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說《北京女子圖鑒》侮辱了職場?

去年一部日本網劇《東京女子圖鑒》一推出就火遍了朋友圈,

關於劇情、女主的穿搭文章不斷刷屏。

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看了兩遍以上,每個女生,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漂泊的女生,都多多少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很快這部片子被國內買下了版權,製作了《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這個時候上映,可以說速度是相當快了。

看了預告片,其實還是有點期待的。看了幾集之後,簡直失望透頂,真想打電話問問編劇:您上過班麼?

職場,作為這部劇中女主打拼的主要舞臺,簡直像過家家。

前6集12個男配,求職、跳槽、拿下客戶、解決問題,每次都是各種各樣的男人出現解決問題:心懷不軌的老鄉,油膩的中年老闆,想潛規則她的男上司......

在編劇的想像中,那些努力“爬上去”的職業女性遇到的“職場挫折”都是這樣的,這究竟是北京女子圖鑒還是北京男子收集圖鑒?

這大概是中國職業女性被曲解最慘的一次。

有朋友直截了當地總結:這部劇簡直就是對北京職場的一種侮辱!

2

這種讓人無法有代入感,無法產生共鳴的原因,可能是劇情發展需要,或者是對職場的理解有限,導致編劇在寫職場部分的時候,對一些片段進行了簡單粗暴地勾勒,列舉幾條:

1. 隨意站隊,因為立場不同而把工作當兒戲。

戚薇飾演的女主陳可,在跳槽到一家還不錯的新公司的時候就被同事告知要選擇“站隊”,

這也無可厚非,但我看到最出戲的片段是這個:

在內部會議上,因為女上司和男上司歷來有矛盾,男上司直接指責員工為什麼把之前的方案拿來用,為什麼,這合適嗎?

女上司反駁,我覺得挺好的,這都是心血嘛,去年的不一定今年不能用。

男上司問一個員工為什麼用了別的品牌的行銷語給自己的客戶品牌?

女上司又接,這是抛磚引玉,瞭解敵人才可以強化自我,借機探索一下。

對不起,真實的職場不這樣,真正的職場派系鬥爭暗流湧動,沒人會用這種幼稚的方式為你這麼明顯工作失誤找藉口。

也沒有人會堂而皇之的說,我們用一下別人的品牌文案為了探索一下,背上抄襲的名聲真是會分分鐘引發公關危機。

拜託懟也用好一點的理由好麼?讓人覺得職場似乎就是哄好老闆,耍耍嘴皮子,抱好大腿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把工作當兒戲。

真實的職場中,能混得上去女上司哪一個不是細心、嚴苛、擅長溝通的,真要學習職場宮鬥站隊技巧,還不如去看《甄嬛傳》。

《北京女子圖鑒》不止是要塑造陳可這樣一位女性的故事,劇中出現的每一位女性其實都屬於“女子圖鑒”這樣的範疇,這樣簡單平面地塑造,讓人覺得角色崩塌。

2. 沒有看到女主在職場中的反思和成長,充滿了偶然性。

女主第一份工作是做前臺,需要各種接電話、拿快遞、取外賣,不乏一些賣“慘”的意思。各種幹得不開心,於是混進了一個老男人飯局,通過介紹得到了另一份工作。

既然來到了北京,希望自己儘快成長提升,應該體現她如何認真去做,如何努力才對,結果我們看到女主的努力就是混飯局找新工作......

很想問問編劇:你是不是對前臺有什麼誤解?

其實前臺是很重要的一個崗位,怎麼樣接人待客,怎麼說話,怎麼樣開動腦筋,做好這些零碎的工作,本來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的,結果沒有。

整個劇,女主的成長過程充滿了偶然性,不是流氓室友介紹,就是老男人推薦,並沒有看到陳可這個角色對現狀做了什麼努力,或者反思,得到了什麼成長。

在我看來,這是這個劇最大的問題就是女主走出來了,但然後呢?

