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廣州之路”看南航樞紐建設

民航資源網2018年4月26日消息:4月25日至4月28日,第六屆雲南航空旅遊市場推薦會在大理召開,

會議為政府、機場、航空公司、旅遊企業、OTA等眾多專家與學者提供了一個研討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場推動雲南航空旅遊融合發展的盛會。(專題:第六屆雲南航空旅遊市場(大理)推介會)

在26日下午的未來新型樞紐機場建設大理論壇上,南航行銷委網路收益部副總經理譚光進行了演講,以下為其演講主要內容:

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是打造大型網路航空公司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和必然措施、必然選擇。

南航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目前規模已經達到767架,航線900多條。每天有2000多個航班,40多萬個座位,飛往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目的地。通過天合聯盟成員航空公司,我們可以通達177個國家和地區,1062個目的地。

早在2006年,南航就明確建設了國際化規模網路型航空公司的戰略目標。十多年來,南航立足自身的規模優勢和網路優勢,

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密切合作,大力發展樞紐中轉業務,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南航特色的樞紐建設道路。

2009年,南航把澳洲作為樞紐建設的突破口,集全公司之力,加快廣州樞紐建設,逐步新開和加密了一系列廣州至澳洲的航線航班,吸引全國和亞洲各國客源經廣州中轉到澳洲。經幾年的努力,南航成為中澳航空市場最大的承運人,獲得了接近40%的市場佔有率。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也成為中國至澳洲的第一門戶樞紐。

2012年,南航將澳洲中轉的經驗擴大到整個廣州樞紐,正式推出了“廣州之路”,及利用第六航線,把南航至澳洲、歐洲的航線網路,通過廣州這個節點有效的連接起來。在歐洲和澳洲之間架起一座空中橋粱,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廣州之路的推出,讓廣州、澳洲的旅客量在7年間實現了超過10倍的高速增長,其中第六航程中轉人數增加更加迅猛。2014年以來,南航不斷突破廣州之路的外延和內涵,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依託,逐步開發了涉及澳洲、歐洲、北美、東南亞、南亞等42個轉向的337個國際中轉產品,經廣州樞紐去歐美澳的通航點,從2009年的6個增加到超過20多個,形成了以歐洲、大洋州為核心,

與中國內地、東南亞、南亞、東亞為腹地,全面輻射北美、南美、中東、非洲的中轉網路佈局。

經過不懈的努力,南航在廣州樞紐建設站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自2009年提出正式的戰略轉型目標以來,7年之間,南航廣州樞紐的國際中轉旅客增加了8倍,2016年達到375萬人次,第六航權旅客人數從2009年1.8萬人次,增加到2016年75.1萬人次,年均增長71%,南航在廣州樞紐的國際占比翻番。廣州國際航班中轉比例從2009年的不足30%提升到2016年50%以上,已經達到了成熟型國際網路型航空公司的水準。

回首南航打造國際化規模網路型航空公司的道路,離不開廣州樞紐建設的發展,從廣州樞紐的建設經驗來看,離不開以下幾點:

首先,明確思路。南航根據廣州樞紐的特點推出了“廣州之路”。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區位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和澳、新的前沿,也是澳、新中轉澳洲,日韓中轉南亞、東南亞的優勢航線,具有中國其他大型樞紐不具備的地理優勢。實踐證明,以第六航權中轉為主要手段打造的“廣州之路”,為南航國際化轉型做出了卓越貢獻。

其次,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將樞紐做大做強。從2009-2017年,南航在廣州樞紐的投入運力由85架增加至近200架。投入從5.02億增加到17.8億,通航點增至144個,班次量達到每週4149萬,尤其是國際及地區發展迅猛,與戰略轉型之前相比,通航點也已翻一翻,班次量增加3倍,樞紐航線已達165條。與2009年相比增幅39%,其中國際及地區59條。

