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月老未成年》劇本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電影《月老未成年》劇本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近日,

電影《月老未成年》劇本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著名導演、編劇、文化評論家江小魚,著名媒體人、出品方魚動影業代表王凝,以及眾多影視圈資深製片人、導演、編劇、影評人等,針對國內為數不多的親子類院線電影《月老未成年》的劇本創作,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專項分析,大家一致對《月老未成年》主打親子牌非常看好,認為親子闔家歡題材將潛力無限。

據悉,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原副書記、秘書長許柏林,

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總編室主任董瑞峰,2022申冬奧宣傳片導演、著名導演趙志強,著名編劇李暉、于莉、王茵、蘇健,著名影評人圖賓根木匠、譚飛、韓浩月、大米,厚德資本董事總經理趙春花,資深文學策劃王玥涵等應邀出席研討會。

親子電影立足海南,放眼全球

出品方代表王凝坦言,自己作為曾經的傳媒人,現如今 更是一位母親的身份參與到電影創作中,從海外歸來的她深有感觸。中國親子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許多是痛心疾首的,包括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常常讓她頭疼不已。這也是她願意投入到這部電影中來的初衷,希望可以透過這部電影,能給中國的父母和家庭更多啟示。

王凝還認為,

之所以把《月老未成年》放到海南去拍,是基於當下偉大的歷史機遇,海南成為自由貿易港,海南省建省30周年,加之海南先天的自然環境,是親子電影拍攝取景的天堂。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是海南的戰略需要,電影杠杆的效能不可小覷。從之前的《泰囧》到《非誠勿擾》都帶動了當地旅遊產業跨越式發展,相信《月老未成年》這部親子電影必將對海南的文旅產業有大力的推動作用。

著名導演、編劇、文化評論家江小魚坦言,三年前《月老未成年》就開始構思和策劃,電影的主題是關於成長和陪伴的故事,"小正大"題材的作品,必將成為電影未來的主流,宣揚才是正道,而把正能量和生活啟悟融入到親子電影中間,更是善莫大焉。如今作為一雙兒女的父親,又是一名電影從業者,必須要有這個責任擔當。

親子院線電影是挑戰,更是機遇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原副書記、秘書長許柏林認為,親子類的電影,尤其是院線電影,非常難拍,因為作為兒童題材的院線電影,勢必要保持純粹,這幾年我們給親子電影賦予的意義過於繁複,壓力過於大,因此,迄今為止,也沒有一部院線相對成功的兒童電影。許書記指出,當下的孩子缺乏一個完整的童年,儘管已經開放二胎,但大多數還是獨生子,在親情的認知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都會影響到彼此的親子關係。此外,許書記也對電影故事做出了建議,他認為既然是親子電影,一定要孩子和成人都"活起來",不是單純的孩子古靈精怪,家長卻戲份很少,成了提線木偶,這也是大多數兒童電影中的弊病。

許柏林認為,一個民族沒有好的兒童,就沒有光明的未來。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其實兒童一生下來就變成過去了,變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某些個承擔者了。我們現在的影視作品應該給兒童們什麼精神體現,這是電影人的責任,應該給孩子們探索一點未來性的東西。

著名影評人譚飛認為,親子電影不要過於複雜,要化繁為簡,懂得取捨,線索不要太多。他說"我覺得電影,儘量把一些線減少,不要有太多線。我們不要全散開,因為對現在的觀眾來說,我們可能看電影對抗的是手機。我現在觀察,我現在都是買票去電影院看,我發現看一場電影,許多人都習慣看手機,就是這大概是現在人的一個病態。"

譚飛說,當下的電影不僅是碎片化,已經碎片到了你開始焦慮,你看了5分鐘,然後抬頭玩5分鐘,你再看,已經看不懂了。這說明我們情節不能太複雜。特別是兒童電影,因為你的受眾不是特別懂電影的一群孩子。你要做這樣的產品,就要知道拿什麼給他們。

厚德資本董事總經理趙春花認為,一部好的商業片成功與否,原因很複雜,但講好一個故事是基本前提。因此,要徹底瞭解現代的孩子喜歡看什麼,崇拜什麼,他們的興趣點在哪裡,這個很關鍵。著名作家影評人韓浩月認為,親子電影,除了表像上的橋段,更應該挖掘"二層皮",其精神內涵也很重要,孩子是張白紙,你呈現給他的東西,應該是美好的,但在美好背後有一點更深層次的啟悟,就更完美了。著名編劇李暉建議,劇本中應調動孩子的主導性,生活中她的孩子就經常批評媽媽,大多數其實都是孩子正確,因此切勿輕視孩子的主導能動性。影評人圖賓根木匠則建議,兒童形象要更鮮活一點,這樣對於孩子來說觀影印象才會深刻,口碑才會傳播開來。編劇蘇健建議,多吸取一些好萊塢兒童電影中的劇本製作模式,比如《小鬼當家》等等,他們有著完整且成熟的先進模式,應該在學習中創新。此外,其他參會者也根據親子電影的特質,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當下的孩子缺乏一個完整的童年,儘管已經開放二胎,但大多數還是獨生子,在親情的認知和多元文化的衝擊,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都會影響到彼此的親子關係。此外,許書記也對電影故事做出了建議,他認為既然是親子電影,一定要孩子和成人都"活起來",不是單純的孩子古靈精怪,家長卻戲份很少,成了提線木偶,這也是大多數兒童電影中的弊病。

許柏林認為,一個民族沒有好的兒童,就沒有光明的未來。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其實兒童一生下來就變成過去了,變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某些個承擔者了。我們現在的影視作品應該給兒童們什麼精神體現,這是電影人的責任,應該給孩子們探索一點未來性的東西。

著名影評人譚飛認為,親子電影不要過於複雜,要化繁為簡,懂得取捨,線索不要太多。他說"我覺得電影,儘量把一些線減少,不要有太多線。我們不要全散開,因為對現在的觀眾來說,我們可能看電影對抗的是手機。我現在觀察,我現在都是買票去電影院看,我發現看一場電影,許多人都習慣看手機,就是這大概是現在人的一個病態。"

譚飛說,當下的電影不僅是碎片化,已經碎片到了你開始焦慮,你看了5分鐘,然後抬頭玩5分鐘,你再看,已經看不懂了。這說明我們情節不能太複雜。特別是兒童電影,因為你的受眾不是特別懂電影的一群孩子。你要做這樣的產品,就要知道拿什麼給他們。

厚德資本董事總經理趙春花認為,一部好的商業片成功與否,原因很複雜,但講好一個故事是基本前提。因此,要徹底瞭解現代的孩子喜歡看什麼,崇拜什麼,他們的興趣點在哪裡,這個很關鍵。著名作家影評人韓浩月認為,親子電影,除了表像上的橋段,更應該挖掘"二層皮",其精神內涵也很重要,孩子是張白紙,你呈現給他的東西,應該是美好的,但在美好背後有一點更深層次的啟悟,就更完美了。著名編劇李暉建議,劇本中應調動孩子的主導性,生活中她的孩子就經常批評媽媽,大多數其實都是孩子正確,因此切勿輕視孩子的主導能動性。影評人圖賓根木匠則建議,兒童形象要更鮮活一點,這樣對於孩子來說觀影印象才會深刻,口碑才會傳播開來。編劇蘇健建議,多吸取一些好萊塢兒童電影中的劇本製作模式,比如《小鬼當家》等等,他們有著完整且成熟的先進模式,應該在學習中創新。此外,其他參會者也根據親子電影的特質,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