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記文學:洪建《石雕工程師“姜羅漢”》

華龍網4月26日16時12分訊 近日,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洪建,走進大足區,採訪民間石雕藝術大師姜曉進,創作一篇傳記文學《石雕工程師“姜羅漢”》,華龍網予以發佈,

以饗網友。

《石雕工程師“姜羅漢”》

文/洪建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75處石窟,5萬餘尊雕像,代表了西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古老的大足石刻藝術孕育了大批傑出的民間石雕藝術大師,他們競相獻藝,創作出了大量的石雕藝術品,人稱“姜羅漢”的姜曉進,便是其中之一。

薑曉進,39歲,民建會員,大足區金福石刻藝術館董事長,

重慶市民間工藝大師,石雕工程師,專注石雕行業23年,致力於挖掘大足石刻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創立的“鵬福牌”石雕獲13項專利和重慶市著名商標稱號。他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

暮春四月,我來到大足區拜訪薑曉進,聽他細訴自己與石雕藝術的不解情緣。

圖:唐敏 攝

“大足石刻天下聞名,我出生在這裡,從小就對石刻特別有興趣。”薑曉進說。興趣,是個奇妙的東西,它的魔力足以讓你一輩子都放不下。薑曉進走進石雕世界純屬興趣使然。姜曉進出生於大足區棠香街道惜字閣村2組,距離北山石刻2公里。他每天放學,都要繞路從北山回家,遠遠地看看山上的佛像,山上的石刻讓他著迷。那時,他小小的心裡有了一個願望——“我什麼時候能雕刻得這樣好?”

大足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雕刻細膩,藝精技絕,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又集晚唐、五代、兩宋作品於一體,展示了晚唐以後各個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貌和發展演變,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

16歲,是姜曉進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在放學路上看到一位石刻師傅正在雕刻一座石牛,他蹲在地上足足看了一個小時,

像著了迷,讓徜徉其間的薑曉進對石雕藝術心生嚮往。初中畢業後,年少的薑曉進沒再念書,在當地拜了師,開始學石刻。他勤奮好學,三年學成。

走四方,一路不變的執著。18歲的薑曉進背上行囊,南下福建。薑曉進說,“在大足,我學習的是傳統的佛像石刻技藝,工具只有鑿子和錘子。在外面,我學到了現代石刻的技藝,學會了使用現代雕刻工具,學到了現代石刻技藝。”這十一年的藝術薰陶和技術打磨,

他的石雕技藝日臻成熟,薑曉進開始覺得不滿足。2011年4月,薑曉進回鄉參加大足石刻比賽,他結合“福祿壽”三元素創作的“布袋羅漢”一舉獲得了特等獎。當年6月,姜曉進成立了金福石刻藝術館。註冊了“鵬福”牌商標,開始了真正的石雕藝術之路。

圖:唐敏 攝

他的“手藝”登上了大雅之堂。薑曉進說:“2012年到2015年,我應邀任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每年用一個月的時間,為數十名公共藝術系的大學生講授石刻雕塑技藝。同學們說,“他們最期待的就是與老師姜曉進一起,進行雕刻專業課程的動手作業。”

復旦大學以期待和渴望之意,熱烈地擁抱了薑曉進的藝術之美。薑曉進則又以其專注、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回報了復旦大學的盛邀之情。復旦大學石雕專業的學生們在姜曉進手把手的指導下,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用到實際雕刻中,逐步提升了的石雕技能。薑曉進說,“幾年來,我教了300多名學生,現在有些學生出來開藝術設計公司,我和學生們至今還有合作專案。”他的學生如一只只美麗的蝴蝶,飛向了人生的廣闊天地,開始了各自的“大師征程”……

他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毫不猶豫鑽進知識的海洋,迫不及待提升自己的能力水準。2016年,薑曉進參加了“文化部、教育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畫”和“北京大學微企管理者戰略發展專題研修班”。“以前讀書的年齡被錯過了,現在我要補回來,但凡有機會,我就要去學習進修。”拿著北大的結業證,他擲地有聲地表示。

