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廢棄煤倉脫胎換骨,看設計師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建築需求

既有的房屋本是黃浦江邊碼頭的儲煤筒倉以及附屬運煤廊道,曾在2015年第一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中作為案例展的分展場,後擬加固改造為美術館。

建築設計上要求採用新結構與原結構相結合的設計思路,

但怎麼讓兩個結構並置,相對獨立,結合清晰是設計的關鍵。

改造前“廢墟”狀態的煤倉

運煤廊道改造前,“重新裝載”展覽影片《呼喚》截圖

本次設計在2016年初開始,而同年12月需要運營開展,意味著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設計、招標、施工等全部工作。這使得結構設計在滿足建築需求的同時,必須將施工等因素一併考慮。而結合這些因素的展開也成就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構。

煤倉改造

煤倉部分作為工業建築,採用了典型的筒倉框架結構,頂層為大空間。

外圍護和屋面拆除後的結構骨架清晰可見。筒倉結構自身特有的底層薄弱問題也很顯著。

“重新裝載”期間的煤倉結構

改造後的美術館需要擴大使用面積,但因為限高問題無法向上擴建,而採用了在原結構週邊擴建的建築方案。

錯動排列在原結構外側的新增體量

週邊擴建的常規結構處理方式是新增外部框架。新結構將原結構包圍其中,並對原有結構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這種方案簡單有效,但放在本專案的具體環境中卻發現一系列問題。其一,根據取得的相關資料,煤倉位於高樁碼頭平臺上,平臺下即江邊岸灘。需要重新打樁設置承台來承托新增的外部框架。基礎施工期間將大面積拆除碼頭平臺影響場地通行,

同時岸灘資料不全、不確定因素多、存在工期無法控制的風險。其二,新增的建築空間錯動排列,使得立柱影響到部分樓層的內部空間。其三,原基礎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來承擔新增體量的荷載,具有加以利用的潛力。

方案一 新增基礎承托立柱及樓面

新增結構在原混凝土構件上直接懸挑可以解決前述的問題,但是最大出挑近7米的距離需要可觀的懸挑梁高,

必然會影響設備安裝及建築淨高。更為重要的是,在混凝土結構上通過後錨固措施實現大承載能力的懸挑構造實為下策。

方案二 新增樓面直接懸挑

如避免出現後錨固方式的懸挑構造,可通過斜向支撐將外部新增立柱的荷載直接轉移至原周邊基礎上,但是對底層的建築空間影響顯著。

方案三 底層斜柱承托新增樓面

綜上,基礎方案、工期、新老結構連接構造、建築空間需求匯總為結構設計的困境。此時在常規的結構類型中已很難尋獲有效的出路。

這時一個靈感產生了,如果新結構像斗笠一樣“戴”在原結構上則數個問題便同時得到解決。

斗笠與面紗正如新增的結構 網路圖片

結合“斗笠”的思路,結構系統設計如下:擴建全部採用鋼結構;屋面鋼桁架四邊外挑;樓下各層依次通過垂直鋼拉杆吊掛於懸挑桁架下。

這一體系回避了新增基礎;同時各樓層外擴部分可與原結構鉸接連接,免於剛接構造;而鋼拉杆的截面尺寸小於50mm,且僅位於外立面,可與幕牆立柱結合設計。

新結構“戴”在老結構上,更有效的利用了老結構,同時也具有新老分離的姿態。

方案四 新增屋面桁架懸吊下部樓面

改造後原結構的待處理問題為:部分原有構件承載力輕微不足;角柱承載力較大欠缺;原本存在的底部薄弱層變的更加顯著;原有筒倉偏置,擴建後產生了更加明顯的偏心扭轉效應。對於前三個問題,通過在底層新增鋼支撐,以及對原構件進行必要的加固均可圓滿解決,但是最後一個相對棘手。

同時,反倒是建築師對於吊杆方案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如果意外造成吊杆斷裂會不會引發整體垮塌”?雖然吊杆在受力層面已經留有必要的安全餘量,但考慮到公眾心理因素,這一問題仍需謹慎對待。

