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永年區各村村名來歷(一)

洺關鎮

臨洺關——歷史悠久,為古驛站所在地。臨洺關的來歷為,

永年縣西部有縣曰易陽縣,縣治在今陽城、戴莊一帶,北魏時易陽縣廢,後於臨洺關重建易陽縣,因其位於洺河之南,稱易陽已不合適,遂更名臨洺關,易陽縣隨之更名為臨洺縣,北宋時裁撤到永年縣。

洺陽村——古時候,該村叫箭村,是給易陽城王子製造箭的地方。明萬曆年間改為洺陽,河南岸為陰,北岸為陽,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陽村。

婁山——明永樂年間有馬氏等人家遷此定居,

位於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因村名不雅本村紳士聯名向知縣請示,要求更改村名,當時知縣按星象二十八宿婁金狗更改名為婁山(婁狗不分)。

石北口——洺河自大油村順流東下,河中帶大量鵝卵石,到該村西截然而止,人們稱這個地方叫逼石口。為記述這一特異現象,又在此處立石碑,所以又稱石碑口據該村宋氏家譜記載,明初宋氏從本縣牛堡遷來居住,村名還叫石碑口。

《嘉靖廣平府志》載,吳鼎(吳元珪之父)墓在臨洺鎮西石碑社。由於“碑”與“北”同音,後改為石北口村1924年分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兩村。1958年改稱南石口、北石口。

申莊——據查,宋元時,有柴姓居住於此,叫柴莊。明洪武中申庸任山東掖縣知縣時,曾過廣平永年之聰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絳縣留盂裡遷居明山之陰,改柴莊為申莊。

西屯莊——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實行駐兵屯田,

休養生息,此為當時屯田之地,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西屯村。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後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戶更名為曲屯。地名普查時,為區別於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為西曲屯。

裴坡莊——據記載,該地有一琵琶潭,也名琵琶潭,明初有連、白等姓氏奉詔遷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裴坡莊。現在潭已廢。

苗屯——據苗氏家譜記載,

明初苗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冠以姓氏命村名苗家屯。簡稱苗屯。

北杜村、南杜村 ——據傳,宋元時代,該村杜姓為大戶,村名叫杜村。郭氏家譜記載:明初,郭氏兄弟二人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同時遷來的還有遊氏等未更村名。後來部分人家向南遷移,有了南北村之分。位於北邊的稱北杜村,位於南邊的稱南杜村。

段莊——相傳,這一代居民原來從事綢緞織造業,故名段被莊。

明永樂年間,居民將村名更名為段莊。

河北鋪村——據縣誌記載,該村叫高寨鋪,是古代通訊的訊鋪所在地。因位於洺河北岸,明永樂年間改為河北鋪。

岳莊——有岳家老墳可考,明代以前該村由嶽氏居住,命村名岳兒莊,明永樂年間,李、徐、張等姓氏奉詔遷此定居,仍用原名,後簡稱岳莊。

柴凹——據傳,古時候該村叫弓村,是為易陽城王子製造弓的地方。明永樂年間,有柴姓遷此居住,故稱柴凹。

三召莊村——南山上有泉亭寺,俗稱趙王香火院,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遊獵處,寺內有蓮池,水流清淺,流成小河,當地群眾稱趙家河,清末村民打井時發現地下一塊墓誌亦雲:頭枕永洺鎮,腳蹬趙家河。《嘉靖廣平府志》載吳元珪之墓在臨洺鎮趙莊,可知原名趙莊,是因為古為趙地和趙河而名趙家莊,後來演變為召莊。後逐漸聚落成東、西、中三召莊。

施莊——據光緒二十六年《明處士施公墓碑》雲:“蓋聞飲水者思源,登山者尋麓,施莊得名以舊有施姓故。今施姓已遷居別處,而瑩尚居是莊,睹視瑩者,當如何感惻也。莊人公議,捐資立石,記曰:聰洺秀氣,萃我施莊,人姓渾厚,風俗純良,睽懷施姓,吊古情傷,立石垂後,地久天長。歲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四月蘇朔越八日癸酉,施莊矜民寶地公立。可是,一九六五年在村西南一裡處又發現一塊《時氏墓誌銘》是唐時墓,(該墓誌銘保存在縣文物保管所),由此考證,施莊自唐代有時姓在此居住稱時莊,後轉化為施莊,明初有單、胡、張、郭、馬等姓氏先後遷來,仍稱施莊。

苗莊——宋元時期,這裡有72座神廟,當時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每逢節日,香火旺盛,天長日久,此地叫廟莊,後逐漸叫成苗莊。

