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釋迦牟尼佛是如何證悟成佛的?

【天下最大的學問】

釋迦牟尼佛作為佛教教主,從源頭上說,

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切佛經三藏十二部均出自他的講經說法。以大道之學論,世上再也沒有比佛法更究竟、更圓滿、更系統、更方便利益世道人心覺悟的學問了,可謂天下最大的學問。此生若錯過,究其根源還是福淺德薄緣故。佛學因其龐雜,南懷瑾老先生把佛家比作雜貨店。但其實又最簡單,核心在一個“心”字上。所以,佛經中《大般若經》達600多卷雖最為龐大,而其最核心的不外乎《心經》,
只有260多字。

【釋迦牟尼佛的證悟經歷】

那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這些大道大法大學問究竟怎麼成就的,是老師教的嗎?

傳記上說,釋迦佛19歲出家,31歲悟道,80歲圓寂,普法49年。出家時先跟隨外道修了三年“無想定”、三年“非非想定”,後又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磨練意志,轉化身心,但後來發現都不是大道,因為這些“有為法”體會到的一些經驗解決不了對宇宙生命的所有疑惑,佛經說“知非即舍”。

現在的修行人很少人懂得“知非即舍”這四個字的真正涵義,明知不是就是不舍,因為迷執於這個傳承、那個大法、密法或一時一刻之境界,其實所有外在法門或境界最後都得轉化成自身心法才能真正得以印證,從何時何地開始轉化?當下!

釋迦牟尼佛當時因修苦行肉身受到了極大損害,瘦得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當得到一位牧羊女乳酪供養恢復體力後,最後來到一棵菩提樹下禪定靜思,

併發下大願心:不證得大道今生誓不起此座!六天之內證得“四禪八定”、“意生身”,而後一夜之間證得六種神通,第七天的淩晨,睹明星而悟道,證悟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即佛家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怪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所矇蔽,不能證悟。”

【宇宙真實、生命真理不是老師能教的】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個苦樂參半的世界,

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還沒有生命真正“證悟”到最究竟最圓滿的真理,成就大圓滿智慧,佛家謂“正遍知”。正,是正確、合道的意思。怎樣才能正確呢?只有合符真實、真相、真理。遍知,普遍、時時處處全知全能的意思。毫不客氣地說,雖然我們人類社會自己崇尚的聖人、院士、大科學家、大哲學家、若貝爾獎得主、帝王、主席、總統、總理、教主等名號都很大,但古今中外不論是世道聖賢還是出世的各類宗教教主,
大學問大智慧沒有能超過釋迦牟尼佛的。因為真明佛法者都知道,所謂成佛即是真理於生命的顯化,真理無二,也不是能用 眼、耳、鼻、舌、身、意等能感觸或思慮到的,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宇宙真實、生命真理不是老師能教的,其本空性,只能自身修證以身心印證到。用眼、耳、鼻、舌、身、意能意識到的所謂科學研究到的不過是外在的相而已。現在的科學更多是迷執在外相上,不過是處在向真理求索的過程中,研究所得不過是局部真理、斷見、短見,還存在很多困境、疑惑及未解之謎。生命學佛真正的意義是為覺悟真理成就智慧,而且是大圓滿智慧,並非是那些為接引低層次生命的迷信法。世道不應誤解、曲解,以偏概全地認為學佛就是迷信。

【佛學與科學最根本差別】

只是佛法探求真實真理的路子與現代科學思路不同,現代科學大廈默認的前提假設是:宇宙萬物是永恆運動的。所以要測量動態中的位置與軌跡就必須創建坐標系,把能知能覺的、能主宰思維的主體“我”排除在研究範疇之外,只在外在事相上求索真實,這正是基於二元哲學的思維盲點。而佛家洞見真理後揭示的宇宙真實是:超越動、靜二元矛盾的大寂大靜。並且佛法還洞見到:探求宇宙真實真理最關鍵的要素恰恰就是這個思維的主宰——“我”。佛學正法最重視對這個“我”的內在明瞭,所謂內明、明心見性,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禪宗“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公案反映的也正是這個核心道理,這是佛學與科學最根本差別所在。

