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數位貨幣如日中天,但 3 大場景卻揭示比特幣面臨空前威脅

2009 年,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將比特幣這種新型貨幣推上了世界舞臺。自誕生伊始,它就以不依賴中央銀行的分散式支持特性、能確保幾乎完美的交易保密性和接近於 0 的交易成本等特點大受追捧。

不僅如此,在這 9 年之間,2100 萬枚流通中比特幣也在大漲大落之中攀上了價格的高峰,其單價從 2011 年的 1 美元上漲到 2017 年的 19700 美元,雖然從高位以後開始遭遇暴跌景象,尤其是在今年 3 月初跌破 1 萬美元大關,直指 6000 美元的低谷。但時隔一個月之後,比特幣價值又呈回暖趨勢,已經逼近此前的 1 萬美元了。

成功必然引來競爭者,成百上千種數位貨幣也陸續誕生。不過截止 2018 年 4 月,

比特幣仍然是數位貨幣領域的王者,其市值是位居第二的乙太幣的 3 倍,幾乎等於除乙太幣之外的所有數位貨幣的市值總和。

然而,儘管比特幣打造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產生交易詐騙的支付體系,它卻不能防止其他競爭者的誕生。話句話說,沒人能偽造比特幣,

但是他們可以複製比特幣的點子取而代之,甚至以一個更大的體系“摧毀”比特幣。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近期出刊的報導中,就以“Let's destroy Bitcoin”為題,揣想了比特幣可能被取代、甚至被摧毀的不同場景,其中,來自政府、企業、甚至是比特幣自身的力量,都可能對比特幣未來的命運帶來不可測定的變數,而這或許是長期穩坐全世界加密貨幣之王寶座的比特幣,未來可能遭遇的最大危機。

· 場景 1:國家力量出手,摧毀比特幣央行發行的中心化數字貨幣

“‘只有死亡和繳稅不可避免’。政府發行了‘聯邦幣’,能自動從你的數字錢包中扣稅。對於已經消失多年的紙幣,你可能還有點模糊的印象。不過今天,你已經不再需要任何實體貨幣,紙幣早已退出流通成為紀念品。”

以上是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研究員 David Andolfatto 設想的場景,其核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中心化數位貨幣。

而耶魯大學的在校生 Sahil Gupta 也發表了一份研究,進一步闡述了聯邦幣的思想,並編寫代碼,與幾名同學一起進行了模擬實驗。

Gupta 表示,在模擬版聯邦幣中,區塊鏈記錄每筆交易——這和比特幣類似。不過,聯邦幣不像比特幣那樣靠獨立用戶來更新帳本,而是由美聯儲認證的合法節點負責更新帳本,比如美國銀行、JP 摩根銀行等可信機構。

每家銀行負責區塊鏈的一部分。當新交易發生後,銀行用一個新的區塊驗證交易,然後將該區塊發送給美聯儲。美聯儲作為最終仲裁者,檢查區塊,然後將該區塊加入到一個公開的頂層區塊鏈中。

為了使用聯邦幣,用戶必須首先驗證身份,然後在美聯儲或下屬銀行申請錢包。接下來,你就可以用美元以 1 比 1 的比例兌換聯邦幣。

Gupta 表示,消費者在用聯邦幣支付超市貨物和買電影片的時候,會意識到這比鈔票更方便;商家會發現,聯邦幣比信用卡成本更低;銀行意識到,聯邦幣的安全性更高,因此用聯邦幣取代實體美元是個多贏的選擇。

聯邦幣可不僅僅是幾個本科生的模擬遊戲。加拿大央行已經在 2016 年啟動了類似於乙太幣的區塊鏈數位貨幣模擬專案。

研究人員發現,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效率至少不低於比特幣。Gupta 也同意,有中央銀行支援的中心化數位貨幣,處理交易的速度要遠遠高於靠個人使用者支援的分散式數字貨幣。效率越高,成本越低。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也在積極研究區塊鏈技術,其在 2016 年發佈的報告稱,即使是比較初級的央行版數位貨幣,也有望通過降低交易稅費,將 GDP 提高 3 個百分點。

當然,杜克大學金融學教授 Campbell Harvey 表示,中心化數字貨幣將令中央政府收稅和執行貨幣政策更加高效。比如,政府可以直接把補貼發送到受補貼者的數位錢包中,只需要一行代碼,就可以給全國每人發 500 塊紅包——這不是通過郵件,因此不會有郵件被截獲的風險,也不可能有人詐領這筆錢。因此,世界上所有主要央行,都在推進基於區塊鏈的中心化國有貨幣項目。

