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易中天:《王安石變法》非常難寫

曾經的螢屏紅人,著名學者易中天于2013年宣佈寫作《易中天中華史》,至今共出版了18卷,平均一年4卷。最新的這卷《王安石變法》本月問世,卻與上一卷《大宋革新》間隔半年多。昨日,記者通過出版社聯繫到易中天,他坦誠地說:“《王安石變法》非常難寫。”

站在歷史的中立視角

一向“手速”相當快的易中天,在《大宋革新》半年後,

才向讀者交出新作《王安石變法》。

對於易中天而言,最大的難點是立論和觀點。“關於王安石變法,史學界的研究,從宋代開始就有一個問題,就是‘選邊’——一部分贊成王安石變法,一部分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我認為這種選邊站的研究方式,導致兩方在研究時都採用傾向於自己觀點的論據,得出的結論並不可靠。所以我的原則是選擇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第二個難點是史料龐雜。易中天介紹,研究王安石變法前後這段歷史,他的主要參考資料是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元代人編的《宋史》、清代人畢沅的《續資治通鑒》,還有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以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等。“加上宋代的文人筆記、小說野史傳世數量也很多,要從這些繁雜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難度著實不小,我需要時間”。

用邏輯與證據思考歷史

據易中天介紹,本書是《易中天中華史》寫作以來,表格最多的一本。他的年表時間能精確到日。比如王安石被任命為副宰相,是在富弼被拜相的第二天,他對此頗有些自得,“以前沒人在意這個時間點的微妙。兩項人事變動命令為什麼不在同一天發佈?這裡面有什麼玄機?”

易中天表示,大量運用表格,緣於王安石變法這段歷史,史料繁雜,皇帝、保守派、改革派,新黨和舊黨又反復鬥爭,

此起彼伏,導致很多事情看上去像一團亂麻。“理清這團亂麻,年表是最好的方式”。

易中天是推理小說迷,在寫作間隙,他的一大樂趣是讀推理小說。也正因此,他研究歷史寫新作時,也經常會揪住其中一點,用直覺、證據、邏輯去思考和推理,並且會將不少富有場景感和畫面感的描述,寫入書中,“我希望這是好讀的歷史著作,讓歷史近在眼前,但我的描述都是有根據的,

每個人物說的話,做的動作,甚至表情,都有確切的正史記載”。 記者 孫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