著潛水器的下潛,感覺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完全不同於生活中的畫面,深深感受到大海的壯闊與神奇。”齊海濱說,在下潛過程中,前200米會感覺光線越來越暗,下潛200米後就暗到什麼也看不到了。為了節省能源,潛水器在黑暗中下潛1個多小時到達海底後,他們才會打開照明燈。“由於每次去的海區不一樣,會看到各種地形,有的是平坦的,有的像月球表面。”同時,在海底,齊海濱他們還會看到各種海底生物,如海葵、珊瑚、海參等,有時候還會遇到鼠尾魚等大型生物。

齊海濱說,蛟龍號作業的地方一般離赤道較近,下潛一次,就像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溫差變化。“在海面上,恨不得把所有的衣服都脫掉。剛進入載人艙,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密閉的空間內,下潛人員都大汗淋漓。但隨著潛水器下潛,海水溫度越來越低,下潛人員就需要不斷加衣服。在海底,載人艙內溫度最低會降到2攝氏度,就得把所有衣服都穿上。”而返航的過程,又需要經歷從嚴寒到酷暑的考驗。

水下作業10多個小時

蛟龍號的下潛凝聚著潛水器乃至船舶眾多保障人員的辛勤付出,作為潛航員,齊海濱倍加珍惜每一次下潛機會,在潛水器下潛的10多個小時,全身心地投入。為了保障潛水器設備安全,取得高效的作業效率,齊海濱經常在狹小的空間內,長時間地保持相同的操作姿勢,潛次結束腰酸背痛已經習以為常。

目前蛟龍號只能乘坐3個人,包含1名主駕駛、1名保障人員和1名科學家。這就對潛航員的要求非常高。潛航員不只是潛水器駕駛人員,也是對潛水器技術狀況最為瞭解的工程技術人員,面對潛水器海上作業時的複雜環境,適時地處理各種應急突發狀況是對業務技能的最大考驗。齊海濱介紹,在海上到達預定地點後,重達22噸的蛟龍號會與母船分離,通過注水的方式下潛。有一次,一位同事駕駛蛟龍號在水下工作10多個小時後,返回水面時,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狀況複雜,導致無法回到母船。“3名下潛人員在蛟龍號裡待了長達10多個小時,這對大家的心理和技術考驗非常大。尤其是主駕駛,不僅要控制潛水器,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安撫穩定情緒。”齊海濱說,最後蛟龍號安全返回母船,這讓他和同事們對當時的駕駛員深感佩服。

“面對複雜的深海環境,每一次下潛都充滿了未知,每一次下潛對潛航員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潛航員在制定潛次計畫、規劃潛次路徑、安裝作業工具、確認全系統設備狀態乃至執行潛次任務中全身心的付出,在深海依靠專業技能應對各種的突發情況。”齊海濱說,這也對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齊海濱看來,蛟龍號潛航員是一件很有榮譽感和自豪感的職業,能夠給科學研究帶來幫助,這也是作為潛航員的價值所在,“我很期待蛟龍號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後,能夠駕駛蛟龍號,為我們國家探索深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