灘頭——千百年來,洺河水從西向東流去,到灘頭附近河床變寬,形成大片沙灘,故所在地村子就叫灘頭。

七裡店——該村原叫新安屯,宋金以後隨禦路的興盛,有幾戶搬到此地開店,明朝中期,有侯氏從本縣小石山搬來居住,形成村落,因距臨洺關七裡,故名七裡店。

西蘇鄉

西蘇——該村叫蘇村,由蘇姓大戶據此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李姓八兄弟從山西遷來,分東、西兩處居住,逐漸聚落成村,稱東蘇和西蘇。《縣誌》記載,西蘇有唐代建築清都觀,現在遺址無存。

油村——永樂年間,有王、高、閻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王氏為大戶,稱村名王莊。又因王氏開小磨油坊為業,王莊更名為油村。

三塔——據查,唐貞觀年間,這裡建有洪福寺(清代改名安仁寺),寺內有三座塔。明永樂年間,周、武、宋等姓氏遷此占產立莊,命村名三塔。

前, 後六星——據碑文記載:該村原叫南斗村,明永樂年間,游、趙、王等姓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根據“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說,更村名為六星。後來分成前後兩村,該村在北稱後六星。

馬固——該村原名叫陳凹。明永樂年間,馬氏遷此定居,更名為馬固。

方頭固——明永樂年間,楊氏奉詔由山西榆次縣恢叫村遷來,占產立莊,以附近有方頭固塚命村名方頭固村。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有巨塚頂部呈平方形,名方頭固塚,為潭水環繞,是永年西北一大名勝,所以稱該村為方頭固。

雙陵村 ——明永樂年間,楊昌先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相繼又有梁、趙、李等姓氏遷來居住。因這裡有兩個漢代陵墓,故命村名雙陵。

周村 ——相傳唐代此處叫周西坡。為羅成馬難淤泥河的地方。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叫周村。明永樂年間,胡、梁、秦、謝、賈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組成四個居民點,分別稱胡家漢、梁家坑、秦家莊、後家營、,後合為一體,稱周村。

趙固——明燕王掃北時該村有郭氏倖存。永樂年間有趙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冠以趙姓命村名為趙固。

東洞頭——西洞頭村南有一洞口(現存),相傳為隋唐時期,夏王竇建德行兵地道口,可以通道永年城,所以也稱洞頭兒。明代以後,在此聚落成村,分東、西兩個居民點,1958年定名為東洞頭和西洞頭。

孟尚——傳說該村有三清廟,門樽上刻有“孟嘗”二字。光緒三年《縣誌》記載該村叫孟尚。據查該地是洺河決口處,明永樂年間,李、韓兩姓氏在孟龍口南岸高阜處占產立莊,稱孟上村,後來演變為孟尚村

北李固——明代以前就有李氏在此居住稱李固村,明初又有白、馮等氏遷來,未更村名。1949年以後,為與邯鄲縣呂固村相區別,冠以方位稱北李固。

孔村——明代之前,以孔姓命名孔村。明永樂年間有劉、鄭、李等姓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未更改。

北賈葛——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有賈葛潭,村民以賈葛潭命村名賈葛村。該村的郭、史、盧等姓氏自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居住於潭北稱北賈葛。

尚村——與孟尚李氏本是一宗,明初建村,稱上村,後逐漸演變成尚村。

蘇固——這裡原來有兩個小村,分別叫小陳村和河南店,因村小,經常受人欺負,後有一蘇姓大戶搬來,將兩個小村合併成一村,叫蘇固。

碾頭——相傳隋末李世民攻打夏王竇建德時,唐將羅成率軍攻打夏軍時,馬陷淤泥河,萬箭傳身而死,後夏軍為鼓舞士氣,將羅成頭砍下,挑於槍頭,以示軍威,為紀念羅成斷頭,遂起名念頭——碾頭。

劉營鄉

睢寧 ——該村王氏為明以前的老戶。燕王掃北。石、劉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村名為睢凝。有仰望和平安定之意,後把“凝”字簡寫作“寧”字。

魏莊——明初,魏氏人家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冠以姓氏命村名為魏莊。

瓜井——據永年縣之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冉子生了一身癩瘡到沙河縣朱莊溫泉洗澡醫疾,行至該村時口渴了,尋到一口枯井,井裡有瓜,用以解渴,為紀念這件事,稱瓜枯為瓜井,將村名命名為瓜井村。

