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球投資談:QDII額度罕見增長,海外投資產品會有突破嗎?

QDII額度罕見增長,我們的海外投資選擇可以多些嗎?Facebook交出亮眼財報,麻煩中底氣漸足;150年的全球人口區域變遷,非洲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關鍵版圖嗎?

首先,說下咱國內資管、基金行業的事兒,

與國內的QDII基金有關,最近有新聞:

“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4月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審批情況表,QDII額度新增83.4億美元,增幅9.26%,這也是自2015年3月26日以來,QDII額度首次出現新增。”

中國證券報更指出,“外匯局在此時推動QDII制度的繼續實施可謂“及時雨”。QDII基金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QDII基金或迎來規模井噴。”

所謂QDII基金,不管官方解釋,說通俗些,就是有些機構獲批可以拿著美元在境外投資,同時在國內發行基金等投資產品,讓國內投資者可以方便的投資海外市場。QDII基金本身在2006年開始,相關產品陸續推出,但是我們也知道,這項政策和相關產品要緊跟國家的外匯政策導向,所以也是起起落落不太穩定。而就國內QDII產品來說,此前也大都以港股為主,

顯然,隨著這通、那通的管道增多,港股投資也越來越方便,對於QDII,投資者也有更多期待。

這一次,如此大額度的QDII獲批,儘管還是無法滿足國內投資者饑渴的海外投資需求,但是總是給了投資者以更多念想。目前的QDII產品,額度少、品種少的狀況,我相信慢慢也會改變,比如我還看到有國內的印度市場基金已經在宣傳,很期待覆蓋更多市場、更多創新的基金發行。

對於此類產品,不少朋友也曾經向我諮詢,希望瞭解,今後我也會做些介紹,當然,主要還是以指數型的QDII產品為主。

目前,在國內基金網站,也大都有相關QDII的分類方便查詢,比如天天基金網(這網站的資訊排布方式真的很有上世紀網站的特點,跟被核彈炸過一樣,滿目蒼夷的感覺,頭一次上去你可能要花點時間找對入口)

可以看到,港股類產品很多啊,當然,其次就是美股產品了,什麼標普500、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基金也都有,但是規模都不大

像德國DAX指數基金這樣的產品,在中國已經算小眾另類,規模不過1億人民幣出頭,

當然,中國A股也有相關ETF產品,比如上面這只德國的:

目前,國內還缺乏美國市場那麼豐富的創新,比如匯率對沖這樣的產品目前是沒有的,也希望慢慢地,我們迎來更多樣的產品,我也逐步向大家介紹。

再回到美國,看看被摧殘了一個月的Facebook,終於,財報發佈,一季度財報,漂亮。每股盈利1.69美元,而一年前是1.04美元,同期收入同比增長50%,淨利潤同比增長63%,這些資料都高於市場預期。

更喜人的在於用戶活躍上,繼續增長,同時北美地區扭轉了此前頹勢,微微還上漲。要知道,因為資料洩密事件,大家擔心的就是用戶真的把Facebook和其相關應用給Delete了,現在看情況還好。同時,Facebook還加大了股票回購力度,也是要給投資者以信心。

當然,資料洩密這事兒發生於3月下半月,不過口誅筆伐最猛的也在此後兩周,所以你說這財報數據充分體現資料洩密的影響了嗎?會有爭議,但是整體來看還是值得樂觀看待的。此前我也說過資料洩露事件對於Facebook,宛若企業被巔峰時期的央視315晚會曝光,將有三連擊:

媒體炮轟

政府出手

經營業務影響的資料實證

而財報就是第三步,至少是第三步的階段性體現,Facebook表現不錯,接下來,對於FB的注意力就要回到其本身業務,以及從歐洲到美國的新監管影響上來了。當然,在目前的市場大環境下,你也很難說這個財報能給Facebook股價也多大多持久的續航能力,但是起碼給了這檔股票以波動中企穩,並向上的底氣,我們可以對其帶著更樂觀的態度關注和拭機吸籌。特別是對於FB,相較於其它財報亮眼的科技股,還多了個上漲動力就是此前苦難下引發拋售製造的空間,以及其在科技股中的相對低估值(注意,是“相對”)。

