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浙滬新高考改革 能否破題物理之殤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見習記者 張曼玉 實習生 張膠

2017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穩落地。考試科目為“3+3”模式,學生可在6門(浙江為7門)課中,自由選擇3門課作為高校錄取依據。

但是,放權後的高考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選考物理的考生不足3成。首次承擔改革試點的浙滬兩地,出現了嚴重的“物理之殤”。

為此,浙江、上海先後提出建立選考保障制度,並明確兩地物理選考科目保障基數分別為6.5萬、1.5萬人。浙滬紛紛為物理科目保駕護航,試圖解決高考改革中的切實問題與困境。

一、總分錄取下的“物理之殤”

儘管高考不斷變革,但目前仍是總分錄取的模式。

在高考眾多科目中,物理科目普遍被認為難度最高,考生在物理科目得1分比在政治等其他科目得1分難度要大。雖然考試科目放權,但基礎教育仍然存在功利的應試傾向,為了在高考中拿得高分,獲得更高等級,學生開始搞“田忌賽馬”。不少學生在選考時繞過公認為最難的物理,選擇難度低的科目,致使物理科目“遇冷”。

總分錄取模式下,分數最大化是家長和學校的迫切訴求。

浙江省教育廳發佈的《關於糾正部分普通高中學校違背教育規律和教學要求錯誤做法的通知》中顯示,一些高中限制學生選擇權,在高一結束時,強制要求學生確定所有3門選考科目,限制學生自主選擇時間,或用所謂的“選考套餐”限制學生選擇範圍。為了説明學生獲得高分,部分學校甚至開始投機,放棄難度高的物理,規劃好最佳“選考套餐”。

根據上海教育考試院公佈的資料,

5萬名上海考生中有1.92萬人選考物理,占比38.4%,在6門選考科目中排名倒數第二。而浙江省也不容樂觀,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資料顯示,25.01萬浙江考生中,有8.95萬人選考物理,占全部考生的35.78%,在7門選考科目中,排名倒數第二。在分分必較的高考中,選考物理的人數大幅減少。

二、高校理科人才培養之憂

物理是科技教育的基礎學科,理工類大學的多數專業需要考生要有物理基礎。

近7成考生棄考物理,嚴重影響了高校對理工科學生的培養。復旦大學2017級本科生大學物理第一次統考中,浙滬生源學生不及格率大幅提升,甚至有的班級高達30%。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學學生的物理基礎接近初中水準,而這種情況在需要選修物理的理工科、部分醫科普遍存在。

考生的物理水準嚴重不足這一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對物理人才以及以物理為重要基礎的理工科人才培養的擔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表示“由於大量孩子不選物理,像浙江大學這樣非常科學化的學校,招生時就感到非常無奈。”

為了防止“物理棄考”的問題加重,浙滬兩地陸先後確定了“物理選考保障基數”,希望能夠保護考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引導考生、高校理性對待選考科目,進而應對改革方案在實踐上的困難。

三、浙滬明確“物理選考保障基數”

從2017年11月到今年4月份,浙滬兩地分別為物理選考科目制定6.5萬、1.5萬保障基數。在尊重學生選擇權的基礎上,充分保障考生進入高校學習的專業能力,將考生選學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相統一。這是制定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重要基點。

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基本規則是: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准,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多於保障基數時,以實際參加該選考科目考試的人數為准,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浙江、上海界定的6.5萬、1.5萬基數基本滿足招生院校在浙滬選拔培養理工類專業人才的基本生源需求。在未確定保障基數之前,單純按照“賦分等級保障制度”進行學科賦分,若選考物理的學生3萬人,以3萬為基數,縱使考生成績比較高,但基數較小,排名相對靠後,在物理中賦分100分或97分的難度遠高i於其他學科。

確定保障基數後,如果浙江地區物理選考的某次考試人數少於6.5萬,仍以6.5萬為基數,按照規定比例計算各等級人數,從高到底進行等級賦分。如選考物理的考生8萬(超過6.5萬),以8萬為基數,卷面成績(原92分)如果排在前1%,按等級賦分方案算,800人計入高考的成績為100分;如果選考人數5萬(少於6.5萬),仍按6.5萬為基數,卷面成績如果排在前1%,650人計入高考的成績為100分。為物理考生確定保障基數,考生有了基本的分數保障,避免因為生源較少而導致的分數降低,整體物理成績會在原來基礎上有小幅提升。

