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隆美爾真的參與暗殺希特勒了嗎?

文|逆北

英雄末路

埃爾溫·隆美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陸軍元帥,在北非戰場上,他因擅於使用裝甲部隊進行機動作戰,而被盟軍稱作“沙漠之狐”。

但是,由於東線戰場的潰敗,

納粹德國江河日下,柏林給隆美爾提供的支援已是杯水車薪,就在這個時候,美英盟軍又發動了“火炬行動”,數萬美英大兵出現在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這更讓隆美爾的處境雪上加霜。最終,他不得不狼狽地隻身逃回歐陸。

(“火炬行動”中的美英軍團)

在回到歐陸的日子裡,隆美爾又參與了義大利的戰爭與西線的防禦,可是,就在隆美爾為防禦殫精竭慮時,希特勒竟命人秘密將其逮捕並毒殺。這不由得讓人產生了一個疑惑,希特勒為什麼要殺隆美爾呢?

與針對希特勒的暗殺有牽連

不少人認為,希特勒之所以處死隆美爾,是因為當時隆美爾與一場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有牽涉。

德國軍官斯陶芬貝格對希特勒對軍事的干預不懷有不滿,

當戰場局勢日益惡化時,他便認為這一切都是希特勒造成的,所以只有殺死他才可以改變局勢。於是,在1944年7月20日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斯陶芬貝格製造炸彈襲擊了這個獨裁者。

(影視劇中中的斯陶芬貝格,圖中左四)

但是意外的是,

由於一個副手將他裝炸彈的箱子變更了位置,希特勒得以躲過炸彈爆炸的波及,撿回了一條性命。希特勒又驚又怕,立即命人在逮捕斯陶芬貝格等人同時,展開對內部的清查。

在清查中,蓋世太保(納粹德國的特務組織)發現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是為希特勒死後所準備的,上面開列了一些政府新成員的名單,而隆美爾的名字,竟赫然陳列於名單之上,且還是總統!

希特勒有些害怕了,

他知道,雖然在軍事會議上,他時常與隆美爾發生爭吵,但隆美爾仍是忠於他的。

(希特勒與隆美爾在一起)

可希特勒又趕緊中止了這一想法。

“是啊,可是現在是非常時期,人心難測啊…”

希特勒命令手下繼續調查此事,而收集到的證據都是不利於隆美爾的,

許多涉事者都一口咬定他們的指使者是隆美爾。這不由得希特勒不信了,可他又不願意將此事公之於眾。

於是,在他的暗使下,幾名特務與軍官駕駛汽車包圍了隆美爾的住所。望著窗外的蓋世太保,隆美爾有些發怵,幾天前他就已經對外界的風吹草動略有所知,當他與來人的頭目對話後,他的臉色變得慘白。

(隆美爾與妻子)

他要跟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告別,他的妻子有些不甘心的問道——“不可以從後門逃走嗎…”

“沒用的,他們已經把後門堵住了,何況,還有你們…”

隆美爾終究是跟著蓋世太保們離開了,幾天後,“沙漠之狐”的死訊傳來,而與之同時傳來的,是希特勒和戈培爾等人的弔唁電文。

隆美爾死的時候是1944年10月末,半年以後,蘇聯紅軍的軍旗便插到了帝國大廈的樓頂。

(攻克柏林)

隆美爾是被陷害的

那麼,隆美爾真的參與了刺殺行動嗎?筆者認為,此事是不存在的。原因有三——

一,如果隆美爾參與了刺殺行動的話,在得知行動失敗後,為什麼還要繼續在公眾場合露面?比如視察前線?另外,他又為何不轉移住所?反而坐在家裡等著納粹“甕中捉鼈。這樣來看,似乎於理不通。

二,隆美爾出身于普魯士貴族家庭,他所受的教養薰陶,使他從心底裡反感刺殺一類“不光彩的行動”。而且隆美爾並不是一個擅於隱藏自己真實情感的人,他喜怒外形於色,敢於頂撞希特勒,也敢於去深情的讚美這位大獨裁者(這也使他在軍中樹敵頗多)。他對希特勒的感情是極為複雜的,這便束縛住了他去做出極端的舉措。

(隆美爾在前線視察)

三,隆美爾是一名軍事將領,對政治,他素來是敬而遠之的。例如,在北非戰場上,他俘獲了不少猶太人,納粹偵知後,立即要求其交出這些人。可是隆美爾拒絕了,他堅持將其作為俘虜對待,而不是送入集中營,這也為他在盟軍當中贏得了好的口碑。

曾有人問及他對時事的看法,可他多含糊其辭的搪塞而過,這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他的心中始終恪守著那條政治的界限。一個跟政治保持距離的人,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去做出政變一類“下克上”的舉動呢?

因此,隆美爾之死,很大的可能是被人陷害的。他曾是軍事革命大時代中的弄潮兒,也終將是獨裁政治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程廣中著《沙場鬥獸:隆美爾》 世界知識出版社

(英)大衛·歐文《隆美爾傳》 解放軍出版社

約翰·平洛特編著《隆美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自述》 中國市場出版社

(隆美爾與妻子)

他要跟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告別,他的妻子有些不甘心的問道——“不可以從後門逃走嗎…”

“沒用的,他們已經把後門堵住了,何況,還有你們…”

隆美爾終究是跟著蓋世太保們離開了,幾天後,“沙漠之狐”的死訊傳來,而與之同時傳來的,是希特勒和戈培爾等人的弔唁電文。

隆美爾死的時候是1944年10月末,半年以後,蘇聯紅軍的軍旗便插到了帝國大廈的樓頂。

(攻克柏林)

隆美爾是被陷害的

那麼,隆美爾真的參與了刺殺行動嗎?筆者認為,此事是不存在的。原因有三——

一,如果隆美爾參與了刺殺行動的話,在得知行動失敗後,為什麼還要繼續在公眾場合露面?比如視察前線?另外,他又為何不轉移住所?反而坐在家裡等著納粹“甕中捉鼈。這樣來看,似乎於理不通。

二,隆美爾出身于普魯士貴族家庭,他所受的教養薰陶,使他從心底裡反感刺殺一類“不光彩的行動”。而且隆美爾並不是一個擅於隱藏自己真實情感的人,他喜怒外形於色,敢於頂撞希特勒,也敢於去深情的讚美這位大獨裁者(這也使他在軍中樹敵頗多)。他對希特勒的感情是極為複雜的,這便束縛住了他去做出極端的舉措。

(隆美爾在前線視察)

三,隆美爾是一名軍事將領,對政治,他素來是敬而遠之的。例如,在北非戰場上,他俘獲了不少猶太人,納粹偵知後,立即要求其交出這些人。可是隆美爾拒絕了,他堅持將其作為俘虜對待,而不是送入集中營,這也為他在盟軍當中贏得了好的口碑。

曾有人問及他對時事的看法,可他多含糊其辭的搪塞而過,這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他的心中始終恪守著那條政治的界限。一個跟政治保持距離的人,你又怎麼能指望他去做出政變一類“下克上”的舉動呢?

因此,隆美爾之死,很大的可能是被人陷害的。他曾是軍事革命大時代中的弄潮兒,也終將是獨裁政治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程廣中著《沙場鬥獸:隆美爾》 世界知識出版社

(英)大衛·歐文《隆美爾傳》 解放軍出版社

約翰·平洛特編著《隆美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自述》 中國市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