我們再看看宏觀,看看人口學,網上看到張有意思的GIF圖,講的是1950年到2100年的全球人口數量的區域分佈變化,後面幾十年的當然還是一個預測了。

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一個趨勢,那就是未來80多年,按照預測,2060年左右,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人口見頂,轉而進入負增長,可以看作全球大部分地區老齡化了。但是一個地區不一樣,那就是非洲,從人口不及歐洲,到2000年開始人口大幅增長,預計在2100年將逼近亞洲,再往後可能是全球人口第一洲。

這預測看上去讓人心裡有些拔涼,怎麼著?百年後,這亞洲人越來越少了?有種“末世”的感覺,當然,這是一個人口角度基於現在增長率和調整的預測,況且就是人口開始負增長,也可能在某個節點停止減少,人口無論增長和減少都會有個衰減的時間點,也不必過於為後代緊張,人們總有應對辦法的。不過,經濟週期規律上,倒是確實有這樣的規律,就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一段時間後,往往就處於資本積累深厚,但是市場飽和,人口老齡化的階段,這個時候往往有新的市場和青壯年勞動力出現,過去幾十年,歐美和亞洲就做了很好的交接。所以,看上去,非洲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啊,而其中醫療保健和教育,以及當地政府的治理顯然非常重要,否則這些非洲青壯年勞動力就不是建設性力量,可能轉而成為摧毀性力量了。

最近,南非一些地區便出現了騷亂,有個背景,就是我過去多次提及的判斷一個市場穩定性的重要參數:青年失業率

50%以上的青年失業率,這不是居高不下的問題,這是居太高不下,回顧人類歷史的社會性動盪,其中主力哪次不是沒有工作的失業青年們?所以,推動經濟發展,承接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製造更多崗位需求,如何走上這樣的良性迴圈對非洲很重要。

在美國市場,也有若干非洲股市的ETF,畢竟非洲經濟也還薄弱,資本市場更是處於起步階段。

比如南非市場ETF:EZA,規模在此類ETF中,已經算大的。此外就是埃及的EGPT、奈及利亞的NGE,以及非洲區域市場一籃子指數基金AFK,但是規模都在1億美元以下了。

從過去一年來看,幾隻非洲市場ETF表現不錯,但是進入市場動盪期,加之這些國家經常自己動盪,顯然並不是穩健的投資,需要對這些市場和國家經濟結構有一定瞭解的投資者方可考慮。長期來看,也希望非洲地區早日覓得發展之道,並建立自己的資本市場,樹立一塊新的投資版圖,讓我們多謝長期投資的選擇。

我們再看看虛擬幣,這波漲勢好像目前暫時歇了口氣,這個虛擬幣就這樣,大開大合,所以為啥我說特別首次投資的朋友要先建個心理帳戶,做個估摸呢,就是有個心理準備。

我個人對區塊鏈未來發展的一個看法就是,新技術、新思想,往往要伴隨向現實世界的一些妥協才能走向成熟,並大行其道,甚至真正達到所謂的“顛覆”效果。區塊鏈目前明顯有這樣的趨勢,其很多所謂的“去中心化”的東西正在務實的調整,儘管有人痛心疾首,但是我覺得這才是以退為進之道,要不你一天高呼要顛覆這個顛覆那個的,可以爭取的力量都被嚇跑了。

這兩天,納斯達克在這方面比較活躍,比如與著名的區塊鏈交易服務商Gemini達成合作,向其提供市場監控軟體,以便解決虛擬幣交易廣為詬病的市場操縱問題。Gemini的創始人是文克萊沃斯兄弟,兩兄弟最早出名還是當年與紮克伯格就Facebook的商業創意打官司,最後雙方和解,兄弟倆也沒虧著,得了一大筆錢,這個過程在有些“黑化”小紮的電影《社交網路》中有戲劇化的呈現,兄弟倆片中精英范兒十足,襯托出紮克伯格的市井狡黠。

不過兄弟倆後來搞比特幣大賺了一筆,如今也是這個行業內的腕兒,這次兄弟倆引入納斯達克的服務,也是出於兩個原因。首先,當然要樹立公信力,而且在交易所操縱市場的或真或假消息彌漫的時候,早走出這一步當然有好處,大可以拿這個吸引交易者。其次,兄弟倆也算是被“盯上”了,紐約的檢察長施內德曼直接發信,要他們回答一系列問題,其中就包括交易的安全問題,和是否會被操縱的問題。兄弟倆還能咋樣?當然要表示積極配合,此番引入納斯達克也算是一個積極的態度,而這個行為作為一個示範,可能也會加速更多虛擬幣交易所主動或者被動接受監管的過程。