【釋迦牟尼佛的禪定成就路子】

另外,要注意的是,釋迦牟尼是出家人,走的是出家專修的路子,所謂專修主要依賴的是禪定與靜思,與我們在家之人在機緣上是有些差別的。維摩詰則是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在家修行大成就之人,與佛智沒有差別,只是不作教主而已,建議讀者可讀讀《維摩詰經》。

所謂禪定,在未洞見真實真理即“開悟”之前是難以把握真正的禪定,因為不清楚怎樣是真正的禪定境界,充其量是“無想定”與“非非想定”,本質是處於二元思維的心性平衡中。因為打坐的形式不難,最難是調心。此時,佛學用了一個詞叫“掉舉”來形容這個狀態,一下子掉下來,一下子又舉上去,好比穿針引線,高一點不能高,低一點也不行,要正好方可。無想定,執著於什麼都不想以為這就是空,這“什麼都不想”之執念如何空得了呢。非非想定,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平衡于所謂的中道、中間態,這仍是在思維中。

而真正的禪定境界釋迦牟尼佛“證悟”後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叫“非想非非想定”,即身心一如,明明了了,也可入“分別智”境界。應機接緣雖亦分別,但始終身心一元,于分別思維中現“無分別智”。而世間聰智與所謂的科學本質上則是基於二元思維辨證的,如何能真正印證到真實真理呢。

【開悟之後是什麼境界】

那開悟之後是什麼境界,與世道大學問成就有著怎樣的必然關聯?

真開悟見道的人,明白宇宙真實真相是什麼,什麼狀態,什麼境界。當遇機緣時即入定靜,將之與萬事萬物之外相相互對照,一切前因後果的內在理路自然顯露,直接闡述出來不就是學問嗎,還要怎麼學呢?!大學問、大道其實真不是學來的,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思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最可作為印證的是其《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與禪定境界對大學問的顯露完全一致,真是聖賢所見略同啊。

【釋迦牟尼佛的悲智雙運】

但開悟了還要身體力行地修為印證即證悟。其實就是明白了宇宙真實真理是怎麼回事,但因習性、業性造成還無法身體力行地印證到。所以,還要修證,即修行印證空性,包括肉體均要能證空。生命過程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均是覺悟印證的機緣,這個過程必須應機接緣而將“業緣”轉為智慧種子和慧緣,所謂曆境煉心,成就大智慧。《楞嚴經》上“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所謂證悟成佛其實就是為我們娑婆世界生命真正探索到了宇宙真實真相,唯有他是開悟“見道”與證悟“證道”同時成就。而由於他的慈悲度世引導,一代代相傳,其他生命大都具先開悟的福緣慧緣。因為開悟後就可避免盲修瞎練走彎路,可直接入“正精進”的修為證道成佛之路。

釋迦佛祖走的其實就是佛家“戒、定、慧”的路子。出家本身就更多是屏棄外緣,專心調理身心,逐漸入禪定境界,定中生慧。所謂“睹明星而悟道”,不是說成就大智慧都得去看星星,這不過是釋迦牟尼佛祖證悟的機緣所在,並非每個生命的頓悟機緣都一樣。如沒有十二年修為身心過程的覺悟累積,是不可能有最後大徹大悟的。我們世道之人都希望能直接獲得結果,不太想要其中的辛苦過程。所以說,真正的頓悟是要結合漸修的,所謂“在頓悟中漸修,在漸修中頓悟”。

現在的科學更多是迷執在外相上,不過是處在向真理求索的過程中,研究所得不過是局部真理、斷見、短見,還存在很多困境、疑惑及未解之謎。生命學佛真正的意義是為覺悟真理成就智慧,而且是大圓滿智慧,並非是那些為接引低層次生命的迷信法。世道不應誤解、曲解,以偏概全地認為學佛就是迷信。

