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說回民區|騰飛中的回民區——推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

回民區牢固樹立抓民族團結就是抓發展的理念,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以創建全國民族進步示範地區為契機,以“六項舉措”為推手,充分利用本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人文環境資源,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鼓勵文化創新,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產業項目,創建首府都市文化藝術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加快推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全區上下持續呈現出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雕塑

加快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和創建工作。 回民區緊緊抓住全面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這一主線,始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在城區上下大力宣導“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思想。

通過廣泛開展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宣教活動,開展民族團結“和諧社區、和諧機關、和諧企業、和諧家庭”等創建活動,並結合每年全區性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宣講宣傳民族團結這一思想,在全社會充分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的主旋律。

烏素圖召

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建設。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繁榮回民區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拓展文化活動發展空間。利用少數民族節日、傳統文化賽事等組織開展多種民族文藝匯演和民族體育活動,以回族撂跤、回族婚禮、馬頭琴製作藝術申報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契機,推動廣大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搭建各民族互相理解、互相認同、互相尊重的文化橋樑。依託伊和宮、蒙亮民族演藝廣場展示平臺,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產業,拓展民族文化影響力。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隊伍建設,深入開展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積極發揮文化傳承人、創作人、文化工作者帶頭作用,挖掘絲茶古道、清真餐飲等文化底蘊,豐富創作成果,打造少數民族文化品牌,
形成民族文化創作獎勵激勵機制,做好《回民區志》的整理編撰工作。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回民區強化標準、保持投入、科學規劃、集約建設文化綜合場館、“非遺傳習所”,大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街道(鎮)綜合文化站和社區(村)文化室、廣播電視“村村通” 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文化資訊資源分享、文化休閒廣場工程等建設,切實保障基層文化設施有效運轉,器材、設備和圖書基本滿足群眾需求,全區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活動過程中,回民區還通過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民族地區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大力推進數位和網路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和普及,力爭到“十三五”末期建成上下聯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惠民,完成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任務。同時,做好社會市面蒙漢文牌匾的專項治理,全力打造極具回民區特色的蒙漢文牌匾示範街。並全力推進重點服務型視窗單位蒙漢文並用標準化工作,滿足少數民族群眾辦事需求。

清真大寺望月樓

加快發展群眾文化。為了加快民族團結的進程,回民區還通過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打造繁榮活躍的具有民族特點的農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打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性文化品牌,落實“文化惠民”工程。同時,加強社區教育,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創新服務形式和手段,提高服務水準,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長期以來,回民區高度重視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並長期致力於回族歷史資料的搶救挖掘與搜集整理工作。從1984年至今,已先後出版了10萬冊共計290余萬字的關於回族人文、歷史、人物等內容的文史資料。並積極挖掘、整理、申報具有回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回族婚禮、回族武術、回族舞蹈、回族服飾、回族特色食品小吃等項目。在切實加強文物保護上,完成烏素圖召、清真大寺等國家、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修繕和“三防”工程。逐步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今後,回民區還將繼續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傳承和成果轉化工作,做好新發現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鑒定、保護和傳承工作,保護和支持相關從業人員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工作,促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器材、設備和圖書基本滿足群眾需求,全區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活動過程中,回民區還通過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民族地區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大力推進數位和網路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和普及,力爭到“十三五”末期建成上下聯動、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遍惠民,完成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任務。同時,做好社會市面蒙漢文牌匾的專項治理,全力打造極具回民區特色的蒙漢文牌匾示範街。並全力推進重點服務型視窗單位蒙漢文並用標準化工作,滿足少數民族群眾辦事需求。

清真大寺望月樓

加快發展群眾文化。為了加快民族團結的進程,回民區還通過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打造繁榮活躍的具有民族特點的農村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打造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性文化品牌,落實“文化惠民”工程。同時,加強社區教育,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創新服務形式和手段,提高服務水準,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文化成果,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長期以來,回民區高度重視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並長期致力於回族歷史資料的搶救挖掘與搜集整理工作。從1984年至今,已先後出版了10萬冊共計290余萬字的關於回族人文、歷史、人物等內容的文史資料。並積極挖掘、整理、申報具有回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回族婚禮、回族武術、回族舞蹈、回族服飾、回族特色食品小吃等項目。在切實加強文物保護上,完成烏素圖召、清真大寺等國家、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修繕和“三防”工程。逐步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今後,回民區還將繼續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傳承和成果轉化工作,做好新發現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鑒定、保護和傳承工作,保護和支持相關從業人員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工作,促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