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聊城七縣,有四縣曾為州,你知道是哪四縣,是否有你家鄉呢?

聊城市,位於山東省西部,地處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明清時期有“江北一都會”之譽。聊城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總人口604萬人,轄東昌府區及臨清市、莘縣、冠縣、高唐縣、荏平縣、東阿縣、陽穀縣等1區7縣(縣級市)。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清時期為東昌府,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腑”,所轄七縣(縣級市)也均歷史悠久,都為千年古縣,臨清、高唐、陽穀等縣全國聞名,七縣中有四縣曾為州,分別是臨清、莘縣、冠縣及高唐。

莘縣,位於聊城市西南部,地處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是聊城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莘縣歷史悠久,設縣于西漢初,始稱陽平縣,隋開皇八年改稱清邑縣,十六年設莘州,治清邑縣,大業二年,莘州廢,改清邑縣為莘縣。唐武德四年(621年),

莘州複置,治莘縣,轄莘、臨黃、武水、武陽等4縣,貞觀四年(630年)莘州廢,自此不復置。

冠縣,位於聊城西部,與河北相接,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冠縣始置於隋開皇六年(586年),稱冠氏縣,因古冠氏邑而得名,五代及宋金時屬大名府,元初改屬東平路,至元年間升為冠州,

直隸於中書省。明洪武三年(1370年),冠州降為冠縣,屬東昌府。

臨清,位於山東西北部、聊城北部,瀕臨河北,現為縣級市,由聊城代管。臨清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後趙時始置臨清縣,取臨近清河之意。臨清縣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州,領館陶、丘縣2縣,隸屬于山東東昌府,

清初承襲明制,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直隸州,稱臨清直隸州,領邱、夏津、武城3縣。1913年,臨清直隸州廢州為縣。

高唐縣,位於聊城市東北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金高唐”之稱。高唐縣設于西漢初年,宋金時屬博州(後改為東昌),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1270年)升為高唐州,

屬中書省,轄高唐、夏津、武城等3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高唐縣入高唐州,屬東昌府,高唐州轄夏津、武城2縣,1369年恩縣來屬。清初,高唐州仍為散州,不領縣,雍正八年,高唐州升為直隸州,十二年複降為散州,1913年高唐州廢為高唐縣。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欣賞更多原創文章。

欣賞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