與此同時,納斯達克的CEO也表示,納斯達克“當然會考慮”成為虛擬幣交易所。我覺得這個靠譜,因為在交易環節,幣圈就別扯什麼“去中心化”了,哪個交易所本質不是中心化的?而納斯達克這樣的交易所,沒錯,中心化的,但是有聲譽,有政府監管,起碼納斯達克交易所本身不會去操縱虛擬幣交易,一旦真的推出相關業務,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所以,伴隨此前虛擬幣泡沫高位崩盤,在這個行業愈加活躍的各類嘗試和突破中,我是越來越感興趣了。我不認為區塊鏈會“顛覆”互聯網,它本身就是基於互聯網技術在生長,只不過概念上人們在事後會做個劃分,比如此前的“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這些概念上的爭論不重要,關鍵在於務實的去吸納區塊鏈技術在更多場景應用,早日誕生交易以外的,更具社會可感知價值的“殺手級”應用,到了那個時候,相信這個行業也將被更多人接受、尊重,並投身其中。

再回到美國,看看被摧殘了一個月的Facebook,終於,財報發佈,一季度財報,漂亮。每股盈利1.69美元,而一年前是1.04美元,同期收入同比增長50%,淨利潤同比增長63%,這些資料都高於市場預期。

更喜人的在於用戶活躍上,繼續增長,同時北美地區扭轉了此前頹勢,微微還上漲。要知道,因為資料洩密事件,大家擔心的就是用戶真的把Facebook和其相關應用給Delete了,現在看情況還好。同時,Facebook還加大了股票回購力度,也是要給投資者以信心。

當然,資料洩密這事兒發生於3月下半月,不過口誅筆伐最猛的也在此後兩周,所以你說這財報數據充分體現資料洩密的影響了嗎?會有爭議,但是整體來看還是值得樂觀看待的。此前我也說過資料洩露事件對於Facebook,宛若企業被巔峰時期的央視315晚會曝光,將有三連擊:

媒體炮轟

政府出手

經營業務影響的資料實證

而財報就是第三步,至少是第三步的階段性體現,Facebook表現不錯,接下來,對於FB的注意力就要回到其本身業務,以及從歐洲到美國的新監管影響上來了。當然,在目前的市場大環境下,你也很難說這個財報能給Facebook股價也多大多持久的續航能力,但是起碼給了這檔股票以波動中企穩,並向上的底氣,我們可以對其帶著更樂觀的態度關注和拭機吸籌。特別是對於FB,相較於其它財報亮眼的科技股,還多了個上漲動力就是此前苦難下引發拋售製造的空間,以及其在科技股中的相對低估值(注意,是“相對”)。

我們再看看宏觀,看看人口學,網上看到張有意思的GIF圖,講的是1950年到2100年的全球人口數量的區域分佈變化,後面幾十年的當然還是一個預測了。

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一個趨勢,那就是未來80多年,按照預測,2060年左右,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人口見頂,轉而進入負增長,可以看作全球大部分地區老齡化了。但是一個地區不一樣,那就是非洲,從人口不及歐洲,到2000年開始人口大幅增長,預計在2100年將逼近亞洲,再往後可能是全球人口第一洲。

這預測看上去讓人心裡有些拔涼,怎麼著?百年後,這亞洲人越來越少了?有種“末世”的感覺,當然,這是一個人口角度基於現在增長率和調整的預測,況且就是人口開始負增長,也可能在某個節點停止減少,人口無論增長和減少都會有個衰減的時間點,也不必過於為後代緊張,人們總有應對辦法的。不過,經濟週期規律上,倒是確實有這樣的規律,就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一段時間後,往往就處於資本積累深厚,但是市場飽和,人口老齡化的階段,這個時候往往有新的市場和青壯年勞動力出現,過去幾十年,歐美和亞洲就做了很好的交接。所以,看上去,非洲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啊,而其中醫療保健和教育,以及當地政府的治理顯然非常重要,否則這些非洲青壯年勞動力就不是建設性力量,可能轉而成為摧毀性力量了。