龍泉——清光緒十九年《廣平府志》記載:“龍泉寺在縣(今永年城關)西北四十裡龍泉村,明嘉靖間增修,有和豐碑記。”相傳,龍泉村西南有龍水流入洺河,泉水常年不幹,村民為此蒙上一些迷信色彩,說泉通東海,有龍王在其內,並定于每年二月集會祭祀,已成習慣。龍泉不知何時聚落成村,明代既已繁衍成大村,以泉水和龍泉寺而得名。

龍曹——該村原叫韓屯。神話傳說,村裡住過一個外鄉長工,經常在牲口槽裡睡覺,土地常年不旱,五穀豐登,後此人化作白龍,騰空飛去。明初群眾借這個神話故事,將村名改為龍槽村,後改為龍曹。

五裡——明永樂年間,趙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距臨洺關五裡,故命村名五裡村。

劉營——相傳古代有一劉姓將軍,連打敗仗,晚上忽得一夢,後以夢中所指,按北斗星方位,安營紮寨,統稱七大劉營,明朝初年余、劉、王、梁、楊、盧、趙、陳、宋等姓氏遷此定居,遂以姓命名所在劉營。

榆林——相傳趙乾、趙坤兄弟,明初由山西一路乞討來到此地,這裡長著大片榆樹林子,他們就坐下休息喝水,旁邊就是洺河,就在定居下來,逐漸形成村落,起名榆林村。

朱莊 ——明初朱祥從山西遷到此處,形成村落,叫朱家莊。清代為與正西鄉朱莊區別,叫西朱莊,1958年後恢復朱莊村名。

界河店鄉

北兩崗。唐書說,建中二年(781年),田悅攻打臨名關,據守雙崗(兩頭崗),為馬遂所破,這裡南北各有一條山崗,有居民在兩崗之間建立村莊,稱兩崗,後分南北兩崗。

胡家溝。明朝護駕村杜糜是山東武德道按察司副使,墳墓建於此。幾個守墳人家住下來,因地處山溝,稱護駕溝村,後演變為胡家溝。該村現有杜冀張大姓,1400多人。

溫窯——據查,明朝初年,溫氏奉詔遷此置田產,立村莊,命村名溫窯。

李灣——據查,明以前這裡建有村莊,燕王掃北時僥倖留下劉氏。明初有名李北玉者從涉縣徐水遷此居住,漸為村大戶。村南為河灣處,冠以李姓命村名李灣。

孟灣——據查,明末本縣龍泉村孟氏在此燒窯為業,後逐漸聚落成村。又因位於河灣處,冠以孟姓命村名孟灣。

興業村——傳說西漢末年,王莽的大獎蘇獻的兩個花園就在這裡。當時稱東杏葉、西杏葉,如今興業村西還有一口井叫蘇獻井。明初移民在此立莊,為了表示興旺發達,稱村名為興業村。

杜劉固——古時候這裡地勢低窪,從西北方有一些水溝匯流於此,明初移民遷此立莊成大流固。光緒三年縣誌上稱南劉固,為與洺河以北的劉固區別。民國年間該村杜氏居多數,該村名為杜劉固。

南界河店——相傳宋金之後,隨禦路興盛,在此形成村落,因村中隔一小河,分成南北界河店,現在兩村已無明顯界限。金光寺位於南界河店,明正德年間由白衣庵改建,曾興旺一時。1996年重建,規模不如以前。

曹莊——曹莊成名於明前,明洪武年間,有李、劉等姓氏,從山西遷來,仍沿用老村名。

何莊——最早何氏在此居住,命名何莊。據考明嘉靖年間,有陳姓人從本縣雙陵遷此居住,更名陳何莊,後陳姓人多數人搬至村南另建村莊,該村恢復老村名何莊。

西陳莊——明嘉靖年間,有陳良從雙陵遷何莊居住,其後代大從何莊遷出,于村南另置村莊,起名陳莊,因與張西堡鎮陳莊同名,1982年更名西陳莊。

劉窯——明永樂年間,劉鳳翔、劉鳳翼兄弟兩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邯鄲縣賈村,其後代劉玉遷此立莊,因住窯洞,稱劉家窯,後簡稱劉窯。

北鄭——明朝以前,該村有鄭氏居住,後來毀於戰火。明初在此屯田,稱鄭村屯,清同治年間以河溝為界,分北鄭村和南鄭村,南鄭村劃歸邯鄲縣管轄,北鄭村歸永年縣管轄。

西大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行住兵屯田,休養生息,此地當時為屯田之地,明初有李、高等氏遷此居住,因名西大屯。

