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襄陽一座以人名命名的山,現在每天成千上萬人前往此山登頂!

襄陽人民熟知的烈士塔,其實原名叫羊祜山,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城南。之所以叫羊祜山,是因為這座山和西晉名將羊祜有關。羊祜曾駐守襄陽,功德顯著,由於羊祜經常登臨襄陽城南的峴山,

他死後,襄陽人為了紀念他,就將襄陽城南的這座山峰稱為羊祜山,並在他經常遊憩的峴首山建祠立碑,後改為“墮淚碑”。

羊祜(西元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魏末任相國從事中郎,參與司馬昭的機密。晉武帝(司馬炎)代魏後,

與羊祜策劃滅吳謀。泰始五年(西元269年)以尚書左僕射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在鎮10年(269—278年),做一舉滅吳的準備,平日則與吳將陸抗互通使節,各保分界。屢次請求出兵平吳,未能實現。羊祜在出鎮襄陽期間,著力經略荊州。他首先設奇計誘使東吳放棄了石城(今鐘祥縣治)這一重要軍事駐點,由晉兵佔據,解除了吳對襄陽的威脅,有力地控制了東吳的荊州夏郡(治今鄂州)在漢水東、長江北的大片土地。
晉武帝立即下詔撤銷江北都督,改置南中郎將,並把原屬江北都督管轄的駐漢東、江北部隊,劃歸荊州都督羊祜統率,使其兵力擴大到8萬多人。羊祜抽調4萬人墾田800多頃,改變了羊祜初到襄陽時軍無百日糧的狀況。

不久,荊州8萬多士兵已經積有10年餘糧。

與此同時,他改武裝拓邊為政治攻心戰,對東吳的百姓主要施行“懷柔政策”;對東吳將士以德予以招徠;對東吳駐荊州的統帥,派遣使節與之經常交往,發展私交,使之各自保守疆界,互不派兵侵擾以追逐其小利,“從容以收大功”。他還屢呈滅吳方略,屢薦平吳良將,先後推薦王浚留任益州刺史,臨終,舉薦杜預(杜甫的十三代祖先)代己。這兩人都在滅吳和統一南方的戰爭中,
建立了功勳。太康元年(西元280年)三月,滅吳的捷報傳到洛陽,群臣致賀。晉武帝舉起酒杯,流著眼淚說:“此羊太傅功也!”

羊祜死後,襄陽百姓在他平生嘗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祭祀。望其碑者,莫不流淚,因名為“墮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