表面上看她是有夢想驅動,想要掙錢,但支撐夢想背後的那股自我覺知,根本沒有看到。

3. 隨便和朋友逛街聊兩次就寫出來了方案。

這一條和第一條一樣,都是沒有經歷過職場的人才會這樣寫出來的,充滿了對工作的浪漫主義想像。

沒有交代具體女主是做什麼的,有什麼樣的能力,策劃、文筆、專業背景,這些都沒有,僅僅通過在逛街時裡聊兩句,就能夠洞察了用戶心理,通宵就寫出來了一份策劃。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編劇什麼時候能夠為了角色和劇情去做一下深度訪談?

你讓那些辛辛苦苦每天披星戴月做了一個月方案的乙方,提上去就被甲方斃了的廣告人情何以堪?

你讓那些半夜爬起來寫文章追熱點,最後閱讀量寥寥無幾的新媒體運營小編怎麼想?

難道大家過的日子都是假的嗎?大家經歷的職場都是假的嗎?

4. 北漂女性這個群體的塑造。

可能是為了突出女主或者是增強狗血劇情,陳可身邊的一群北漂女性塑造得片面單一,乏善可陳。

似乎除了陳可,身邊的女孩沒有一個人認真努力工作的:不是撈女,努著勁想要巴結各個老闆的飯局拜金女,就是只想著站隊,睡男上司的。

我以為會把“北漂女性”這個群體,通過不同角色的塑造,會更加全面、立體,但誰知等來的還是對她們的單一價值評判。

導演拍這種劇,讓我們這些每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努力上進的北漂女性情何以堪?我們在職場不夠成功,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怎麼依靠男人?

3

除了職場,其他一些方面的處理也讓人覺得過於簡單粗暴:比如男性角色充滿了人格缺陷和道德批判。

陳可和老實男友張超在一起,男生剛開始是有點高冷的暖男,但交往了之後,男友變成了一個特別算計的人,買A貨當禮給女朋友的禮物,吃飯也要算計要吃回本。

為了讓觀眾產生對女主要分手是理所應當的這種認同感,為塑造女性角色開道,有點兒刻意醜化這個男生,這其實是另外一種版本的瑪麗蘇。

但相比較而言,在《東京女子圖鑒》中,沒有這種編劇代入式的道德評判,男性更直接了當地告訴綾自己的真實目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成年人的戀愛充滿了真實的複雜,一切都標好了命運的價格,反而更加讓人覺得真實深刻。

綾的欲望真實而又直接,比這種遮遮掩掩,聲稱自己是為了夢想而來北京,卻刻意醜化男性為角色找好下家而做的開脫來說,要高明的多,也讓人覺得現實冷酷的多。

看了幾集這部劇,轉而跑去重溫了《東京女子圖鑒》的,相信不止我一個。

什麼時候我們能有一部不純靠陪酒、不靠男人、不靠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靠想睡自己的男上司,而是靠著努力勤奮、較真、狠勁兒的大女主劇呢?

哪怕像《東京女子圖鑒》那樣展示負面的,赤裸裸的欲望、野心、手腕也行啊?

對不起,真實的職場不這樣,真正的職場派系鬥爭暗流湧動,沒人會用這種幼稚的方式為你這麼明顯工作失誤找藉口。

也沒有人會堂而皇之的說,我們用一下別人的品牌文案為了探索一下,背上抄襲的名聲真是會分分鐘引發公關危機。

拜託懟也用好一點的理由好麼?讓人覺得職場似乎就是哄好老闆,耍耍嘴皮子,抱好大腿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把工作當兒戲。

真實的職場中,能混得上去女上司哪一個不是細心、嚴苛、擅長溝通的,真要學習職場宮鬥站隊技巧,還不如去看《甄嬛傳》。

《北京女子圖鑒》不止是要塑造陳可這樣一位女性的故事,劇中出現的每一位女性其實都屬於“女子圖鑒”這樣的範疇,這樣簡單平面地塑造,讓人覺得角色崩塌。

2. 沒有看到女主在職場中的反思和成長,充滿了偶然性。

女主第一份工作是做前臺,需要各種接電話、拿快遞、取外賣,不乏一些賣“慘”的意思。各種幹得不開心,於是混進了一個老男人飯局,通過介紹得到了另一份工作。

既然來到了北京,希望自己儘快成長提升,應該體現她如何認真去做,如何努力才對,結果我們看到女主的努力就是混飯局找新工作......