劉漢鄉

白塔——傳說,宋代在該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內有一白塔,村名遂以此而稱為白塔。

甯屯——據查,明永樂年間(公園1403年至1424年)甯、高兩姓氏遷此占產立莊,各以自己的姓氏命村名為甯屯、高屯。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合成一個村莊,因甯氏家族興旺,遂統稱寧屯。

冀尹固——據查,該村元代叫為安村,明初,冀姓大戶由山西太原府榆次縣紫茄村遷來,該村名為冀尹固。

姚村——根據村東南窯圪墶下發現的姚家墳可證,宋金時代,該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寫作腰村,後又恢復本義為姚村。

武莊——光緒三年縣誌載,該村叫武家莊,因武氏最早在此定居而命名,簡稱武莊。

姚村——根據村東南窯圪墶下發現的姚家墳可證,宋金時代,該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寫作腰村,後又恢復本義為姚村。

北榆林——據傳,唐開元年間,這裡有開元寺,處於沙河故道處,榆柳成蔭,明代與柳村分治,這裡稱北榆林。

韓店——相傳,明代以前,這裡是永年通往沙河、邢臺的一條古道,有韓姓在此開店立莊,繁衍成村,命村名為韓店。

北陳村——明永樂年間,一戶陳氏人家奉詔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遂以姓氏為冠命名為陳村。為與石官營陳村相區別,經縣政府批准,1982年3月1日改為北陳村,擠在永年縣北部之意。

北尹固——相傳,宋代這裡有尹姓人家居住,所以叫尹固。為區別于小北汪的尹固村,該村稱北尹固。

劉漢——相傳古代劉漢村北小沙河流經與此,形成大水坑,常年不幹,老百姓奉為天水,天水稱漢。明初劉氏三兄弟從山西遷來居住立村,村稱劉家漢,後簡稱劉漢。

劉固——明永樂年間,劉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居住,遂冠名劉固。

劉備——相傳古時候,有一叫劉志的將軍躲避在該村療傷,與村民關係融洽,為紀念該將軍在此居住,起名 劉避村,後逐漸演變成劉備。

寨裡——相傳宋時此地為戰場,宋軍曾在此安營紮寨,故名寨裡。

大北汪鎮

大北汪——相傳這裡古時候曾是洺河故道,地勢低窪,常年積水,因位於府城之北,遂名北汪,明初幾次遷民逐漸形成村落,稱大北汪。

東、西趙目連——東、西趙目連原為一村叫許尤村,始建年代**。據考,該村以唐末建築的目連寺為名,現寺廟已毀,1952年曾在原廟址小塔下發掘出目連僧銅像一尊。目連僧是古印度僧人,釋加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也稱目犍連、摩訶目犍連。傳說他母死後,墮餓鬼道中,目連親以十萬威神之力,入獄使母得脫餓鬼之苦。唐代民間流傳有目連救母的故事,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佛教故事之一。該村以目連為名,又冠以趙字,是因最早有趙氏在此建村,後有王氏居住。明初有馬李兩姓氏遷來,村名仍叫趙目連。清末,為管理方便,將趙目連分治為東趙目連和西趙目連兩個村。

徐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有洺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以北,人稱北汪。明初有徐氏遷此安居,就冠以姓氏命村名為徐北汪。

趙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是名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明初有趙姓遷此占產立莊,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之北,就命村名趙北汪

劉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是名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明初有趙姓遷此占產立莊,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之北,稱村名為劉北汪

柳村據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此處建有開元寺,周圍是一片榆柳樹林,逐漸聚落成村,以後命名村為榆柳村。明代分治,該村稱柳村。

西辛寨——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發生水災,有部分居民遷此安居,因位於岐辛寨西面,故稱西辛寨,後寫成西辛寨。

柳村——據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此處建有開元寺,周圍是一片榆柳樹林,逐漸聚落成村,以後命名村為榆柳村。明代分治,該村稱柳村。

岐辛寨——據查,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發生水災,有部分人家搬遷於此另立村莊,因處於沙河分支處,稱騎河新寨,後書寫轉化為岐辛寨。

東辛寨——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有部分人家搬遷於此另建新居。因位於騎河新寨東,故稱東辛寨。

邀漳——光緒三年縣誌版圖中有腰漳村(也寫姚張村)。是指小沙河流經此處突然變寬又變窄,象沙河中腰每逢汛期山洪爆發,漫天皆水,人稱腰漲。也叫作腰彰,解放後,書寫演變為邀漳。