就心理感受而言,直接提高安全感的做法是設置可見的“冗餘備份”。即同一位置由一根吊杆調整為並置的兩根甚至多根。結合前文提到的偏心扭轉問題,結構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如果將拆分後的拉杆設計為網狀“罩”在建築外部,則扭轉便有效解決,同時單拉杆破斷後形成的受力分散模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建築師欣然接受了這一新的結構形式。該處理方式也為吊杆的後期維修更換提供了便利,最重要的,建築師認為這個斜拉交叉的網狀拉杆系統既滿足了結構扭轉問題,又提供了垂直方向上的結構餘量,而且這是能夠被感知的,並且這個拉杆系統也和北側直上頂層的大樓梯的鋼桁架有著類似的形式語言。多重理由指向一個結果通常是難以拒絕的。

吊杆設計演進 © AND

煤倉結構構成 © AND

混凝土樓板已隱去 紅色為加固用鋼支撐

廊道改造

煤倉北側的高架運煤廊道原為混凝土排架,僅遺留下柱梁。改造後將作為老白渡景觀綠地的一部分,提供藝術與服務空間。針對新的使用功能,需要增設樓板並局部加建至兩層。

改造前“廢墟”狀態的廊道

原有混凝土排架採用樑柱鉸接的構造方式,年久失修已經損毀嚴重。確保安全的同時在設計中呈現出新老結構間的對話關係同樣重要。為了清晰呈現原結構的歷史遺跡,決定改造後維持排架為主的結構體系。

排架加固前的節點

對於僅附加樓板的單層區域,通過在原有混凝土柱兩側增大截面來提高單榀排架的面外抗側能力,同時樑柱節點加固後轉換為剛接,增大排架面內的抗側能力。

廊道原有柱距6m,結合3m的經濟板跨,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張弦系統,整片鋼樑替代了常規張弦梁中的撐杆,此片鋼樑同時減小了新增樓板跨度。

單層區域加固示意圖 © AND

張弦板“擔”在原結構上

對於加建為兩層的區域,二層擴建部分採用鋼結構,並將分立的雙鋼柱通過綴板連接外包於加固後的一層混凝土柱。因此原有混凝土結構觀感上得以保留,新增結構“夾”住原結構也進一步強化了加固作用。

廊道下的新增商業空間,從立面通透性出發,採用了懸吊結構。與例園茶室類似的鋼板屋面懸掛于張弦梁下方。門窗洞口附近的鋼板柱僅作為屋面的抗側體系。

二層區域及商業空間結構示意 © AND

建築師認為,相比美術館的主體部分,廊道改造的結構動作在建築的表面更為清晰可讀。本來如廢墟般的結構,失去了功能,也失去了作為建築的意義,仿佛已經“死”去,而新的結構作為一個清晰的系統,夾住舊的混凝土柱子,支撐了上部結構,鋼的張弦梁搭在舊的混凝土框架梁上,向下又吊掛出新的結構,舊的結構不能支撐新的所有結構,卻因為還是承載了大部分的重量,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生命力重新出現,舊有的廢墟又“活”了過來。結構原來也是一個可以帶來生命與情感的東西。

建造記錄

頂層桁架安裝

樓層依次下掛安裝

立面交叉吊杆網

底層新增鋼支撐

廊道柱加固

廊道張弦梁

廊道下部空間施工

建成效果

項目名稱: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設計單位: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團隊:柳亦春、陳屹峰、王偉實、沈雯、陳昊、王龍海、陳曉藝、丁潔如

結構顧問:和作結構建築研究所/張准

建設單位:上海浦東濱江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設計階段:2016.2-2016.10

建成時間:2016.12

圖片版權:除特別注明外,照片均由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並保留版權

此時在常規的結構類型中已很難尋獲有效的出路。

這時一個靈感產生了,如果新結構像斗笠一樣“戴”在原結構上則數個問題便同時得到解決。

斗笠與面紗正如新增的結構 網路圖片

結合“斗笠”的思路,結構系統設計如下:擴建全部採用鋼結構;屋面鋼桁架四邊外挑;樓下各層依次通過垂直鋼拉杆吊掛於懸挑桁架下。

這一體系回避了新增基礎;同時各樓層外擴部分可與原結構鉸接連接,免於剛接構造;而鋼拉杆的截面尺寸小於50mm,且僅位於外立面,可與幕牆立柱結合設計。

新結構“戴”在老結構上,更有效的利用了老結構,同時也具有新老分離的姿態。

方案四 新增屋面桁架懸吊下部樓面

改造後原結構的待處理問題為:部分原有構件承載力輕微不足;角柱承載力較大欠缺;原本存在的底部薄弱層變的更加顯著;原有筒倉偏置,擴建後產生了更加明顯的偏心扭轉效應。對於前三個問題,通過在底層新增鋼支撐,以及對原構件進行必要的加固均可圓滿解決,但是最後一個相對棘手。