很想問問編劇:你是不是對前臺有什麼誤解?

其實前臺是很重要的一個崗位,怎麼樣接人待客,怎麼說話,怎麼樣開動腦筋,做好這些零碎的工作,本來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的,結果沒有。

整個劇,女主的成長過程充滿了偶然性,不是流氓室友介紹,就是老男人推薦,並沒有看到陳可這個角色對現狀做了什麼努力,或者反思,得到了什麼成長。

在我看來,這是這個劇最大的問題就是女主走出來了,但然後呢?

表面上看她是有夢想驅動,想要掙錢,但支撐夢想背後的那股自我覺知,根本沒有看到。

3. 隨便和朋友逛街聊兩次就寫出來了方案。

這一條和第一條一樣,都是沒有經歷過職場的人才會這樣寫出來的,充滿了對工作的浪漫主義想像。

沒有交代具體女主是做什麼的,有什麼樣的能力,策劃、文筆、專業背景,這些都沒有,僅僅通過在逛街時裡聊兩句,就能夠洞察了用戶心理,通宵就寫出來了一份策劃。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編劇什麼時候能夠為了角色和劇情去做一下深度訪談?

你讓那些辛辛苦苦每天披星戴月做了一個月方案的乙方,提上去就被甲方斃了的廣告人情何以堪?

你讓那些半夜爬起來寫文章追熱點,最後閱讀量寥寥無幾的新媒體運營小編怎麼想?

難道大家過的日子都是假的嗎?大家經歷的職場都是假的嗎?

4. 北漂女性這個群體的塑造。

可能是為了突出女主或者是增強狗血劇情,陳可身邊的一群北漂女性塑造得片面單一,乏善可陳。

似乎除了陳可,身邊的女孩沒有一個人認真努力工作的:不是撈女,努著勁想要巴結各個老闆的飯局拜金女,就是只想著站隊,睡男上司的。

我以為會把“北漂女性”這個群體,通過不同角色的塑造,會更加全面、立體,但誰知等來的還是對她們的單一價值評判。

導演拍這種劇,讓我們這些每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努力上進的北漂女性情何以堪?我們在職場不夠成功,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怎麼依靠男人?

3

除了職場,其他一些方面的處理也讓人覺得過於簡單粗暴:比如男性角色充滿了人格缺陷和道德批判。

陳可和老實男友張超在一起,男生剛開始是有點高冷的暖男,但交往了之後,男友變成了一個特別算計的人,買A貨當禮給女朋友的禮物,吃飯也要算計要吃回本。

為了讓觀眾產生對女主要分手是理所應當的這種認同感,為塑造女性角色開道,有點兒刻意醜化這個男生,這其實是另外一種版本的瑪麗蘇。

但相比較而言,在《東京女子圖鑒》中,沒有這種編劇代入式的道德評判,男性更直接了當地告訴綾自己的真實目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成年人的戀愛充滿了真實的複雜,一切都標好了命運的價格,反而更加讓人覺得真實深刻。

綾的欲望真實而又直接,比這種遮遮掩掩,聲稱自己是為了夢想而來北京,卻刻意醜化男性為角色找好下家而做的開脫來說,要高明的多,也讓人覺得現實冷酷的多。

看了幾集這部劇,轉而跑去重溫了《東京女子圖鑒》的,相信不止我一個。

什麼時候我們能有一部不純靠陪酒、不靠男人、不靠一哭二鬧三上吊、不靠想睡自己的男上司,而是靠著努力勤奮、較真、狠勁兒的大女主劇呢?

哪怕像《東京女子圖鑒》那樣展示負面的,赤裸裸的欲望、野心、手腕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