庒集——傳說,宋代該村叫莊上,灃河從這裡流過,是河岸碼頭和農村小集市,人們習慣上就稱為庒集了。

北正村——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年至1424年)鄭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定居,命村名為鄭立村。後根據同音字轉變為鄭厲、正裡。又以沙河為界分為兩個村,該村在沙河北岸,稱北正裡。光緒三年縣誌上已有南正裡、北正裡之分

講武鄉

後馬營——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在此屯集兵力,建立營盤。明初王馬兩姓氏遷此戰產立莊,故以姓氏命村名王馬營,後來戶籍繁衍,發展為兩個村,稱前、後王馬營(光緒三年縣誌上有記載),民國初又簡化成前、後馬營。該村位於河北岸,稱後馬營。

南尹固——該村與北尹固原為一村,形成于宋代,後分治稱南尹固,以姓氏命名。

董莊——清初,有董氏在此建立村莊,冠以姓氏取村名董莊。

王白北汪——明永樂年間,王、白兩姓氏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因這裡有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且在府城之 北,故冠以姓氏命村名為王白北汪。願與劉、趙北汪合稱河北北汪,清末分治。

石白汪——明永樂年間,石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因這裡有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且在府城之北,故冠以氏命村名為石北汪。

講武——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在此屯集兵力,為趙王經文講武之地。後來戶籍繁衍,聚落成村,以其歷史傳說命村名為講武。清代,分為東西講武、南講武,1945年東、西講武合併為大講武,南講武也稱小講武。

小北汪——明初以前,該村叫南坎村,因村莊位於大片沼澤地的南岸上而得名。明永樂年間,張、溫、郝等姓氏從山西遷此建立幾個居民點。這裡有水汪汪沼澤地,又在府城之北,故冠以姓氏命村名為張北汪、溫北汪、郝北汪三個村,民國初合併成大村,為與大北汪區別,故更名為小北汪村。

七方——據《宋史》記載,“臨洺縣改鎮又改縣,屬真定府廣平郡,宋初募置鄉義,大修戰備,為三關,置方田以資軍廩。”七方在宋代當是荒涼斥鹵之地,人煙稀少,朝廷在此劃置七塊方田,所以此地名七方,明永樂年間趙、呂、苑、杜、陳、劉等姓氏先後從山西遷來占產立莊,以洺河道為界,命村名為河東七方和河西七方。清末,河西七方幾個小村各以自己姓氏為冠分治為,苑七方、杜七方、陳七方、喬七方、劉七方和呂七方。

張虎莊——原名坎村,在一片大水坑的北岸上,明永樂二年(1404年,一名叫張虎的鐵匠從山西遷此定居,因此人鍛造技藝精湛,家族發展很快,村莊也隨之擴大,所以,人們就將坎村改稱張虎莊了。

李解——據傳,明代以前,該村李、解兩姓氏為大戶,村名稱李解。明初遷來八姓氏組成八個片村。各冠以自己的姓氏稱“某李解”,1947年土改時合併為三個村,位於西邊的稱“西李解”位於東邊的稱“東李解”,中間居住的稱“中李解”。

尚古——《嘉靖廣平府志》記載:“洪武三十四年閏三月,成祖皇帝(燕王)至廣平郡縣,官民各持牛酒來迎,上悉不受,但慰勞遺之。”據查,明朝燕王掃北時,路過該村,居民對燕王說話很和氣,照顧很周到,燕王認為村民崇尚古代禮節,品德高尚,賜村名尚古。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姓姚名太者從山西榆次縣小北村遷此居住。沿用原名。

蔡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蔡氏奉詔遷此占產立莊,冠以姓氏命村名蔡莊。

漫莊——漫莊形成於清朝末年,位於沙河故道南沿,常有河水漫溢浸襲村莊,故稱漫莊。

東趙王固——相傳北宋時期,有位姓趙的王子在此作戰,不幸身亡並葬於此地。後來此地聚集成村,稱趙王墓,明初多姓從山西遷此居住,嫌村名不雅,遂更名為趙王固。

辛村——該村地處洺河北岸,約在明中期洪水將村沖毀,重建村後稱新村,後書寫成辛村。

故稱柴凹。

三召莊村——南山上有泉亭寺,俗稱趙王香火院,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遊獵處,寺內有蓮池,水流清淺,流成小河,當地群眾稱趙家河,清末村民打井時發現地下一塊墓誌亦雲:頭枕永洺鎮,腳蹬趙家河。《嘉靖廣平府志》載吳元珪之墓在臨洺鎮趙莊,可知原名趙莊,是因為古為趙地和趙河而名趙家莊,後來演變為召莊。後逐漸聚落成東、西、中三召莊。