創新也已結出了碩果。在蘇州雕刻廠和舟山村參觀時,看著那一尊尊精美的玉雕、小巧玲瓏的核雕,薑曉進的內心異常澎湃:為什麼我們就不能雕出這樣的作品呢?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發展玉雕。“就是用大足石雕和玉石相結合,進行創新,利用玉石的不同色彩刻出不同的精美作品。”

圖:唐敏 攝

在不斷的摸索研究中,薑曉進對傳統優秀石雕認真研究、消化,並將現代審美融入創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為現代石雕賦予了新的生命。

姜曉進突破傳統石雕界對於羅漢的理解,大膽研發“羅漢”,大膽選用名石珍玉,雕刻出有寓意吉祥,形神兼備的羅漢。他的羅漢栩栩如生,微笑、包容、智慧的眼睛盯著世人,超然於世,他們有的手捧元寶,有的拈花而笑,甚至還有轉頭45度,看布袋羅漢、敲鑼羅漢、四面羅漢,瀟灑羅漢、豐收羅漢,還有根據太極拳形態變化打造出的“太極五福”。“搞石刻的人,一看就看得出哪尊羅漢是出自我的手”,薑曉進笑道。這是薑曉進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中為石刻雕塑找到的準確定位。

圖:唐敏 攝

“羅漢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人要活得豁達歡喜。”薑曉進解釋了自己癡迷雕刻羅漢的緣由,因此,也得到了“姜羅漢”的別稱。

再後來,他追求藝術創新與主題獨立的時代風格和入情入神、有語言有溫度有思想的人文藝術。於是有了“領帶羅漢”這樣糅合現代元素的作品,“領帶羅漢”甚至獲得外形國家專利。“我不想把石刻做成生產線上的產品,我希望從我這裡出去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與眾不同的,是有靈魂的。”薑曉進說。

他對“美”有自己的見解,明白人民喜歡什麼,藝術家應該表現什麼,怎麼表現。他的石雕技藝日益嫺熟,人物佛像、羅漢、企業標誌性雕塑等皆得到客戶認同。他雕刻的石雕大可作標誌性建築、場館、會所雕塑,展現地方風采,小可點綴室內陳設之美,增添東方石雕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所以他的石雕總能做到雅俗共賞、人見人愛。

圖:唐敏 攝

2016年,薑曉進憑藉精湛的石雕手藝獲評第二屆“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中獲得重慶總決賽第一名,農民工專項賽全國總決賽團隊組二等獎,被評為重慶市返鄉創業明星。同時,他還獲得全國首批石雕工程師職稱證書。

石雕工程正式納入國家工程師職稱序列,這標誌著石雕行業的技術人員首次得到了技術工程認證,擁有了世界公認的從業資格身份和相應的技術職稱待遇。這無疑將為石雕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為石刻技術這種歷史技藝的傳承提供保障。

如今,姜曉進作為民間工藝大師和石雕工程師,不僅傳承了古老藝術,並將其與現代美學相結合,將大足石刻的魅力發揚至海內外,古老的東方文化與中華藝術瑰寶得以延續其技藝的傳承。

“我希望能多帶幾個徒弟,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薑曉進坦言,閒暇時,他還喜歡到到社區把石雕藝術介紹給孩子,從理論基礎入手、現場輔導到手把手教學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來瞭解石雕藝術,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那些有藝術情懷和使命感的年輕人進入“石刻雕塑”藝術隊伍,從而形成社會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弘揚,為民間工藝更好的傳承、發揚光大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圖:唐敏 攝

他的“手藝”登上了大雅之堂。薑曉進說:“2012年到2015年,我應邀任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每年用一個月的時間,為數十名公共藝術系的大學生講授石刻雕塑技藝。同學們說,“他們最期待的就是與老師姜曉進一起,進行雕刻專業課程的動手作業。”

復旦大學以期待和渴望之意,熱烈地擁抱了薑曉進的藝術之美。薑曉進則又以其專注、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回報了復旦大學的盛邀之情。復旦大學石雕專業的學生們在姜曉進手把手的指導下,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用到實際雕刻中,逐步提升了的石雕技能。薑曉進說,“幾年來,我教了300多名學生,現在有些學生出來開藝術設計公司,我和學生們至今還有合作專案。”他的學生如一只只美麗的蝴蝶,飛向了人生的廣闊天地,開始了各自的“大師征程”……