· 場景 2:基於使用者規模優勢奪取比特幣控制權

即使在今天,比特幣也面臨一個現實威脅:擁有龐大使用者基數的社交網路公司從使用者手中奪取其控制權。

2018 年 1 月,加密聊天軟體 Telegram 聲稱,基於自己的 2 億用戶,它將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 Grams,使用者可以互贈該貨幣,也可用該貨幣支付公司的服務。2 月,Telegram 公司已經通過預售 Grams,從投資者手中籌集 8.5 億美元。3 月末,公司的第二輪預售,又獲得 8.5 億美元資金。照此來說,Facebook 完全可以效仿 Telegram 所做的事情。

如今,比特幣的正常交易,依賴於 3 個要素:發出交易請求的使用者;處理請求並將其寫入區塊鏈的礦工;監督區塊鏈的確認者。所有角色都使用通用軟體,基於相同的規則,來操作同一版本的區塊鏈。

不過,任何角色都可以隨時決定使用另一個版本的比特幣軟體來執行另一版本的規則,創造另外一種新版本比特幣。2018 年初,一個新版本的比特幣誕生,其稍加改動的規則提高了每個區塊處理交易的能力。

如果 Facebook 能勸說足夠的比特幣用戶和礦工使用自己推出的比特幣規則和軟體,該公司就可以把比特幣變成一種公司所有,而非用戶所有的貨幣。

當然,Facebook 還有一種更簡單的、無需直接拉攏比特幣支持者叛變的策略,能實現同一目標,大多數比特幣用戶甚至都不會察覺發生了什麼事情。其策略大致如下:

首先,開發一種用戶友好的、安全的 Facebook 版比特幣錢包。這對於 Facebook 應該沒什麼問題。

然後,某天深夜,對於 22 億 Facebook 帳戶,每個帳戶附送一個 Facebook 版錢包。第二天一早,用戶會發現自己擁有了比特幣交易的能力。Facebook 版錢包比市面上的開源錢包好用太多,而每個使用者的資訊就是身份驗證碼。

對於在這之前已經使用比特幣的用戶,他們看到這麼方便的工具,會馬上把比特幣轉到 Facebook 錢包中。對於那些還沒用過比特幣的用戶,可以通過做推廣任務的方式,獎勵他們少許比特幣。

當然,對於那些厭惡廣告的人,還有其他一種策略:用戶可以獲得無廣告體驗,只要看他們允許 Facebook 利用他們的電腦空閒算力挖礦——這已經被其他社交網路 Salon 採用。這樣,Facebook 就輕鬆建立了自己的礦機集群,有了自己的比特幣來源。

之後,用戶會發現:自己可以很方便地跟其他 Facebook 使用者用比特幣交易——這也不難,因為今天的 Facebook Messenger 就有支付功能。就這樣,Facebook 版錢包的用戶越來越多,越來越忠誠。

等到大多數比特幣用戶使用 Facebook 版的比特幣支付軟體時,Facebook 就大功告成,想怎麼制定規則就怎麼制定規則。當然,肯定有一小部分頑固使用者,會拒絕 Facebook 強權,堅持將交易發送給少數維持比特幣傳統區塊鏈的理想主義礦工。不過他們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用的比特幣版本,現在歸 Facebook 所有。

至此,Facebook 在數位貨幣方面的權力跟美聯儲一樣大,可以在比特幣上玩各種貨幣政策。

· 場景 3:千萬種商家私有幣驅動區塊鏈時代的物物交易

還有一種趨勢可能會令比特幣成為無足輕重的貨幣。在不久的未來,你不僅會使用聯邦幣和 Facebook 幣,還會使用蘋果幣、豐田幣、沃爾瑪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總之,可能有多少公司,就有多少種幣。

杜克大學 Harvey 教授表示,未來可能會出現數千種幣,如果不是上百萬種。美聯儲可以憑藉聯邦政府的債務發幣,那麼任何公司也都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

這些幣本質上跟商業界用了幾十年的積分系統和禮品卡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區塊鏈技術讓它們變得更易用、交易更安全。

Harvey 表示,商家私有幣本質上是一種區塊鏈時代的以物易物工具,不過其效率是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交易望塵莫及的。

不過,要實現各種商家私有幣的無縫通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種商家私有幣都記錄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因此區塊鏈之間的交易系統必須做到足夠好。此外,還需要協力廠商交易商來撮合買家和買家——如果你的直接交易方不接受蘋果幣,你可以付給協力廠商中間商蘋果幣,然後他幫你用交易方接受的其他貨幣實現交易。Harvey 教授表示,他認為區塊鏈時代的物物交易很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比特幣的生存之本

對於以上三種威脅,比特幣有什麼獨特價值能確保其存在?比特幣粉絲稱,比特幣的最大價值在於交易匿名性和不可審查性,而不論是央行、Facebook 還是商家控制交易,他們都做不到這一點。

然而,比特幣真的能在現實世界中保護交易的隱私和免於審查麼?