施莊——據光緒二十六年《明處士施公墓碑》雲:“蓋聞飲水者思源,登山者尋麓,施莊得名以舊有施姓故。今施姓已遷居別處,而瑩尚居是莊,睹視瑩者,當如何感惻也。莊人公議,捐資立石,記曰:聰洺秀氣,萃我施莊,人姓渾厚,風俗純良,睽懷施姓,吊古情傷,立石垂後,地久天長。歲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四月蘇朔越八日癸酉,施莊矜民寶地公立。可是,一九六五年在村西南一裡處又發現一塊《時氏墓誌銘》是唐時墓,(該墓誌銘保存在縣文物保管所),由此考證,施莊自唐代有時姓在此居住稱時莊,後轉化為施莊,明初有單、胡、張、郭、馬等姓氏先後遷來,仍稱施莊。

苗莊——宋元時期,這裡有72座神廟,當時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每逢節日,香火旺盛,天長日久,此地叫廟莊,後逐漸叫成苗莊。

灘頭——千百年來,洺河水從西向東流去,到灘頭附近河床變寬,形成大片沙灘,故所在地村子就叫灘頭。

七裡店——該村原叫新安屯,宋金以後隨禦路的興盛,有幾戶搬到此地開店,明朝中期,有侯氏從本縣小石山搬來居住,形成村落,因距臨洺關七裡,故名七裡店。

西蘇鄉

西蘇——該村叫蘇村,由蘇姓大戶據此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李姓八兄弟從山西遷來,分東、西兩處居住,逐漸聚落成村,稱東蘇和西蘇。《縣誌》記載,西蘇有唐代建築清都觀,現在遺址無存。

油村——永樂年間,有王、高、閻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王氏為大戶,稱村名王莊。又因王氏開小磨油坊為業,王莊更名為油村。

三塔——據查,唐貞觀年間,這裡建有洪福寺(清代改名安仁寺),寺內有三座塔。明永樂年間,周、武、宋等姓氏遷此占產立莊,命村名三塔。

前, 後六星——據碑文記載:該村原叫南斗村,明永樂年間,游、趙、王等姓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根據“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說,更村名為六星。後來分成前後兩村,該村在北稱後六星。

馬固——該村原名叫陳凹。明永樂年間,馬氏遷此定居,更名為馬固。

方頭固——明永樂年間,楊氏奉詔由山西榆次縣恢叫村遷來,占產立莊,以附近有方頭固塚命村名方頭固村。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有巨塚頂部呈平方形,名方頭固塚,為潭水環繞,是永年西北一大名勝,所以稱該村為方頭固。

雙陵村 ——明永樂年間,楊昌先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相繼又有梁、趙、李等姓氏遷來居住。因這裡有兩個漢代陵墓,故命村名雙陵。

周村 ——相傳唐代此處叫周西坡。為羅成馬難淤泥河的地方。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叫周村。明永樂年間,胡、梁、秦、謝、賈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組成四個居民點,分別稱胡家漢、梁家坑、秦家莊、後家營、,後合為一體,稱周村。

趙固——明燕王掃北時該村有郭氏倖存。永樂年間有趙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冠以趙姓命村名為趙固。

東洞頭——西洞頭村南有一洞口(現存),相傳為隋唐時期,夏王竇建德行兵地道口,可以通道永年城,所以也稱洞頭兒。明代以後,在此聚落成村,分東、西兩個居民點,1958年定名為東洞頭和西洞頭。

孟尚——傳說該村有三清廟,門樽上刻有“孟嘗”二字。光緒三年《縣誌》記載該村叫孟尚。據查該地是洺河決口處,明永樂年間,李、韓兩姓氏在孟龍口南岸高阜處占產立莊,稱孟上村,後來演變為孟尚村

北李固——明代以前就有李氏在此居住稱李固村,明初又有白、馮等氏遷來,未更村名。1949年以後,為與邯鄲縣呂固村相區別,冠以方位稱北李固。

孔村——明代之前,以孔姓命名孔村。明永樂年間有劉、鄭、李等姓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未更改。

北賈葛——明嘉靖廣平府志記載,該村有賈葛潭,村民以賈葛潭命村名賈葛村。該村的郭、史、盧等姓氏自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居住於潭北稱北賈葛。

