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滴滴“洪流聯盟”打造重度連接,用開放平臺聚合行業

2018年4月24日,滴滴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 “洪流聯盟”,發佈會現場,汽車行業的大佬雲集,高朋滿座。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北汽董事長徐和誼、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汽車行業的大咖悉數到場。

到底是什麼吸引了汽車行業的大佬蒞臨參會?

在我看,至少有兩個看點:一個是滴滴對於願景的展望獲得大家的共識,另一個是,滴滴發起的“洪流聯盟”關係到每一家車企的切身利益,滴滴作為服務過73億次使用者出行的全球最大移動出行平臺,平臺的價值自然不容車企忽視,滴滴董事長、CEO程維提出的思考、觀點也值得研讀。

【滴滴如何打造重度連接?】

中國的交通出行主要問題有三個:第一能源污染碳排放。第二個是安全問題,現在每年因為交通事故全球死亡120萬人,遠超其他原因意外死亡的人數。第三個是效率的問題。

通過對私家車和網約車的對比可以發現很多私家車長期處於閒置狀態,

平均只有5%的時間在被使用,而出行平臺上,平均每輛車有70%的時間是處在運營狀態。私家車的使用率不足網約車的十四分之一。

我在《重創新》一書中提出入口為王的理論,因為每個成功互聯網背後都有一個重度連接用戶的入口,而打造現象級重度入口,需要針對具體的使用場景,不斷打磨產品。

滴滴的網約車平臺的作用,就是把閒置的私家車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在車主和出行人群中建立通暢的連接。

滴滴在成立的第一個五年裡,已經服務了中國將近5億的用戶,2100萬的車主,日訂單達到3000萬。

滴滴能夠取得這些成績,並不簡單。要知道,滴滴平臺解決的是出行確定性的問題,而城市的交通卻又充滿了不確定性。出行的人群每天如同潮汐般波動,早高峰晚高峰可能有超過平峰期3倍甚至5倍以上的出行需求。

滴滴平臺最終通過互聯網和大資料的技術高效的調度和運營,

才讓城市出行體驗有了明顯提升。

【滴滴未來的三大願景解讀】

程維在演講中再次強調了滴滴三個願景: 走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臺;與汽車產業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參與智慧交通和出行,成為全球智慧交通技術引領者。

第一個願景是滴滴自己的全球化願景,為全球解決出行效率這事兒,是滴滴最擅長的業務。

滴滴出行的全球佈局早已經開始:滴滴已經在巴西已經收購了當地最大的出行服務商,擁有了1000名說葡萄牙語的滴滴員工;在東南亞,滴滴同樣投資了最大的出行平臺Grab;港臺毗鄰大陸,滴滴也已經開通了類似大陸的出行服務。此外,還有印度、歐洲等多地佈局,全球覆蓋超過20億用戶。

第二個願景是行業願景,滴滴要與汽車產業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把成功經驗複製到全行業。

汽車和出行看上去像是兩碼事,但伴隨移動互聯網和共用理念的發展,二者正在走向融合。

手機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產品,一個人可能擁有幾部;但汽車在中國普及率還不高的情況下,一些大城市已經變成了”堵城“,解決出行問題不能等著汽車的普及。很多人認為使用者就是需要車,卻忘了車背後的出行服務,正如喝牛奶,未必非得養頭奶牛,可以通過奶站訂奶和送奶。

汽車企業一定要把車賣給用戶麼?其實未必。車企可以把車賣給汽車運營商,然後讓運營商為使用者提供出行服務,就如同牛奶產業鏈的奶站,為使用者提供送奶服務。

汽車運營商,現在在國內已經有了雛形——汽車租賃公司;在未來,資金雄厚的汽車運營商,將和通信行業的聯通移動電信運營商一樣,提供專業的出行服務。他們甚至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定制化汽車的設計生產,提供整套的標準化和專業的服務。

