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福庵貝丘遺址 東莞史前文明從這開啟

東莞陽光網訊貝丘遺址,萬福庵中-因該處原有一座人稱“萬福庵”的古老寺廟,

所以這個貝丘古人類活動遺址被稱為“萬福庵貝丘遺址”。

走進東莞博物館,在文化展覽廳有一個專門的介紹,標題是“悠悠歲月,江邊起源”,文章的開篇是:“迄今所見,東莞最早有居民的地方是企石鎮江邊村,歷次考古研究證實,江邊村的萬福庵一帶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貝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人類在水中捕撈,後山打獵,吃剩的螺蚌殼等物丟棄在垃圾堆,

成小山丘狀,其中不乏獸骨和用壞的陶器、石器等,有些還有人的墓葬,後經過近萬年的壓實、夷平,成為一級階地的一部分。

萬福庵貝丘遺址位於企石鎮江邊村東北的一處低矮臺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

(圖為2001年外景)

貝丘遺址位於企石鎮江邊村東北的一處低矮臺地,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貝丘遺址。因該處原有一座人稱“萬福庵”的古老寺廟,所以這個貝丘古人類活動遺址被稱為“萬福庵貝丘遺址”。2004年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中心區面積約10000平方米,距今約5000-6000年歷史,是東莞文明史的象徵之一。20世紀60年代,附近村民挖掘貝殼燒灰(用於建築)時,出現一條長約20米的斷面。

1961年,廣東省考古人員來到萬福庵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至2001年,先後進行了4次調查和清理工作,出土和採集了一批石器、彩陶片、動物遺骨和陶祖等,其中以施赭紅色彩的圈足盤和繩紋夾砂陶最具特色,同時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這是廣東省首次發現陶祖的遺址,是東莞目前發現最早有先民活動過的地方,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所見年代較早的貝丘遺址之一,
對研究嶺南史前文化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目前,遺址保護範圍:從江邊小學前門圍牆向南209米、北70米,東西以小學兩側圍牆、周邊路內緣和隔嶺山腳線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範圍外緣起向外延伸2-100米不等。(通訊員 謝淑珍 曾偉傑)

萬福庵遺址發掘現場

香港考古學會主席莫稚(未戴帽,立者)到萬福庵遺址發掘現場指導發掘工作

部分出土遺物

修補好的彩陶圈足盤,現收藏在東莞博物館

彩陶圈足盤復原件,新石器時代晚期

彩陶圈足盤原件(上)-1987年萬福庵遺址,復原件

萬福庵貝丘遺址出土的陶罐、繩紋夾砂陶片和青花瓷碗

出土遺物-塊狀夾砂陶片

施赭紅色彩的圈足盤-復原件-現收藏在東莞博物館

萬福庵遺址出土的陶罐-繩紋夾砂陶

萬福庵遺址出土的繩紋夾砂陶片、青花瓷碗

萬福庵遺址是東莞目前發現最早有先民活動過的地方-上世紀六十年代外景

史前文明,莞邑之冠-萬福庵貝丘遺址

企石歷史,五千秋冬

遺址保護範圍,從江邊小學前門開始

遠古遺址-萬福庵貝丘遺址,現在是寧靜的江邊小學校園

萬福庵貝丘遺址隱藏于江邊小學裡

遺址中心區面積約10000平方米,距今約5000-7000年歷史,是東莞文明史的象徵之一

遺址現狀,地面蓋起了小學,目前小學也停止辦學了

遺址保護範圍:東西以隔嶺山腳線為界

修補好的彩陶圈足盤,現收藏在東莞博物館

彩陶圈足盤復原件,新石器時代晚期

彩陶圈足盤原件(上)-1987年萬福庵遺址,復原件

萬福庵貝丘遺址出土的陶罐、繩紋夾砂陶片和青花瓷碗

出土遺物-塊狀夾砂陶片

施赭紅色彩的圈足盤-復原件-現收藏在東莞博物館

萬福庵遺址出土的陶罐-繩紋夾砂陶

萬福庵遺址出土的繩紋夾砂陶片、青花瓷碗

萬福庵遺址是東莞目前發現最早有先民活動過的地方-上世紀六十年代外景

史前文明,莞邑之冠-萬福庵貝丘遺址

企石歷史,五千秋冬

遺址保護範圍,從江邊小學前門開始

遠古遺址-萬福庵貝丘遺址,現在是寧靜的江邊小學校園

萬福庵貝丘遺址隱藏于江邊小學裡

遺址中心區面積約10000平方米,距今約5000-7000年歷史,是東莞文明史的象徵之一

遺址現狀,地面蓋起了小學,目前小學也停止辦學了

遺址保護範圍:東西以隔嶺山腳線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