尚村——與孟尚李氏本是一宗,明初建村,稱上村,後逐漸演變成尚村。

蘇固——這裡原來有兩個小村,分別叫小陳村和河南店,因村小,經常受人欺負,後有一蘇姓大戶搬來,將兩個小村合併成一村,叫蘇固。

碾頭——相傳隋末李世民攻打夏王竇建德時,唐將羅成率軍攻打夏軍時,馬陷淤泥河,萬箭傳身而死,後夏軍為鼓舞士氣,將羅成頭砍下,挑於槍頭,以示軍威,為紀念羅成斷頭,遂起名念頭——碾頭。

劉營鄉

睢寧 ——該村王氏為明以前的老戶。燕王掃北。石、劉等姓氏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村名為睢凝。有仰望和平安定之意,後把“凝”字簡寫作“寧”字。

魏莊——明初,魏氏人家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冠以姓氏命村名為魏莊。

瓜井——據永年縣之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冉子生了一身癩瘡到沙河縣朱莊溫泉洗澡醫疾,行至該村時口渴了,尋到一口枯井,井裡有瓜,用以解渴,為紀念這件事,稱瓜枯為瓜井,將村名命名為瓜井村。

龍泉——清光緒十九年《廣平府志》記載:“龍泉寺在縣(今永年城關)西北四十裡龍泉村,明嘉靖間增修,有和豐碑記。”相傳,龍泉村西南有龍水流入洺河,泉水常年不幹,村民為此蒙上一些迷信色彩,說泉通東海,有龍王在其內,並定于每年二月集會祭祀,已成習慣。龍泉不知何時聚落成村,明代既已繁衍成大村,以泉水和龍泉寺而得名。

龍曹——該村原叫韓屯。神話傳說,村裡住過一個外鄉長工,經常在牲口槽裡睡覺,土地常年不旱,五穀豐登,後此人化作白龍,騰空飛去。明初群眾借這個神話故事,將村名改為龍槽村,後改為龍曹。

五裡——明永樂年間,趙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距臨洺關五裡,故命村名五裡村。

劉營——相傳古代有一劉姓將軍,連打敗仗,晚上忽得一夢,後以夢中所指,按北斗星方位,安營紮寨,統稱七大劉營,明朝初年余、劉、王、梁、楊、盧、趙、陳、宋等姓氏遷此定居,遂以姓命名所在劉營。

榆林——相傳趙乾、趙坤兄弟,明初由山西一路乞討來到此地,這裡長著大片榆樹林子,他們就坐下休息喝水,旁邊就是洺河,就在定居下來,逐漸形成村落,起名榆林村。

朱莊 ——明初朱祥從山西遷到此處,形成村落,叫朱家莊。清代為與正西鄉朱莊區別,叫西朱莊,1958年後恢復朱莊村名。

界河店鄉

北兩崗。唐書說,建中二年(781年),田悅攻打臨名關,據守雙崗(兩頭崗),為馬遂所破,這裡南北各有一條山崗,有居民在兩崗之間建立村莊,稱兩崗,後分南北兩崗。

胡家溝。明朝護駕村杜糜是山東武德道按察司副使,墳墓建於此。幾個守墳人家住下來,因地處山溝,稱護駕溝村,後演變為胡家溝。該村現有杜冀張大姓,1400多人。

溫窯——據查,明朝初年,溫氏奉詔遷此置田產,立村莊,命村名溫窯。

李灣——據查,明以前這裡建有村莊,燕王掃北時僥倖留下劉氏。明初有名李北玉者從涉縣徐水遷此居住,漸為村大戶。村南為河灣處,冠以李姓命村名李灣。

孟灣——據查,明末本縣龍泉村孟氏在此燒窯為業,後逐漸聚落成村。又因位於河灣處,冠以孟姓命村名孟灣。

興業村——傳說西漢末年,王莽的大獎蘇獻的兩個花園就在這裡。當時稱東杏葉、西杏葉,如今興業村西還有一口井叫蘇獻井。明初移民在此立莊,為了表示興旺發達,稱村名為興業村。

杜劉固——古時候這裡地勢低窪,從西北方有一些水溝匯流於此,明初移民遷此立莊成大流固。光緒三年縣誌上稱南劉固,為與洺河以北的劉固區別。民國年間該村杜氏居多數,該村名為杜劉固。

南界河店——相傳宋金之後,隨禦路興盛,在此形成村落,因村中隔一小河,分成南北界河店,現在兩村已無明顯界限。金光寺位於南界河店,明正德年間由白衣庵改建,曾興旺一時。1996年重建,規模不如以前。