最後,不斷完善中轉服務,是南航做好廣州樞紐的重點。至2012年推出“廣州之路”之來,南航就在推行通程航班,即“行李直掛”,中轉旅客在經停機場無需提取行李,目前已經在國際中轉航班上全面推行。同時不斷豐富空地聯運產品,逐漸形成空巴聯運、空鐵聯運、接送機三種服務產品,將廣州樞紐的含義從天空豐富到地面綜合交通。

在研究中轉服務品質如何提升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樞紐的建設離不開樞紐機場與基地公司的共同努力。例如,作為衡量航空樞紐效率的重要指標MTC及中轉最短銜接時間,廣州國際機場與國際大型樞紐相比仍有待提升。白雲機場近年來,已經超負荷運行,機場運行越發擁擠,排隊時長增加,航班靠橋比例降低,這些都是影響旅客體驗和降低中轉效率的不利因素。可喜的是,廣州樞紐的建設迎來一系列利好。白雲機場G2航站樓今天正式投入使用,南航在白雲機場的資源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完善。

在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世界級機場政策的引領下,開放將持續擴大,改革會不斷深入。廣州作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必定進一步將做大加強,做強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樞紐效益。南航也提出,計畫在十三五末期,機隊規模將達到1000架,計畫在2020年將廣州樞紐投入增加至276架,其中國際投入141架,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廣州樞紐發展將日新月異。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加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大型網路航空公司,發展航空樞紐經濟,既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提高民航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南航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空運輸產業為目標,以北京廣州雙樞紐建設為核心,把廣州之路拓展得更寬、更遠,為建設民航強國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已經達到了成熟型國際網路型航空公司的水準。

回首南航打造國際化規模網路型航空公司的道路,離不開廣州樞紐建設的發展,從廣州樞紐的建設經驗來看,離不開以下幾點:

首先,明確思路。南航根據廣州樞紐的特點推出了“廣州之路”。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區位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和澳、新的前沿,也是澳、新中轉澳洲,日韓中轉南亞、東南亞的優勢航線,具有中國其他大型樞紐不具備的地理優勢。實踐證明,以第六航權中轉為主要手段打造的“廣州之路”,為南航國際化轉型做出了卓越貢獻。

其次,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將樞紐做大做強。從2009-2017年,南航在廣州樞紐的投入運力由85架增加至近200架。投入從5.02億增加到17.8億,通航點增至144個,班次量達到每週4149萬,尤其是國際及地區發展迅猛,與戰略轉型之前相比,通航點也已翻一翻,班次量增加3倍,樞紐航線已達165條。與2009年相比增幅39%,其中國際及地區59條。

最後,不斷完善中轉服務,是南航做好廣州樞紐的重點。至2012年推出“廣州之路”之來,南航就在推行通程航班,即“行李直掛”,中轉旅客在經停機場無需提取行李,目前已經在國際中轉航班上全面推行。同時不斷豐富空地聯運產品,逐漸形成空巴聯運、空鐵聯運、接送機三種服務產品,將廣州樞紐的含義從天空豐富到地面綜合交通。

在研究中轉服務品質如何提升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樞紐的建設離不開樞紐機場與基地公司的共同努力。例如,作為衡量航空樞紐效率的重要指標MTC及中轉最短銜接時間,廣州國際機場與國際大型樞紐相比仍有待提升。白雲機場近年來,已經超負荷運行,機場運行越發擁擠,排隊時長增加,航班靠橋比例降低,這些都是影響旅客體驗和降低中轉效率的不利因素。可喜的是,廣州樞紐的建設迎來一系列利好。白雲機場G2航站樓今天正式投入使用,南航在白雲機場的資源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完善。

在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世界級機場政策的引領下,開放將持續擴大,改革會不斷深入。廣州作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必定進一步將做大加強,做強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樞紐效益。南航也提出,計畫在十三五末期,機隊規模將達到1000架,計畫在2020年將廣州樞紐投入增加至276架,其中國際投入141架,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廣州樞紐發展將日新月異。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加強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打造大型網路航空公司,發展航空樞紐經濟,既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提高民航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南航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空運輸產業為目標,以北京廣州雙樞紐建設為核心,把廣州之路拓展得更寬、更遠,為建設民航強國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