最近,南非一些地區便出現了騷亂,有個背景,就是我過去多次提及的判斷一個市場穩定性的重要參數:青年失業率

50%以上的青年失業率,這不是居高不下的問題,這是居太高不下,回顧人類歷史的社會性動盪,其中主力哪次不是沒有工作的失業青年們?所以,推動經濟發展,承接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製造更多崗位需求,如何走上這樣的良性迴圈對非洲很重要。

在美國市場,也有若干非洲股市的ETF,畢竟非洲經濟也還薄弱,資本市場更是處於起步階段。

比如南非市場ETF:EZA,規模在此類ETF中,已經算大的。此外就是埃及的EGPT、奈及利亞的NGE,以及非洲區域市場一籃子指數基金AFK,但是規模都在1億美元以下了。

從過去一年來看,幾隻非洲市場ETF表現不錯,但是進入市場動盪期,加之這些國家經常自己動盪,顯然並不是穩健的投資,需要對這些市場和國家經濟結構有一定瞭解的投資者方可考慮。長期來看,也希望非洲地區早日覓得發展之道,並建立自己的資本市場,樹立一塊新的投資版圖,讓我們多謝長期投資的選擇。

我們再看看虛擬幣,這波漲勢好像目前暫時歇了口氣,這個虛擬幣就這樣,大開大合,所以為啥我說特別首次投資的朋友要先建個心理帳戶,做個估摸呢,就是有個心理準備。

我個人對區塊鏈未來發展的一個看法就是,新技術、新思想,往往要伴隨向現實世界的一些妥協才能走向成熟,並大行其道,甚至真正達到所謂的“顛覆”效果。區塊鏈目前明顯有這樣的趨勢,其很多所謂的“去中心化”的東西正在務實的調整,儘管有人痛心疾首,但是我覺得這才是以退為進之道,要不你一天高呼要顛覆這個顛覆那個的,可以爭取的力量都被嚇跑了。

這兩天,納斯達克在這方面比較活躍,比如與著名的區塊鏈交易服務商Gemini達成合作,向其提供市場監控軟體,以便解決虛擬幣交易廣為詬病的市場操縱問題。Gemini的創始人是文克萊沃斯兄弟,兩兄弟最早出名還是當年與紮克伯格就Facebook的商業創意打官司,最後雙方和解,兄弟倆也沒虧著,得了一大筆錢,這個過程在有些“黑化”小紮的電影《社交網路》中有戲劇化的呈現,兄弟倆片中精英范兒十足,襯托出紮克伯格的市井狡黠。

不過兄弟倆後來搞比特幣大賺了一筆,如今也是這個行業內的腕兒,這次兄弟倆引入納斯達克的服務,也是出於兩個原因。首先,當然要樹立公信力,而且在交易所操縱市場的或真或假消息彌漫的時候,早走出這一步當然有好處,大可以拿這個吸引交易者。其次,兄弟倆也算是被“盯上”了,紐約的檢察長施內德曼直接發信,要他們回答一系列問題,其中就包括交易的安全問題,和是否會被操縱的問題。兄弟倆還能咋樣?當然要表示積極配合,此番引入納斯達克也算是一個積極的態度,而這個行為作為一個示範,可能也會加速更多虛擬幣交易所主動或者被動接受監管的過程。

與此同時,納斯達克的CEO也表示,納斯達克“當然會考慮”成為虛擬幣交易所。我覺得這個靠譜,因為在交易環節,幣圈就別扯什麼“去中心化”了,哪個交易所本質不是中心化的?而納斯達克這樣的交易所,沒錯,中心化的,但是有聲譽,有政府監管,起碼納斯達克交易所本身不會去操縱虛擬幣交易,一旦真的推出相關業務,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所以,伴隨此前虛擬幣泡沫高位崩盤,在這個行業愈加活躍的各類嘗試和突破中,我是越來越感興趣了。我不認為區塊鏈會“顛覆”互聯網,它本身就是基於互聯網技術在生長,只不過概念上人們在事後會做個劃分,比如此前的“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這些概念上的爭論不重要,關鍵在於務實的去吸納區塊鏈技術在更多場景應用,早日誕生交易以外的,更具社會可感知價值的“殺手級”應用,到了那個時候,相信這個行業也將被更多人接受、尊重,並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