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一天還是來了!絕罰中興後,美國三司會審“華為”

中興通訊事件還在繼續,這一次,美國政府又想對華為動手了。華為是否會遭遇中興那樣的滅頂之災?

4月25日早晨,從美國傳來消息:

特朗普在白宮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說,美國的財政部長努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將在幾天內率團訪問中國進行貿易談判,

“我們有很好的機會達成協議”。

然而,十多個小時之後,卻意外傳來了“美國三大政府機構司法部、財政部和商務部正著手調查華為”的消息。

眾所周知,此前美國已經以違反對伊朗制裁措施為理由,

宣佈封殺中興通訊,要求在未來7年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

此番,美國再次三司會審華為。華為又是否會遭遇中興那樣的滅頂之災?

以打促談?美國為什麼這時候調查華為

前腳表示近期將派代表團赴華磋商貿易問題,

後腳就宣佈“調查華為”,這不得不讓人質疑:這兩個時間點未免顯得過於巧合?有分析稱,這或許正是特朗普給他的貿易團隊帶來的“談判籌碼”。

首先,“調查華為”消息由“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發佈。這不是正式的宣佈,很有可能是特朗普先放出風來。 

要知道,特朗普一向善於利用媒體,而媒體總會無意有意放大他想要的效果。而特朗普的談判風格也是“非常有趣”,他喜歡把價碼開的很高。比如,他想要達到100分的效果,他就喊出200分的價碼,然後通過談判爭取達到150分,總會超越自己的預期。

特朗普高深莫測的心思,不得不讓人將調查華為與即將到來的中美貿易談判聯繫在一起。

而在這個關鍵時刻,

美國媒體透露出“調查華為”的資訊,未免有“打心理戰,給中國施加壓力,逼迫中國做較大的讓步”的嫌疑,“以打促談”,從而為即將到來的中美談判增加籌碼。

每當中美發生貿易摩擦的時候,中國往往首選波音、高通等發力,而美國則首選華為、中興,因為這都是對方的“要害”。

華為2017年的銷售額超過6000億人民幣,整個企業18萬員工,平均年人收入接近70萬元人民幣。

這樣一家龐大的企業,

對中國來說舉足輕重。

此外,華為和中興的研發能力,在中國企業裡也是首屈一指的。

上圖是全球主要企業2017年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可以看出華為和中興已經躍居冠亞軍。華為和中興正代表中國企業,在研發上快步追趕歐美企業,但畢竟時間短、積累有限。

而上圖是全球主要國家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排名,2017年中國超過了日本位居第二,已經逼近美國的水準。這裡面,華為和中興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兩幅圖,可以很好地解釋中美貿易戰的真正原因)

2017年華為的研發經費達到了897億人民幣,相當於18個清華大學,位居全球企業第六位(中興研發經費位居全球75位)。華為、中興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讓美國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人深知華為、中興對中國的重要性。他們的戰略是:只有把華為、中興逼入絕境,才能迫使中國在貿易戰中屈服。

而此前,就在中興事件發生4天后,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佈《美國聯邦資訊通訊技術(ICT)供應鏈針對中國的脆弱性分析》報告稱:中國政府可能支持某些中國企業進行商業間諜活動”以提高中企競爭力並促進政府利益。

中興、華為、聯想、浪潮、京東方、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CT)、北京華勝天成等19家公司被點名。這19家公司均屬於國有控股、國家龍頭企業或具備國防背景。

這份報告的初衷是分析研究美國政府應該如何管理與來自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有關的風險,以及中國企業在其ICT供應鏈中的參與程度。

但選擇在這個敏感節點發佈並明確點名,令名單上的公司不寒而慄。

“中興、華為,或許只是個開始”,名單上的一家公司高層表示,“如果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順利,被列入名單未必有實質性風險,但選擇此時爆出這份名單,可算是‘有效威脅’。”

“苦情”的華為

說起來,在中興之前,華為是在美國遭遇最悲情的一個中國企業。

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收購3Com公司,遭到美國CFIUS的棒打,原因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2010年,華為競標美國斯普林特公司移動電訊設備合同,也因美國議員提出的“國家安全”原因受阻;

