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歐班列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牛綺思 | 綜合整理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16期)

近日,《中國經濟週刊》刊發《“滬歐通”上海發車,建起移動的“跨境電商海外倉”》一文,

報導了上海至莫斯科的中歐班列“滬歐通”首發一事,讓中歐班列的網路熱度再次上升,並引發廣泛討論。

中歐班列是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資料顯示,2017年,中歐班列開行3673列,同比增長116%,超過過去6年的總和;國內開行城市38個,到達歐洲13個國家36個城市,較2016年新增5個國家23個城市;全程執行時間從開行初期的20天以上逐步縮短至12~14天;整體運輸費用較開行初期下降約40%。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中歐班列的開通,從中國內陸連接起亞洲和歐洲,啟動了更廣泛、更有潛力的商品市場。

《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15期(4月16日)《“滬歐通”上海發車,建起移動的“跨境電商海外倉”》

用中歐班列盤活亞歐大陸市場

@Patrick:作為介於空運和海運之間的一種方式,

一種新的運輸方式正在崛起。

@面壁者:中歐班列的開通,說明我國陸運的潛力還有很大空間。

@陶然:列車運輸將成為跨境電商物流的重要補充。和航空、海運相比,列車是價格和時間綜合成本的最佳選擇。

@橡樹園:近年來,跨境電商“全球購”熱潮日益興起,但傳統的國際郵路主要集中在海運和空運,不但運力明顯不足,且海運耗時過長,

空運運量小且成本高。若能通過中歐班列運輸郵包,時間將比海運節約20多天,成本也低於空運,無疑將開闢一條性價比更高的國際郵路。

@熊貓嘟嘟嘟:身處海外多年,近年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國遊客越發強大的消費能力。隨著新中產人群的擴大,消費升級是必然。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時間到歐洲兜一圈,跨境電商成為必然的選擇。

@小蟹:鐵路速度快,海運跑一個月到歐洲,

鐵路15天就到了,我們現在正是用中歐班列盤活亞歐大陸。

中歐班列還面臨哪些問題?

@聞汀:歐洲方面的鐵路基礎建設滯後,人員管理運維也滯後。

@李果:中歐班列需要進一步加快市場運營程度,並減少政府補貼;中歐班列開通的意義不能簡單通過現有的盈利能力衡量,更重要的是拉動地方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

@探索新絲路:目前看來,在與中歐班列沿途國家的雙邊貿易中,

中國如能給予適當的優惠條款,將有利於刺激當地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中歐班列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比如波蘭馬拉舍維奇場站的擁堵,就會使鐵路運輸時間變長,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如果可以發展更多進入歐洲的線路,建設更多、擴容更大的場站,將對中歐班列帶來長期的利益。

@顏昊霖:中亞有很多國家是純內陸國,不臨海。中歐班列若是單從中歐兩個端點來講,優勢可能並不明顯,因為目前的貿易強國都有入海口,但是對於沿途內陸國家優勢就很大了。比如哈薩克之類的內陸國家,有鐵路貨運樞紐在,中國就能在這裡開拓市場。

@馮旭斌:現在一些中歐班列還在跟海運去做競爭,通過降價把那些原本走海運的客戶硬拉上來走鐵路,這是很不好的現象。鐵路國際物流有自己的屬性和價格體系,中歐班列在商業上應該找到清晰定位,並服務好自己的客戶群體。

關注《中國經濟週刊》頭條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優勢可能並不明顯,因為目前的貿易強國都有入海口,但是對於沿途內陸國家優勢就很大了。比如哈薩克之類的內陸國家,有鐵路貨運樞紐在,中國就能在這裡開拓市場。

@馮旭斌:現在一些中歐班列還在跟海運去做競爭,通過降價把那些原本走海運的客戶硬拉上來走鐵路,這是很不好的現象。鐵路國際物流有自己的屬性和價格體系,中歐班列在商業上應該找到清晰定位,並服務好自己的客戶群體。

關注《中國經濟週刊》頭條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