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承天寺夜遊》:同是天涯無夢人,相逢亦是曾相識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上學的時候,艱難的背誦默寫這篇短短的散文,品不出它的味兒,也覺不出它的好。今日再讀,卻打心底裡蔓延出一種喜悅,一種擁有知己的喜悅。

月夜,一個人百無聊賴,可是除了睡覺,仿佛也無事可做。

正在慢吞吞的寬衣解帶,突然注意到不知何時偷跑進來的月色,那麼調皮,那麼可愛,那麼吸引人。陰鬱的心情突然好像找到了一個出口,歡喜了起來。

扣好還沒有解開的扣子,信步走出房間,立刻被無邊的月色包圍在其中,在光輝的月色中,他感到很幸福。幸福都是要分享的,誰能懂他此時的快樂呢?承天寺的張懷民應該是懂的吧。

他興沖沖地跑去找張懷民,也不擔心會打擾到張懷民。張懷民果然沒有睡覺,於是他們二人就一起來到庭院中間,欣賞這如畫的月色。

庭院中央在月色之下,不像白天的磚石那樣冰冷。此時,它就像一池靜謐的春水,竹柏的影子斑駁在這“春水”之中,也別有一種幽靜迷人之感。

其實,這樣的美景是經常會有的,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他能欣賞,也能在需要分享的時候,找到同樣能欣賞這月夜美景的張懷民。這是何等幸運之事?

想想看吧,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你能不能找到一個人聆聽你的心聲?或者,你能不能想起這麼一個人?他懂你,

也能欣賞你?大概很難吧。

這樣看來,能夠與懷民“相與步於中庭”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