【佛學與科學最根本差別】

只是佛法探求真實真理的路子與現代科學思路不同,現代科學大廈默認的前提假設是:宇宙萬物是永恆運動的。所以要測量動態中的位置與軌跡就必須創建坐標系,把能知能覺的、能主宰思維的主體“我”排除在研究範疇之外,只在外在事相上求索真實,這正是基於二元哲學的思維盲點。而佛家洞見真理後揭示的宇宙真實是:超越動、靜二元矛盾的大寂大靜。並且佛法還洞見到:探求宇宙真實真理最關鍵的要素恰恰就是這個思維的主宰——“我”。佛學正法最重視對這個“我”的內在明瞭,所謂內明、明心見性,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禪宗“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公案反映的也正是這個核心道理,這是佛學與科學最根本差別所在。

【釋迦牟尼佛的禪定成就路子】

另外,要注意的是,釋迦牟尼是出家人,走的是出家專修的路子,所謂專修主要依賴的是禪定與靜思,與我們在家之人在機緣上是有些差別的。維摩詰則是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在家修行大成就之人,與佛智沒有差別,只是不作教主而已,建議讀者可讀讀《維摩詰經》。

所謂禪定,在未洞見真實真理即“開悟”之前是難以把握真正的禪定,因為不清楚怎樣是真正的禪定境界,充其量是“無想定”與“非非想定”,本質是處於二元思維的心性平衡中。因為打坐的形式不難,最難是調心。此時,佛學用了一個詞叫“掉舉”來形容這個狀態,一下子掉下來,一下子又舉上去,好比穿針引線,高一點不能高,低一點也不行,要正好方可。無想定,執著於什麼都不想以為這就是空,這“什麼都不想”之執念如何空得了呢。非非想定,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平衡于所謂的中道、中間態,這仍是在思維中。

而真正的禪定境界釋迦牟尼佛“證悟”後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叫“非想非非想定”,即身心一如,明明了了,也可入“分別智”境界。應機接緣雖亦分別,但始終身心一元,于分別思維中現“無分別智”。而世間聰智與所謂的科學本質上則是基於二元思維辨證的,如何能真正印證到真實真理呢。

【開悟之後是什麼境界】

那開悟之後是什麼境界,與世道大學問成就有著怎樣的必然關聯?

真開悟見道的人,明白宇宙真實真相是什麼,什麼狀態,什麼境界。當遇機緣時即入定靜,將之與萬事萬物之外相相互對照,一切前因後果的內在理路自然顯露,直接闡述出來不就是學問嗎,還要怎麼學呢?!大學問、大道其實真不是學來的,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思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最可作為印證的是其《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與禪定境界對大學問的顯露完全一致,真是聖賢所見略同啊。

【釋迦牟尼佛的悲智雙運】

但開悟了還要身體力行地修為印證即證悟。其實就是明白了宇宙真實真理是怎麼回事,但因習性、業性造成還無法身體力行地印證到。所以,還要修證,即修行印證空性,包括肉體均要能證空。生命過程中的一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均是覺悟印證的機緣,這個過程必須應機接緣而將“業緣”轉為智慧種子和慧緣,所謂曆境煉心,成就大智慧。《楞嚴經》上“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所謂證悟成佛其實就是為我們娑婆世界生命真正探索到了宇宙真實真相,唯有他是開悟“見道”與證悟“證道”同時成就。而由於他的慈悲度世引導,一代代相傳,其他生命大都具先開悟的福緣慧緣。因為開悟後就可避免盲修瞎練走彎路,可直接入“正精進”的修為證道成佛之路。

釋迦佛祖走的其實就是佛家“戒、定、慧”的路子。出家本身就更多是屏棄外緣,專心調理身心,逐漸入禪定境界,定中生慧。所謂“睹明星而悟道”,不是說成就大智慧都得去看星星,這不過是釋迦牟尼佛祖證悟的機緣所在,並非每個生命的頓悟機緣都一樣。如沒有十二年修為身心過程的覺悟累積,是不可能有最後大徹大悟的。我們世道之人都希望能直接獲得結果,不太想要其中的辛苦過程。所以說,真正的頓悟是要結合漸修的,所謂“在頓悟中漸修,在漸修中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