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不知道的事:趙孟頫究竟有幾種《洛神賦》傳世?

眾所周知,曹植《洛神賦》是趙孟頫十分喜愛的辭賦,很多人知道趙孟頫有行草書《洛神賦》傳世,卻不知趙孟頫一生書寫《洛神賦》無數,時至今日亦有六種版本傳世,分別是:

一、1297年(大德元年)為清夫所書

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本

2、秋碧堂刻本

二、1299年(大德三年)書(偽,故宮博物院藏)

三、1300年(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所書(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四、1301年(大德五年)書(筠清館法帖),亦有墨蹟冊頁傳世

五、1308年左右(大德末、至大初)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六、1319年(延佑六年)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1297年(大德元年)為清夫所書

1、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藏本

紙本,25.8CM×234.5CM,是大德元年為張淵(1264年生,字清夫)書,中間有掉行補書,為其它本子所不具。後有牟巘跋,牟巘(獻甫)是宋大理寺少卿,因不願入仕,閒居湖州故里南園,與趙孟頫蓮花莊毗鄰。

現代的書法研究者王連起曾經根據現存的題跋、印章,以及今日雖然不存、而見於以往著錄中的題跋等資料,追溯了元以後這件作品的收藏經歷。

王連起並指出,如果將趙孟頫的書風分為前、中、後三期,這應該是前期過渡到中期之間的作品。

從趙孟頫現存有限的前期作品來看,顯示出身宋皇室一員的趙孟頫,書風受到宋高宗的影響;而自前期後半起,趙開始研究鍾繇與六朝時代的北碑,因此發展出運筆厚重的前期楷書風格。另一方面,前期的行書之中,則融入智永技巧精妙、優美而又富有力量的筆法特色。

趙孟頫的中期作品,筆法華美而流麗。前期的古典筆法,並未能充分發揮筆墨的表現力,從前期過渡到中期之際,趙孟頫開始學習新的風格,楷書方面,開始熱心學習王羲之與王獻之,而漸漸脫離鍾繇;行書方面,二王自由的筆法與結構,也奠定了趙發展出行書新風格的基礎。在本作品中,明顯地顯出前期到中期之過渡期行書風格,文字結構寬舒,雖然運筆仍然厚重古樸,
而同時也顯示出兼具美感與力道的新表現。

2、秋碧堂刻本

二、1299年(大德三年)書(偽,故宮博物院藏)

偽。摹自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趙孟頫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書洛神賦本。

故宮博物院藏,在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後。

題偽款,鈐偽印,筆力軟弱,似幼學執筆,然大形略准。啟功編的一本畫冊小圖亦無說明。在諸多偽印中此本偽印算是上上品了,但差距仍然明顯。此書卷王似峰、黃惇《趙孟頫年表》有收錄。

三、大德四年(1300年)為盛逸民所書

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大德四年(西元1300年)書,時年趙孟頫四十七歲。此卷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四、大德五年(1301年)書(筠清館法帖),亦有墨蹟傳世。

此作墨蹟近年來出現於拍賣會,前半部分為成親王所補。

《洛神賦冊》紙本,《中國法術全集》有此帖。縱22.5釐米,橫11釐米,冊頁共20幀,私人收藏。通過時間推斷趙孟頫書時年48。據成親王永瑆跋可知,劉統勳跋時全冊尚全,嘉慶年間歸吳榮光便已經散失了前六幀。成親王以楷書補足全文,吳榮光將其刻入《筠清館法帖》卷五並著錄于《辛醜銷夏記》卷三中,民國年間曾有影印本行世。

五、大德末、至大初(1308年前後)書。

紙本,行書,縱29cm,橫220.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後紙元員嶠山人(李倜),明高啟,清王鐸、曹溶題跋。前隔水王鐸“戊子五月”又題。

從書風看應是大德末、至大初所書。此卷《洛神賦》即為趙氏行書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佈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故後紙諸家題跋如是評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高啟雲:“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於煙霧中也。”

本卷共鈐印37方,見於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著錄。

六、延佑六年(1319年)書

紙本,縱25.7釐米,橫10.3—13釐米不等,小楷書冊頁,共6開12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延佑六年八月五日吳興趙孟頫書”,鈐“趙子昂氏”(朱文)印,卷首有“趙”(朱文)、“大雅”(朱文)印。趙孟頫六十六歲書。後有元代張雨、陳方,清代周升桓題跋。

趙氏小楷宗法二王,得益于《黃庭經》、《洛神賦》最多,而旁參晉唐人寫經,於工穩精整中饒有綽約姿媚的風致。此帖書法可謂體現了文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婀娜矯健。帖後張雨跋雲:“公藏大令真跡凡九行,嘗為余手臨於松雪齋。此帖典型具在,當居石刻之右”。其實,從《松雪齋集》卷十“洛神賦跋二則”可知,趙孟頫實際上得到的是墨蹟本《洛神賦》十三行,只不過九行同米有仁跋裱於前,又四行裱於後。

鑒藏印章:“文徵明印”(白文,二方)、“衡山”(朱文)、“三橋居士”(朱文)、項元汴、梁清標及嘉慶內府印。首開下角有項氏“晚”字編號。歷代著錄:《式古堂書畫匯考》。

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大德四年(西元1300年)書,時年趙孟頫四十七歲。此卷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四、大德五年(1301年)書(筠清館法帖),亦有墨蹟傳世。

此作墨蹟近年來出現於拍賣會,前半部分為成親王所補。

《洛神賦冊》紙本,《中國法術全集》有此帖。縱22.5釐米,橫11釐米,冊頁共20幀,私人收藏。通過時間推斷趙孟頫書時年48。據成親王永瑆跋可知,劉統勳跋時全冊尚全,嘉慶年間歸吳榮光便已經散失了前六幀。成親王以楷書補足全文,吳榮光將其刻入《筠清館法帖》卷五並著錄于《辛醜銷夏記》卷三中,民國年間曾有影印本行世。

五、大德末、至大初(1308年前後)書。

紙本,行書,縱29cm,橫220.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後紙元員嶠山人(李倜),明高啟,清王鐸、曹溶題跋。前隔水王鐸“戊子五月”又題。

從書風看應是大德末、至大初所書。此卷《洛神賦》即為趙氏行書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佈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象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故後紙諸家題跋如是評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高啟雲:“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於煙霧中也。”

本卷共鈐印37方,見於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著錄。

六、延佑六年(1319年)書

紙本,縱25.7釐米,橫10.3—13釐米不等,小楷書冊頁,共6開12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延佑六年八月五日吳興趙孟頫書”,鈐“趙子昂氏”(朱文)印,卷首有“趙”(朱文)、“大雅”(朱文)印。趙孟頫六十六歲書。後有元代張雨、陳方,清代周升桓題跋。

趙氏小楷宗法二王,得益于《黃庭經》、《洛神賦》最多,而旁參晉唐人寫經,於工穩精整中饒有綽約姿媚的風致。此帖書法可謂體現了文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婀娜矯健。帖後張雨跋雲:“公藏大令真跡凡九行,嘗為余手臨於松雪齋。此帖典型具在,當居石刻之右”。其實,從《松雪齋集》卷十“洛神賦跋二則”可知,趙孟頫實際上得到的是墨蹟本《洛神賦》十三行,只不過九行同米有仁跋裱於前,又四行裱於後。

鑒藏印章:“文徵明印”(白文,二方)、“衡山”(朱文)、“三橋居士”(朱文)、項元汴、梁清標及嘉慶內府印。首開下角有項氏“晚”字編號。歷代著錄:《式古堂書畫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