答案恐怕不容樂觀。比特幣區塊鏈不存儲任何真實姓名,但是它確實存儲了你的每筆交易的資訊,比如時間。因此,你洩露的個人資訊仍然會導致你的比特幣交易被鎖定。根據愛德華·斯諾登披露的檔,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已經通過監聽光纜收集互聯網活動資訊和引誘人們登錄具有後門的網站等方式,收集使用者的網路資訊,以期將網路活動與使用者的真實世界身份對應起來。

即使不談值得懷疑的隱私保護能力,推動比特幣發展的原動力也很成問題。比特幣的早期擁護者是夢想實現一種全球化的、私密的、對使用者免費的、由廣大使用者所有的數字貨幣。然而,全球 70 億人中,絕大多數非比特幣用戶很可能對這個夢想並不感興趣。在互聯網世界,規模優勢就是一切,Facebook 流行的原因就在於它上面的用戶多。同理,如果某種數位貨幣想被廣泛使用,大多數人必須習慣使用它,而不僅僅是少數粉絲因為堅守某種崇高理想而使用它。

接下來,你就可以用美元以 1 比 1 的比例兌換聯邦幣。

Gupta 表示,消費者在用聯邦幣支付超市貨物和買電影片的時候,會意識到這比鈔票更方便;商家會發現,聯邦幣比信用卡成本更低;銀行意識到,聯邦幣的安全性更高,因此用聯邦幣取代實體美元是個多贏的選擇。

聯邦幣可不僅僅是幾個本科生的模擬遊戲。加拿大央行已經在 2016 年啟動了類似於乙太幣的區塊鏈數位貨幣模擬專案。

研究人員發現,中心化數字貨幣的效率至少不低於比特幣。Gupta 也同意,有中央銀行支援的中心化數位貨幣,處理交易的速度要遠遠高於靠個人使用者支援的分散式數字貨幣。效率越高,成本越低。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也在積極研究區塊鏈技術,其在 2016 年發佈的報告稱,即使是比較初級的央行版數位貨幣,也有望通過降低交易稅費,將 GDP 提高 3 個百分點。

當然,杜克大學金融學教授 Campbell Harvey 表示,中心化數字貨幣將令中央政府收稅和執行貨幣政策更加高效。比如,政府可以直接把補貼發送到受補貼者的數位錢包中,只需要一行代碼,就可以給全國每人發 500 塊紅包——這不是通過郵件,因此不會有郵件被截獲的風險,也不可能有人詐領這筆錢。因此,世界上所有主要央行,都在推進基於區塊鏈的中心化國有貨幣項目。

· 場景 2:基於使用者規模優勢奪取比特幣控制權

即使在今天,比特幣也面臨一個現實威脅:擁有龐大使用者基數的社交網路公司從使用者手中奪取其控制權。

2018 年 1 月,加密聊天軟體 Telegram 聲稱,基於自己的 2 億用戶,它將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 Grams,使用者可以互贈該貨幣,也可用該貨幣支付公司的服務。2 月,Telegram 公司已經通過預售 Grams,從投資者手中籌集 8.5 億美元。3 月末,公司的第二輪預售,又獲得 8.5 億美元資金。照此來說,Facebook 完全可以效仿 Telegram 所做的事情。

如今,比特幣的正常交易,依賴於 3 個要素:發出交易請求的使用者;處理請求並將其寫入區塊鏈的礦工;監督區塊鏈的確認者。所有角色都使用通用軟體,基於相同的規則,來操作同一版本的區塊鏈。

不過,任何角色都可以隨時決定使用另一個版本的比特幣軟體來執行另一版本的規則,創造另外一種新版本比特幣。2018 年初,一個新版本的比特幣誕生,其稍加改動的規則提高了每個區塊處理交易的能力。

如果 Facebook 能勸說足夠的比特幣用戶和礦工使用自己推出的比特幣規則和軟體,該公司就可以把比特幣變成一種公司所有,而非用戶所有的貨幣。

當然,Facebook 還有一種更簡單的、無需直接拉攏比特幣支持者叛變的策略,能實現同一目標,大多數比特幣用戶甚至都不會察覺發生了什麼事情。其策略大致如下:

首先,開發一種用戶友好的、安全的 Facebook 版比特幣錢包。這對於 Facebook 應該沒什麼問題。

然後,某天深夜,對於 22 億 Facebook 帳戶,每個帳戶附送一個 Facebook 版錢包。第二天一早,用戶會發現自己擁有了比特幣交易的能力。Facebook 版錢包比市面上的開源錢包好用太多,而每個使用者的資訊就是身份驗證碼。

對於在這之前已經使用比特幣的用戶,他們看到這麼方便的工具,會馬上把比特幣轉到 Facebook 錢包中。對於那些還沒用過比特幣的用戶,可以通過做推廣任務的方式,獎勵他們少許比特幣。

當然,對於那些厭惡廣告的人,還有其他一種策略:用戶可以獲得無廣告體驗,只要看他們允許 Facebook 利用他們的電腦空閒算力挖礦——這已經被其他社交網路 Salon 採用。這樣,Facebook 就輕鬆建立了自己的礦機集群,有了自己的比特幣來源。

之後,用戶會發現:自己可以很方便地跟其他 Facebook 使用者用比特幣交易——這也不難,因為今天的 Facebook Messenger 就有支付功能。就這樣,Facebook 版錢包的用戶越來越多,越來越忠誠。

等到大多數比特幣用戶使用 Facebook 版的比特幣支付軟體時,Facebook 就大功告成,想怎麼制定規則就怎麼制定規則。當然,肯定有一小部分頑固使用者,會拒絕 Facebook 強權,堅持將交易發送給少數維持比特幣傳統區塊鏈的理想主義礦工。不過他們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用的比特幣版本,現在歸 Facebook 所有。

至此,Facebook 在數位貨幣方面的權力跟美聯儲一樣大,可以在比特幣上玩各種貨幣政策。

· 場景 3:千萬種商家私有幣驅動區塊鏈時代的物物交易

還有一種趨勢可能會令比特幣成為無足輕重的貨幣。在不久的未來,你不僅會使用聯邦幣和 Facebook 幣,還會使用蘋果幣、豐田幣、沃爾瑪幣來支付商品和服務,總之,可能有多少公司,就有多少種幣。

杜克大學 Harvey 教授表示,未來可能會出現數千種幣,如果不是上百萬種。美聯儲可以憑藉聯邦政府的債務發幣,那麼任何公司也都可以發行自己的貨幣。

這些幣本質上跟商業界用了幾十年的積分系統和禮品卡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區塊鏈技術讓它們變得更易用、交易更安全。

Harvey 表示,商家私有幣本質上是一種區塊鏈時代的以物易物工具,不過其效率是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交易望塵莫及的。

不過,要實現各種商家私有幣的無縫通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種商家私有幣都記錄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因此區塊鏈之間的交易系統必須做到足夠好。此外,還需要協力廠商交易商來撮合買家和買家——如果你的直接交易方不接受蘋果幣,你可以付給協力廠商中間商蘋果幣,然後他幫你用交易方接受的其他貨幣實現交易。Harvey 教授表示,他認為區塊鏈時代的物物交易很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比特幣的生存之本

對於以上三種威脅,比特幣有什麼獨特價值能確保其存在?比特幣粉絲稱,比特幣的最大價值在於交易匿名性和不可審查性,而不論是央行、Facebook 還是商家控制交易,他們都做不到這一點。

然而,比特幣真的能在現實世界中保護交易的隱私和免於審查麼?

答案恐怕不容樂觀。比特幣區塊鏈不存儲任何真實姓名,但是它確實存儲了你的每筆交易的資訊,比如時間。因此,你洩露的個人資訊仍然會導致你的比特幣交易被鎖定。根據愛德華·斯諾登披露的檔,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已經通過監聽光纜收集互聯網活動資訊和引誘人們登錄具有後門的網站等方式,收集使用者的網路資訊,以期將網路活動與使用者的真實世界身份對應起來。

即使不談值得懷疑的隱私保護能力,推動比特幣發展的原動力也很成問題。比特幣的早期擁護者是夢想實現一種全球化的、私密的、對使用者免費的、由廣大使用者所有的數字貨幣。然而,全球 70 億人中,絕大多數非比特幣用戶很可能對這個夢想並不感興趣。在互聯網世界,規模優勢就是一切,Facebook 流行的原因就在於它上面的用戶多。同理,如果某種數位貨幣想被廣泛使用,大多數人必須習慣使用它,而不僅僅是少數粉絲因為堅守某種崇高理想而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