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南海出現“小黃魚”,深入海底數千米,發現一個重大隱患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自古以來就是福瑞的象徵。我們國家以“龍”命名了各種潛水器——蛟龍號系列、海龍號系列、潛龍號系列,也是代表了對國產裝備的美好祝願。今天特別為大家介紹一下“潛龍三號”這款深潛器。

據人民網4月25日報導,潛龍三號在南海進行了兩種海試,20日淩晨四點進行的第一次試驗性海試,以每分鐘50米的速度下沉。完成了各項指標、技術的考核,有資格進行應用性海試。于24日進行第一次應用性海試,沉入3900米以下的深海,

以每小時2節的時速航行30個小時以上,航程高達156.82公里,創造我國潛水器深海航行最遠紀錄。多位元專家考核了動力系統、通信系統、反隱身性能等50多個專案後,最終完成了潛龍三號的驗收工作。

這次南海驚現的“小黃魚”就是潛龍三號,雖然名字裡帶“龍”,但設計卻是十分可愛。而且它的來頭可不簡單,功能更是不少。

潛龍三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潛水器,長3.5米,高1.5米,重達1.5噸,外形就是一條小黃魚。由中科院、中國大洋協會、第二海洋研究所等三大科研機構共同研製,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大功告成並通過海試驗收,為反潛系統再添一員猛將。 它擁有四個“魚鰭”旋轉推進器,能夠靈活運作。尾部裝有磁力探測儀,能探測百里海域。

“嘴部”裝有先進的聲呐系統,可以採集資料形成圖片資料,上傳到控制端,以躲避海底礁石、魚群、甚至是魚雷。

在感慨中國科研實力雄厚的同時,也不由為地球環境擔心,因為這次潛龍三號深入下水3900余米發現一重大問題——海洋垃圾不計其數。通過潛龍三號傳回的圖片資料可以看到,大量塑膠垃圾沉入深海。在這種無光寒冷的環境下,塑膠可能上千年都不會降解,

對海洋污染極大。而且深海魚群極有可能吞食這些殘渣,堵塞消化系統,從而危及生命,破壞生物平衡。

專家表示,將利用諸多優秀深潛器研究治理海洋垃圾的辦法,保護共同的地球家園。與此同時,海上工作人員必須嚴格約束自身,任何垃圾都必須帶回陸地上處理,

也呼籲廣大群眾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不要亂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