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火箭震動世界!技術領先,分分鐘造出洲際導彈?答案讓人意外

文/人形自走炮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日本製造的世界上最小的SS-520火箭被載入吉尼斯紀錄。這個紀錄反映出日本在航太運載火箭領域確實有不容小覷的技術積累和底蘊,

從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H2A運載火箭到SS-520,日本也毫不掩飾它征服宇宙的野心;但不少網友也提到,日本雄厚的運載火箭實力,也說明它能分分鐘研製出彈道導彈,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答案會讓你十分意外。

拿日本的航太技術來和中國比較,

是很多網友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人總是會有意或者無意間故意貶低中國或者吹捧日本,最常見的有這麼幾件事:比如日本是亞洲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這是事實,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日本的第一顆衛星只有9.4公斤,而中國的東方紅一號有足足173公斤。

問題就在於,中國發展的速度是日本難以比擬的,前不久中國正式曝光了大推力的500噸級發動機核心技術:泵後擺技術的試驗現場,《科技日報》在3月4日報導稱,中國500噸級發動機將在2018年完成工程樣機的整機生產和裝備,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將由500噸級發動機、200噸級和25噸級氫氧發動機組成,事實上這就意味著日本在跟中國的賽跑中,已經被追趕上並被超越。

另一個網友關心的問題就是日本能否在運載火箭基礎上發展彈道導彈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在技術上很多都是互通關係,但問題在於,運載火箭只需要考慮將衛星送上天,而彈道導彈還需要考慮如何讓彈頭精准的落下來。

因此,某種意義上說,運載火箭是彈道導彈發揮了部分功能,因此從彈道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並非難事,例如中國的長征11型快速回應運載火箭,其運載車和發射方式,我就不告訴你跟東風-31彈道導彈很接近。

但是火箭改成導彈,理論上是可行的,但這裡有一個問題:作為彈道導彈,其最複雜的技術並不是如何將彈頭送上去,而是如何讓彈頭落下來,

彈頭再入技術,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遠端精確制導、飛行姿態控制,那才是更高的門檻。

如果日本想用H2A作為彈道導彈,攜帶戰鬥部直接去炸某個目標,這樣做也行,但這種臨時導彈的生存能力連飛毛腿導彈都不如,如果對方有相對完善的反導技術,其生存率極低——在葉門戰場上,胡賽武裝發射的導彈經常被攔截,這就是老技術的悲哀所在。

中美俄現役的新型彈道導彈,其突防能力的核心都是彈頭再入技術和精准姿態控制,無論是高超音速彈頭,還是錢學森彈道或者桑格爾彈道,而在這方面的積累,光靠運載火箭是不可能實現的,中美俄都是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可以說在彈道導彈方面,日本現有技術的基礎甚至連cx都不如。

而且,也別去扯什麼美國限制的梗,就算沒有美國限制,日本一樣需要從頭開始研發,最要命的是,日本現在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和科研團隊,畢竟科學也要講究JIBEN法。

中美俄現役的新型彈道導彈,其突防能力的核心都是彈頭再入技術和精准姿態控制,無論是高超音速彈頭,還是錢學森彈道或者桑格爾彈道,而在這方面的積累,光靠運載火箭是不可能實現的,中美俄都是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可以說在彈道導彈方面,日本現有技術的基礎甚至連cx都不如。

而且,也別去扯什麼美國限制的梗,就算沒有美國限制,日本一樣需要從頭開始研發,最要命的是,日本現在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和科研團隊,畢竟科學也要講究JIBEN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