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融科技:或將為綠色金融“賦能”

綠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其核心是解決綠色產業的資金可獲得性問題。同樣新興的金融科技,在降低獲客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發揮的作用已經不容小覷。那麼,金融科技是否有可能成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一股力量?二者結合前景如何?著力點何在?又存在哪些痛點?

就此,在4月21日舉辦的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上,業內人士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

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認為,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主旋律應該是合作,二者應該發揮各自的優勢。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觸達到二三線、三四線的用戶,而互聯網企業借助創新能觸達六七線城市,

比金融機構接觸的層面更深。金融機構具有資金、信用品牌等優勢,信用成本低,而互聯網企業的管道和獲客成本低,二者的優勢應該結合起來。

其實,技術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方面已經有很多應用。例如,興業銀行金融事業部處長陳亞芹表示,興業銀行將企業負面資訊、正面資訊、公開管道、非公開管道的資訊都集中在大資料平臺上,

每週對這些信貸、非信貸客戶進行全面掃描,可以對客戶的一些存量業務實現預警。根據目前的統計,預警的準確率達55%,從去年年底上線以來,大資料平臺排查的風險已經達到77億元,大大提升了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具體到綠色金融領域,陳亞芹表示,已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綠色金融方面的運營管理,例如綠色專案的識別篩選、風險管理以及環境違法資訊的整合等。

另外,興業銀行也計畫進一步升級系統,將多年積累的綠色產業和綠色專案的經營資料和財務資料,對行業未來發展進行預判,對行業的景氣程度、綠色產業發展的趨勢等做一些需求和供給上的匹配。

不過,上述更多是統計學意義上的技術應用。目前,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已經有非常好的應用,同時,綠色金融在大中型融資服務領域也有非常好的應用。但是與會人士認為,

如果想要在普惠金融領域應用好,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的結合還存在比較大的挑戰。例如,在客戶的識別方面還缺乏標準,包括綠色農業、食品安全領域的標準都不是很清晰,因而在融資服務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這其實也是一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也是世界性難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核心問題是資訊不對稱,中小企業的綠色融資更是如此。”深圳市金融辦主任何曉軍介紹,深圳市創新創業金融服務平臺整合了多個部門資訊,可以清晰地顯示出中小企業得到政府補貼、科技創新獲獎、繳納稅收、司法訴訟等資訊。目前,該平臺已經註冊了1.8萬家中小企業。

何曉軍表示,未來計畫把中小企業的綠色金融也放到該平臺。“凡是基於該平臺的綠色金融,風險補償可以提高到50%。”另外,還可以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將小型綠色金融產品組合成一個大型金融資產。“區塊鏈的出現保證了真偽、溯源以及產品創新的度。基於此,我們可以把小額產品匯成金融機構可以買賣的大型金融產品,這樣也可以把中小企業的融資做得更好一些。”何曉軍表示。

曾光舉例說,某央企旗下的新能源集團運營著一些分散式的光伏電站,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數位發電資產可信數位化問題,這代表著金融科技與綠色發展之間的結合。在土地管理、供應鏈等領域,區塊鏈技術在追溯問題和溯源問題兩個方面都有非常長足和深遠的應用。但目前還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在上鏈之前,在資產數位化之前,如何保證資產是真實有效的,是沒有被欺騙的。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表示,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狀態其實是最容易的,但一旦落到實踐中,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都是非常大的挑戰。真正能夠落實的很多區塊鏈應用,實際上是一個可追溯性傳統的複製,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確保原始資料的真實性,然後再用區塊鏈的技術,保證在一層一層的層級之間不會出現問題。

“這個問題目前行業內有一些其他的解決辦法,包括互相驗證,把帳本的容量擴充一些,把結點相關的資訊放到結點上等等。但問題是,如果結點的容量太高,可能交易併發量、輸送量會下降。”曾光表示,金融科技的重點是要在信息量大、併發量高、交易快、真實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轉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凡是基於該平臺的綠色金融,風險補償可以提高到50%。”另外,還可以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將小型綠色金融產品組合成一個大型金融資產。“區塊鏈的出現保證了真偽、溯源以及產品創新的度。基於此,我們可以把小額產品匯成金融機構可以買賣的大型金融產品,這樣也可以把中小企業的融資做得更好一些。”何曉軍表示。

曾光舉例說,某央企旗下的新能源集團運營著一些分散式的光伏電站,金融科技公司正在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數位發電資產可信數位化問題,這代表著金融科技與綠色發展之間的結合。在土地管理、供應鏈等領域,區塊鏈技術在追溯問題和溯源問題兩個方面都有非常長足和深遠的應用。但目前還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在上鏈之前,在資產數位化之前,如何保證資產是真實有效的,是沒有被欺騙的。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表示,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狀態其實是最容易的,但一旦落到實踐中,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都是非常大的挑戰。真正能夠落實的很多區塊鏈應用,實際上是一個可追溯性傳統的複製,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確保原始資料的真實性,然後再用區塊鏈的技術,保證在一層一層的層級之間不會出現問題。

“這個問題目前行業內有一些其他的解決辦法,包括互相驗證,把帳本的容量擴充一些,把結點相關的資訊放到結點上等等。但問題是,如果結點的容量太高,可能交易併發量、輸送量會下降。”曾光表示,金融科技的重點是要在信息量大、併發量高、交易快、真實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轉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