這並不遙遠,更不是空中樓閣。滴滴已經做過不少嘗試。

滴滴對供應鏈管控的能力正在加強,專門服務滴滴平臺的車隊在2018年將突破五萬輛,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能源汽車。滴滴多年摸索,得出的結論是:電動汽車是可以在滴滴平臺上盈利。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認為這是滴滴組建“洪流聯盟”的最重要原因。因為有了試驗田的成功,滴滴可以把汽車運營商的經驗,複製給全行業。當然,也可以說滴滴志存高遠,通過開放為行業賦能,滴滴自身未來可能成為最大的企業運營商平臺。

第三個願景是產業層面的願景,人們把工業革命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是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是電腦技術革命,現在的第四次革命進入了人工智慧、清潔能源和機器人技術領域。

但四次革命似乎並非是一刀切,整齊劃一的發生。

在出行和汽車服務領域,更像是四代工業革命的四世同堂。汽車的製造工藝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能源還是汽油,遠遠沒有進入電力時代;電腦和網路技術用在滴滴等網約車平臺上用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而滴滴的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用於叫車服務,已經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武裝到出行的各個環節。

所以說滴滴提出的“洪流聯盟”,其實是合作無邊界。滴滴希望攜手合作夥伴迎接未來,通過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解決更多問題。

有兩個目標相當振奮:一個是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用新能源汽車。這個目標看似宏大,但在滴滴的平臺上,並不難實現。要知道,滴滴的網約車平臺本來就是汽車消費的巨大入口,每年買一輛或者換一輛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量。照此速度,推廣千萬能源汽車的時間也就在十年左右。

舉個例子,威馬汽車是智慧電動汽車行業的佼佼者。作為一家定位于“智慧電動汽車普及者”的新造車企業,威馬汽車有高標準的自建工廠,產品嚴格按照工業4.0標準設計,因此在品質控制和產能安排上具有絕對自主權。同時,全車交互智慧引擎帶來的全場景交互體驗也相當優秀。在智慧汽車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遙遙領先。威馬也是“洪流聯盟”成員之一,未來也會成為1000萬目標的供應商。在“洪流聯盟”中,這樣的車企為數不少,千萬的目標並不難實現。

另外,滴滴已經參與到國內智慧交通,以及智慧駕駛領域,這個消息也很讓人振奮。智慧交通是把AI人工智慧技術用於城市交通管理,雖然是個TOB的業務,卻能給人們貨真價實的便利。

例如,滴滴的智慧紅綠燈在中國的20幾個城市已經覆蓋了超過1300個紅綠燈,基於城市交通即時大資料和車流,滴滴能夠實現精准即時的調度。在滴滴參與調度的紅綠燈裡面,整個道路的擁堵降低了10%到20%。

【結束語】

中國的城市化還在繼續,在滿是鋼筋水泥構築的大城市裡,人口高度密集,汽車的擁堵已經讓城市病成為常態。解決出行的難題,需要分層面來考慮:對於汽車,要更智慧化和普及清潔能源;對於行業,則需要手機運營商一樣的汽車運營商;對於城市交通,將人工智慧和大資料引入交通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現場參會的31家企業,在國內已經頗有影響力。但我認為,滴滴既然做開放平臺,就不會預設邊界。而滴滴的格局絕對不會滿足於一城一地和一時所取得的成績,他們想要做的,是和全行業一起,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

全球覆蓋超過20億用戶。

第二個願景是行業願景,滴滴要與汽車產業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把成功經驗複製到全行業。

汽車和出行看上去像是兩碼事,但伴隨移動互聯網和共用理念的發展,二者正在走向融合。

手機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產品,一個人可能擁有幾部;但汽車在中國普及率還不高的情況下,一些大城市已經變成了”堵城“,解決出行問題不能等著汽車的普及。很多人認為使用者就是需要車,卻忘了車背後的出行服務,正如喝牛奶,未必非得養頭奶牛,可以通過奶站訂奶和送奶。