他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毫不猶豫鑽進知識的海洋,迫不及待提升自己的能力水準。2016年,薑曉進參加了“文化部、教育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畫”和“北京大學微企管理者戰略發展專題研修班”。“以前讀書的年齡被錯過了,現在我要補回來,但凡有機會,我就要去學習進修。”拿著北大的結業證,他擲地有聲地表示。

創新也已結出了碩果。在蘇州雕刻廠和舟山村參觀時,看著那一尊尊精美的玉雕、小巧玲瓏的核雕,薑曉進的內心異常澎湃:為什麼我們就不能雕出這樣的作品呢?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發展玉雕。“就是用大足石雕和玉石相結合,進行創新,利用玉石的不同色彩刻出不同的精美作品。”

圖:唐敏 攝

在不斷的摸索研究中,薑曉進對傳統優秀石雕認真研究、消化,並將現代審美融入創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為現代石雕賦予了新的生命。

姜曉進突破傳統石雕界對於羅漢的理解,大膽研發“羅漢”,大膽選用名石珍玉,雕刻出有寓意吉祥,形神兼備的羅漢。他的羅漢栩栩如生,微笑、包容、智慧的眼睛盯著世人,超然於世,他們有的手捧元寶,有的拈花而笑,甚至還有轉頭45度,看布袋羅漢、敲鑼羅漢、四面羅漢,瀟灑羅漢、豐收羅漢,還有根據太極拳形態變化打造出的“太極五福”。“搞石刻的人,一看就看得出哪尊羅漢是出自我的手”,薑曉進笑道。這是薑曉進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中為石刻雕塑找到的準確定位。

圖:唐敏 攝

“羅漢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人要活得豁達歡喜。”薑曉進解釋了自己癡迷雕刻羅漢的緣由,因此,也得到了“姜羅漢”的別稱。

再後來,他追求藝術創新與主題獨立的時代風格和入情入神、有語言有溫度有思想的人文藝術。於是有了“領帶羅漢”這樣糅合現代元素的作品,“領帶羅漢”甚至獲得外形國家專利。“我不想把石刻做成生產線上的產品,我希望從我這裡出去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與眾不同的,是有靈魂的。”薑曉進說。

他對“美”有自己的見解,明白人民喜歡什麼,藝術家應該表現什麼,怎麼表現。他的石雕技藝日益嫺熟,人物佛像、羅漢、企業標誌性雕塑等皆得到客戶認同。他雕刻的石雕大可作標誌性建築、場館、會所雕塑,展現地方風采,小可點綴室內陳設之美,增添東方石雕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極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所以他的石雕總能做到雅俗共賞、人見人愛。

圖:唐敏 攝

2016年,薑曉進憑藉精湛的石雕手藝獲評第二屆“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中獲得重慶總決賽第一名,農民工專項賽全國總決賽團隊組二等獎,被評為重慶市返鄉創業明星。同時,他還獲得全國首批石雕工程師職稱證書。

石雕工程正式納入國家工程師職稱序列,這標誌著石雕行業的技術人員首次得到了技術工程認證,擁有了世界公認的從業資格身份和相應的技術職稱待遇。這無疑將為石雕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為石刻技術這種歷史技藝的傳承提供保障。

如今,姜曉進作為民間工藝大師和石雕工程師,不僅傳承了古老藝術,並將其與現代美學相結合,將大足石刻的魅力發揚至海內外,古老的東方文化與中華藝術瑰寶得以延續其技藝的傳承。

“我希望能多帶幾個徒弟,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薑曉進坦言,閒暇時,他還喜歡到到社區把石雕藝術介紹給孩子,從理論基礎入手、現場輔導到手把手教學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來瞭解石雕藝術,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那些有藝術情懷和使命感的年輕人進入“石刻雕塑”藝術隊伍,從而形成社會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弘揚,為民間工藝更好的傳承、發揚光大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