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加快生態修復 再現澱泊風光

雄安紀行③

加快生態修復 再現澱泊風光

春天的白洋澱碧波蕩漾,

遊人乘船遊覽澱泊風光。 劉向陽攝

4月下旬的白洋澱有一種別樣的美。去年冬天收割後,新長的蘆葦已拔節吐綠。風和日麗,安新縣白洋澱旅遊碼頭遊人熙來攘往,不為避暑,此時乘船入澱別有趣味。

隨著《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正式公佈,一幅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白洋澱生態畫卷仿佛鋪展在人們眼前。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雄安要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指出,打造優美自然生態環境。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澱系統治理,做好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華北之腎”功能。

“我們出動了50多名志願者和清運工進行環境衛生大整治,儘快讓澱區美起來、水質好起來,為新區環境作貢獻。”安新縣安州鎮西裡街村黨支部副書記白瑞說。4月24日11時,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站在白洋澱第二大橋下面指揮清理村邊存在了20年的一個大垃圾坑。

村裡出動3輛挖掘機和鏟車,經過三天的徹底清理,現在正在進行回填。

雄安新區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功能定位,強力開展十大重點環境整治攻堅,新區及白洋澱上游流域生態環境品質初步改善。

生態補水“解渴”白洋澱。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澱、上游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

4月24日,記者站在白洋澱第二大橋橋頭俯視,只見淙淙清流自府河深水河槽流淌入澱。4月5日,水利部門啟動了白洋澱上游王快、西大洋兩大水庫聯合補水,歷時2個月,預計補水2800萬立方米。白洋澱歷史上先後補水34次,外來補水對維護白洋澱生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7年11月16日,位於河南省濮陽市南湖村的沉沙池進口閘提閘放水,引黃入冀補澱工程試通水。跨越482公里,黃河水每年向白洋澱生態淨補水1.1億立方米。

該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為保障白洋澱用水安全的重要輸水“動脈”。

多措並舉,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展現白洋澱荷塘葦海自然景觀。

3月底,126.6萬尾魚苗投放,拉開了今年白洋澱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帷幕。今年將進行3次增殖放流,進一步促進白洋澱漁業資源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白洋澱水生生物資源環境調查及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日前出臺,

農業農村部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落實,將系統開展白洋澱及主要入澱河流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因數調查,為白洋澱水域整治、生態系統修復和雄安新區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方案實施,建立水域生態系統綜合修復技術。”安新縣水產畜牧局技術推廣站站長羅念濤表示,將來通過實施生態過程調控,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澱這麼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裡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白洋澱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還將固本清源,進一步強化白洋澱流域水污染系統防控整治工作。

——著力實施外源污染管控,深入推進雄安新區及白洋澱流域納汙坑塘、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業企業污水、黑臭水體專項整治。

——開展上游河道支流截汙、非法排污口封堵、垃圾處置、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等工作。實施內源治理,加強澱區村、澱邊村污水以及新區內河流污染治理。

——實施澱內底泥修復,推行蘆葦和水草平衡收割。

——堅持流域“控源—截汙—治河”系統治理理念,優化完善白洋澱及上游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優化流域產業結構,加強水環境治理,全面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白紙繪藍圖,翠影傍新城。白洋澱流域生態修復是新區規劃建設的重大工程,雄安人民相信,白洋澱金子般的生態價值正在回歸。

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來城市距離白洋澱這麼近,應該留有保護地帶。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裡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白洋澱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還將固本清源,進一步強化白洋澱流域水污染系統防控整治工作。

——著力實施外源污染管控,深入推進雄安新區及白洋澱流域納汙坑塘、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業企業污水、黑臭水體專項整治。

——開展上游河道支流截汙、非法排污口封堵、垃圾處置、畜禽養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等工作。實施內源治理,加強澱區村、澱邊村污水以及新區內河流污染治理。

——實施澱內底泥修復,推行蘆葦和水草平衡收割。

——堅持流域“控源—截汙—治河”系統治理理念,優化完善白洋澱及上游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優化流域產業結構,加強水環境治理,全面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白紙繪藍圖,翠影傍新城。白洋澱流域生態修復是新區規劃建設的重大工程,雄安人民相信,白洋澱金子般的生態價值正在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