2011年,華為收購美國三葉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資產,金額只有200萬美元,依然遭到所謂“國家安全”的阻攔,最終,華為不得不放棄並購;

2012年,美國國會發佈調查報告,認為華為的設備可能被用於監聽或破壞美國電信網路,從此,華為被美國徹底拒之門外;

2016年,AT&T公佈了一份潛在的5G供應商名單,其中也包括華為,而且華為的報價比競爭對手低了70%,按照《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國安局局長羅傑斯,和時任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就是被特朗普炒掉的那位),親自找AT&T高管談話進行施壓;

2017年年初,美國司法部旗下的聯邦調查局(FBI)和財政部旗下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再次對華為進行相關調查;

2018年1月,在發佈旗艦手機Mate10 Pro前夕,華為本來要和美國電信運營商AT&T簽約銷售華為手機,但AT&T最後突然反悔。原因也簡單,18名美國國會議員曾聯名致信聯邦通信委員會,以所謂華為涉嫌在美從事間諜活動等為由,要求調查華為與AT&T合作。

……

強打壓的結果就是:美國電信設備市場每年規模高達300億美元,愛立信和諾基亞這兩大北歐通訊巨頭各自佔據48%的股份,而華為的市場份額不到1%,只能接到一些偏遠山區地區運營商的採購單。

華為在全球通訊設備市場的份額為27%,高於愛立信與諾基亞。據埃森哲統計,美國各大運營商將在未來七年時間投入2750億美元鋪設5G通信網路;而這個巨大的市場當然與華為絕緣。

可以說,美國對華為的戒心從未真正放下。

不過,就目前來看,上訴調查迄今似乎還沒有找到不利於華為的致命證據,否則也不會在本周重啟調查。

因為但凡抓到有力的證據,美國政府必然會抓住這大好良機公開整治華為,而不會像過去一年那樣,只能施壓國內公司拒絕與華為合作,逼迫華為退出美國市場。

昨日,華為發表聲明稱,“沒有證據,影響不大”。華為遵守其開展業務的國家的所有適用法律和監管規定,包括適用的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關於出口管制和制裁的法律與監管規定。

但從實際來看,華為卻沒它表現得這麼“雲淡風輕”。

在美國市場連續受挫之後,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上周公開表示,“有些事情放下了反而輕鬆……中美之間的問題不是我能說清楚,可以解決的”。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與此同時,華為駐美國首都華盛頓辦公室負責人、負責政府關係的副總裁威廉·普拉默(William Plummer)也在效力華為近八年之後黯然離職。

這或許說明華為已經暫時放棄了美國市場的拓展計畫。

華為在剛剛結束的華為年度分析師峰會上表示,美國市場或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它也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此外,華為消費業務集團首席執行官餘承東上月在巴黎發佈P20的時候表示,即使沒有美國市場,我們也將是世界第一。

外界預測,到今年年底,華為或將關閉其在美國的業務。然而,華為的研發和採購(供應鏈)活動可能會繼續增長,因為它的大部分與美國市場活動無關。

▎申明:本文為PP財經整理發佈,轉載請標明來源。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無需授權。歡迎更多讀者或媒體投稿合作,如有異議,請微信後臺聯繫。

而上圖是全球主要國家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排名,2017年中國超過了日本位居第二,已經逼近美國的水準。這裡面,華為和中興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兩幅圖,可以很好地解釋中美貿易戰的真正原因)

2017年華為的研發經費達到了897億人民幣,相當於18個清華大學,位居全球企業第六位(中興研發經費位居全球75位)。華為、中興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讓美國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人深知華為、中興對中國的重要性。他們的戰略是:只有把華為、中興逼入絕境,才能迫使中國在貿易戰中屈服。

而此前,就在中興事件發生4天后,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佈《美國聯邦資訊通訊技術(ICT)供應鏈針對中國的脆弱性分析》報告稱:中國政府可能支持某些中國企業進行商業間諜活動”以提高中企競爭力並促進政府利益。