汽車企業一定要把車賣給用戶麼?其實未必。車企可以把車賣給汽車運營商,然後讓運營商為使用者提供出行服務,就如同牛奶產業鏈的奶站,為使用者提供送奶服務。

汽車運營商,現在在國內已經有了雛形——汽車租賃公司;在未來,資金雄厚的汽車運營商,將和通信行業的聯通移動電信運營商一樣,提供專業的出行服務。他們甚至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定制化汽車的設計生產,提供整套的標準化和專業的服務。

這並不遙遠,更不是空中樓閣。滴滴已經做過不少嘗試。

滴滴對供應鏈管控的能力正在加強,專門服務滴滴平臺的車隊在2018年將突破五萬輛,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能源汽車。滴滴多年摸索,得出的結論是:電動汽車是可以在滴滴平臺上盈利。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認為這是滴滴組建“洪流聯盟”的最重要原因。因為有了試驗田的成功,滴滴可以把汽車運營商的經驗,複製給全行業。當然,也可以說滴滴志存高遠,通過開放為行業賦能,滴滴自身未來可能成為最大的企業運營商平臺。

第三個願景是產業層面的願景,人們把工業革命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是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是電腦技術革命,現在的第四次革命進入了人工智慧、清潔能源和機器人技術領域。

但四次革命似乎並非是一刀切,整齊劃一的發生。

在出行和汽車服務領域,更像是四代工業革命的四世同堂。汽車的製造工藝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用的能源還是汽油,遠遠沒有進入電力時代;電腦和網路技術用在滴滴等網約車平臺上用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而滴滴的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用於叫車服務,已經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武裝到出行的各個環節。

所以說滴滴提出的“洪流聯盟”,其實是合作無邊界。滴滴希望攜手合作夥伴迎接未來,通過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解決更多問題。

有兩個目標相當振奮:一個是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用新能源汽車。這個目標看似宏大,但在滴滴的平臺上,並不難實現。要知道,滴滴的網約車平臺本來就是汽車消費的巨大入口,每年買一輛或者換一輛的數量已經超過百萬量。照此速度,推廣千萬能源汽車的時間也就在十年左右。

舉個例子,威馬汽車是智慧電動汽車行業的佼佼者。作為一家定位于“智慧電動汽車普及者”的新造車企業,威馬汽車有高標準的自建工廠,產品嚴格按照工業4.0標準設計,因此在品質控制和產能安排上具有絕對自主權。同時,全車交互智慧引擎帶來的全場景交互體驗也相當優秀。在智慧汽車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遙遙領先。威馬也是“洪流聯盟”成員之一,未來也會成為1000萬目標的供應商。在“洪流聯盟”中,這樣的車企為數不少,千萬的目標並不難實現。

另外,滴滴已經參與到國內智慧交通,以及智慧駕駛領域,這個消息也很讓人振奮。智慧交通是把AI人工智慧技術用於城市交通管理,雖然是個TOB的業務,卻能給人們貨真價實的便利。

例如,滴滴的智慧紅綠燈在中國的20幾個城市已經覆蓋了超過1300個紅綠燈,基於城市交通即時大資料和車流,滴滴能夠實現精准即時的調度。在滴滴參與調度的紅綠燈裡面,整個道路的擁堵降低了10%到20%。

【結束語】

中國的城市化還在繼續,在滿是鋼筋水泥構築的大城市裡,人口高度密集,汽車的擁堵已經讓城市病成為常態。解決出行的難題,需要分層面來考慮:對於汽車,要更智慧化和普及清潔能源;對於行業,則需要手機運營商一樣的汽車運營商;對於城市交通,將人工智慧和大資料引入交通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現場參會的31家企業,在國內已經頗有影響力。但我認為,滴滴既然做開放平臺,就不會預設邊界。而滴滴的格局絕對不會滿足於一城一地和一時所取得的成績,他們想要做的,是和全行業一起,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