同時,反倒是建築師對於吊杆方案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如果意外造成吊杆斷裂會不會引發整體垮塌”?雖然吊杆在受力層面已經留有必要的安全餘量,但考慮到公眾心理因素,這一問題仍需謹慎對待。

就心理感受而言,直接提高安全感的做法是設置可見的“冗餘備份”。即同一位置由一根吊杆調整為並置的兩根甚至多根。結合前文提到的偏心扭轉問題,結構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如果將拆分後的拉杆設計為網狀“罩”在建築外部,則扭轉便有效解決,同時單拉杆破斷後形成的受力分散模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建築師欣然接受了這一新的結構形式。該處理方式也為吊杆的後期維修更換提供了便利,最重要的,建築師認為這個斜拉交叉的網狀拉杆系統既滿足了結構扭轉問題,又提供了垂直方向上的結構餘量,而且這是能夠被感知的,並且這個拉杆系統也和北側直上頂層的大樓梯的鋼桁架有著類似的形式語言。多重理由指向一個結果通常是難以拒絕的。

吊杆設計演進 © AND

煤倉結構構成 © AND

混凝土樓板已隱去 紅色為加固用鋼支撐

廊道改造

煤倉北側的高架運煤廊道原為混凝土排架,僅遺留下柱梁。改造後將作為老白渡景觀綠地的一部分,提供藝術與服務空間。針對新的使用功能,需要增設樓板並局部加建至兩層。

改造前“廢墟”狀態的廊道

原有混凝土排架採用樑柱鉸接的構造方式,年久失修已經損毀嚴重。確保安全的同時在設計中呈現出新老結構間的對話關係同樣重要。為了清晰呈現原結構的歷史遺跡,決定改造後維持排架為主的結構體系。

排架加固前的節點

對於僅附加樓板的單層區域,通過在原有混凝土柱兩側增大截面來提高單榀排架的面外抗側能力,同時樑柱節點加固後轉換為剛接,增大排架面內的抗側能力。

廊道原有柱距6m,結合3m的經濟板跨,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張弦系統,整片鋼樑替代了常規張弦梁中的撐杆,此片鋼樑同時減小了新增樓板跨度。

單層區域加固示意圖 © AND

張弦板“擔”在原結構上

對於加建為兩層的區域,二層擴建部分採用鋼結構,並將分立的雙鋼柱通過綴板連接外包於加固後的一層混凝土柱。因此原有混凝土結構觀感上得以保留,新增結構“夾”住原結構也進一步強化了加固作用。

廊道下的新增商業空間,從立面通透性出發,採用了懸吊結構。與例園茶室類似的鋼板屋面懸掛于張弦梁下方。門窗洞口附近的鋼板柱僅作為屋面的抗側體系。

二層區域及商業空間結構示意 © AND

建築師認為,相比美術館的主體部分,廊道改造的結構動作在建築的表面更為清晰可讀。本來如廢墟般的結構,失去了功能,也失去了作為建築的意義,仿佛已經“死”去,而新的結構作為一個清晰的系統,夾住舊的混凝土柱子,支撐了上部結構,鋼的張弦梁搭在舊的混凝土框架梁上,向下又吊掛出新的結構,舊的結構不能支撐新的所有結構,卻因為還是承載了大部分的重量,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生命力重新出現,舊有的廢墟又“活”了過來。結構原來也是一個可以帶來生命與情感的東西。

建造記錄

頂層桁架安裝

樓層依次下掛安裝

立面交叉吊杆網

底層新增鋼支撐

廊道柱加固

廊道張弦梁

廊道下部空間施工

建成效果

項目名稱:藝倉美術館(原老白渡煤倉改造)

項目地點:上海浦東老白渡濱江,濰坊路和浦電路之間

設計單位: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團隊:柳亦春、陳屹峰、王偉實、沈雯、陳昊、王龍海、陳曉藝、丁潔如

結構顧問:和作結構建築研究所/張准

建設單位:上海浦東濱江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設計階段:2016.2-2016.10

建成時間:2016.12

圖片版權:除特別注明外,照片均由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並保留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