中興、華為、聯想、浪潮、京東方、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CECT)、北京華勝天成等19家公司被點名。這19家公司均屬於國有控股、國家龍頭企業或具備國防背景。

這份報告的初衷是分析研究美國政府應該如何管理與來自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有關的風險,以及中國企業在其ICT供應鏈中的參與程度。

但選擇在這個敏感節點發佈並明確點名,令名單上的公司不寒而慄。

“中興、華為,或許只是個開始”,名單上的一家公司高層表示,“如果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順利,被列入名單未必有實質性風險,但選擇此時爆出這份名單,可算是‘有效威脅’。”

“苦情”的華為

說起來,在中興之前,華為是在美國遭遇最悲情的一個中國企業。

2008年,華為聯合貝恩資本收購3Com公司,遭到美國CFIUS的棒打,原因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2010年,華為競標美國斯普林特公司移動電訊設備合同,也因美國議員提出的“國家安全”原因受阻;

2011年,華為收購美國三葉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資產,金額只有200萬美元,依然遭到所謂“國家安全”的阻攔,最終,華為不得不放棄並購;

2012年,美國國會發佈調查報告,認為華為的設備可能被用於監聽或破壞美國電信網路,從此,華為被美國徹底拒之門外;

2016年,AT&T公佈了一份潛在的5G供應商名單,其中也包括華為,而且華為的報價比競爭對手低了70%,按照《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國安局局長羅傑斯,和時任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就是被特朗普炒掉的那位),親自找AT&T高管談話進行施壓;

2017年年初,美國司法部旗下的聯邦調查局(FBI)和財政部旗下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再次對華為進行相關調查;

2018年1月,在發佈旗艦手機Mate10 Pro前夕,華為本來要和美國電信運營商AT&T簽約銷售華為手機,但AT&T最後突然反悔。原因也簡單,18名美國國會議員曾聯名致信聯邦通信委員會,以所謂華為涉嫌在美從事間諜活動等為由,要求調查華為與AT&T合作。

……

強打壓的結果就是:美國電信設備市場每年規模高達300億美元,愛立信和諾基亞這兩大北歐通訊巨頭各自佔據48%的股份,而華為的市場份額不到1%,只能接到一些偏遠山區地區運營商的採購單。

華為在全球通訊設備市場的份額為27%,高於愛立信與諾基亞。據埃森哲統計,美國各大運營商將在未來七年時間投入2750億美元鋪設5G通信網路;而這個巨大的市場當然與華為絕緣。

可以說,美國對華為的戒心從未真正放下。

不過,就目前來看,上訴調查迄今似乎還沒有找到不利於華為的致命證據,否則也不會在本周重啟調查。

因為但凡抓到有力的證據,美國政府必然會抓住這大好良機公開整治華為,而不會像過去一年那樣,只能施壓國內公司拒絕與華為合作,逼迫華為退出美國市場。

昨日,華為發表聲明稱,“沒有證據,影響不大”。華為遵守其開展業務的國家的所有適用法律和監管規定,包括適用的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關於出口管制和制裁的法律與監管規定。

但從實際來看,華為卻沒它表現得這麼“雲淡風輕”。

在美國市場連續受挫之後,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上周公開表示,“有些事情放下了反而輕鬆……中美之間的問題不是我能說清楚,可以解決的”。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與此同時,華為駐美國首都華盛頓辦公室負責人、負責政府關係的副總裁威廉·普拉默(William Plummer)也在效力華為近八年之後黯然離職。

這或許說明華為已經暫時放棄了美國市場的拓展計畫。

華為在剛剛結束的華為年度分析師峰會上表示,美國市場或不再是其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它也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此外,華為消費業務集團首席執行官餘承東上月在巴黎發佈P20的時候表示,即使沒有美國市場,我們也將是世界第一。

外界預測,到今年年底,華為或將關閉其在美國的業務。然而,華為的研發和採購(供應鏈)活動可能會繼續增長,因為它的大部分與美國市場活動無關。

▎申明:本文為PP財經整理發佈,轉載請標明來源。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無需授權。歡迎更多讀者或媒體投稿合作,如有異議,請微信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