四、選考物理考生並不吃虧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對選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選考的科目中,物理排名第一,占總數比例91%。而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理、工、農、醫類等專業多數會要求物理為必考科目,如果不選考物理可能導致考生無法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

除了高校對專業的要求,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確定了考生人數保障的基數,選考物理的考生會在賦分上有一定優勢。據2017年上海市高考選考科目人數與學生錄取高水準大學(原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相關資料顯示,全部上海考生考入高水準大學的比例約為20%;選考物理的考生,考入高水準大學的比例為31.4%,其中,選考物理(不選化學)的考生這一比例為22.6%,同時選考物理和化學的考生比例為40.6%,而選考化學(不選物理)的考生比例為14.5%。

可見,選考物理的考生不僅更有可能接觸到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又能受到政策基數的支援,物理科目反而成為高考的優勢科目。

雖然有些專家形容浙滬的新高考政策為“補丁”,但是在高考改革的初期,明確“物理選考保障基數”仍不失為一種良策,既能引導高校更加合理的選拔生源,又能提升考生選考物理的積極性,促進各科目選擇的平衡。

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所說,上海注意到了學生家長自主選擇導致的博弈心態,與國家選才育才需求間不夠一致的情況,這次及時做出相應的優化,是一種未雨綢繆,推動高考改革從試點走向完善。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人民教育出版社、南方週末、中國教育報報、南方日報、新民晚報、解放網等)

責編:李伊涵

從2017年11月到今年4月份,浙滬兩地分別為物理選考科目制定6.5萬、1.5萬保障基數。在尊重學生選擇權的基礎上,充分保障考生進入高校學習的專業能力,將考生選學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相統一。這是制定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重要基點。

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基本規則是: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准,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參加某一選考科目考試人數多於保障基數時,以實際參加該選考科目考試的人數為准,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浙江、上海界定的6.5萬、1.5萬基數基本滿足招生院校在浙滬選拔培養理工類專業人才的基本生源需求。在未確定保障基數之前,單純按照“賦分等級保障制度”進行學科賦分,若選考物理的學生3萬人,以3萬為基數,縱使考生成績比較高,但基數較小,排名相對靠後,在物理中賦分100分或97分的難度遠高i於其他學科。

確定保障基數後,如果浙江地區物理選考的某次考試人數少於6.5萬,仍以6.5萬為基數,按照規定比例計算各等級人數,從高到底進行等級賦分。如選考物理的考生8萬(超過6.5萬),以8萬為基數,卷面成績(原92分)如果排在前1%,按等級賦分方案算,800人計入高考的成績為100分;如果選考人數5萬(少於6.5萬),仍按6.5萬為基數,卷面成績如果排在前1%,650人計入高考的成績為100分。為物理考生確定保障基數,考生有了基本的分數保障,避免因為生源較少而導致的分數降低,整體物理成績會在原來基礎上有小幅提升。

四、選考物理考生並不吃虧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對選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選考的科目中,物理排名第一,占總數比例91%。而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理、工、農、醫類等專業多數會要求物理為必考科目,如果不選考物理可能導致考生無法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

除了高校對專業的要求,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確定了考生人數保障的基數,選考物理的考生會在賦分上有一定優勢。據2017年上海市高考選考科目人數與學生錄取高水準大學(原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相關資料顯示,全部上海考生考入高水準大學的比例約為20%;選考物理的考生,考入高水準大學的比例為31.4%,其中,選考物理(不選化學)的考生這一比例為22.6%,同時選考物理和化學的考生比例為40.6%,而選考化學(不選物理)的考生比例為14.5%。

可見,選考物理的考生不僅更有可能接觸到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又能受到政策基數的支援,物理科目反而成為高考的優勢科目。

雖然有些專家形容浙滬的新高考政策為“補丁”,但是在高考改革的初期,明確“物理選考保障基數”仍不失為一種良策,既能引導高校更加合理的選拔生源,又能提升考生選考物理的積極性,促進各科目選擇的平衡。

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所說,上海注意到了學生家長自主選擇導致的博弈心態,與國家選才育才需求間不夠一致的情況,這次及時做出相應的優化,是一種未雨綢繆,推動高考改革從試點走向完善。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人民教育出版社、南方週末、中國教育報報、南方日報、新民晚報、解放網等)

責編:李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