曹莊——曹莊成名於明前,明洪武年間,有李、劉等姓氏,從山西遷來,仍沿用老村名。

何莊——最早何氏在此居住,命名何莊。據考明嘉靖年間,有陳姓人從本縣雙陵遷此居住,更名陳何莊,後陳姓人多數人搬至村南另建村莊,該村恢復老村名何莊。

西陳莊——明嘉靖年間,有陳良從雙陵遷何莊居住,其後代大從何莊遷出,于村南另置村莊,起名陳莊,因與張西堡鎮陳莊同名,1982年更名西陳莊。

劉窯——明永樂年間,劉鳳翔、劉鳳翼兄弟兩人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邯鄲縣賈村,其後代劉玉遷此立莊,因住窯洞,稱劉家窯,後簡稱劉窯。

北鄭——明朝以前,該村有鄭氏居住,後來毀於戰火。明初在此屯田,稱鄭村屯,清同治年間以河溝為界,分北鄭村和南鄭村,南鄭村劃歸邯鄲縣管轄,北鄭村歸永年縣管轄。

西大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行住兵屯田,休養生息,此地當時為屯田之地,明初有李、高等氏遷此居住,因名西大屯。

劉漢鄉

白塔——傳說,宋代在該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內有一白塔,村名遂以此而稱為白塔。

甯屯——據查,明永樂年間(公園1403年至1424年)甯、高兩姓氏遷此占產立莊,各以自己的姓氏命村名為甯屯、高屯。後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合成一個村莊,因甯氏家族興旺,遂統稱寧屯。

冀尹固——據查,該村元代叫為安村,明初,冀姓大戶由山西太原府榆次縣紫茄村遷來,該村名為冀尹固。

姚村——根據村東南窯圪墶下發現的姚家墳可證,宋金時代,該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寫作腰村,後又恢復本義為姚村。

武莊——光緒三年縣誌載,該村叫武家莊,因武氏最早在此定居而命名,簡稱武莊。

姚村——根據村東南窯圪墶下發現的姚家墳可證,宋金時代,該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寫作腰村,後又恢復本義為姚村。

北榆林——據傳,唐開元年間,這裡有開元寺,處於沙河故道處,榆柳成蔭,明代與柳村分治,這裡稱北榆林。

韓店——相傳,明代以前,這裡是永年通往沙河、邢臺的一條古道,有韓姓在此開店立莊,繁衍成村,命村名為韓店。

北陳村——明永樂年間,一戶陳氏人家奉詔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遂以姓氏為冠命名為陳村。為與石官營陳村相區別,經縣政府批准,1982年3月1日改為北陳村,擠在永年縣北部之意。

北尹固——相傳,宋代這裡有尹姓人家居住,所以叫尹固。為區別于小北汪的尹固村,該村稱北尹固。

劉漢——相傳古代劉漢村北小沙河流經與此,形成大水坑,常年不幹,老百姓奉為天水,天水稱漢。明初劉氏三兄弟從山西遷來居住立村,村稱劉家漢,後簡稱劉漢。

劉固——明永樂年間,劉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居住,遂冠名劉固。

劉備——相傳古時候,有一叫劉志的將軍躲避在該村療傷,與村民關係融洽,為紀念該將軍在此居住,起名 劉避村,後逐漸演變成劉備。

寨裡——相傳宋時此地為戰場,宋軍曾在此安營紮寨,故名寨裡。

大北汪鎮

大北汪——相傳這裡古時候曾是洺河故道,地勢低窪,常年積水,因位於府城之北,遂名北汪,明初幾次遷民逐漸形成村落,稱大北汪。

東、西趙目連——東、西趙目連原為一村叫許尤村,始建年代**。據考,該村以唐末建築的目連寺為名,現寺廟已毀,1952年曾在原廟址小塔下發掘出目連僧銅像一尊。目連僧是古印度僧人,釋加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也稱目犍連、摩訶目犍連。傳說他母死後,墮餓鬼道中,目連親以十萬威神之力,入獄使母得脫餓鬼之苦。唐代民間流傳有目連救母的故事,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佛教故事之一。該村以目連為名,又冠以趙字,是因最早有趙氏在此建村,後有王氏居住。明初有馬李兩姓氏遷來,村名仍叫趙目連。清末,為管理方便,將趙目連分治為東趙目連和西趙目連兩個村。

徐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有洺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以北,人稱北汪。明初有徐氏遷此安居,就冠以姓氏命村名為徐北汪。

趙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是名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明初有趙姓遷此占產立莊,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之北,就命村名趙北汪

劉北汪——相傳明以前這裡是名河道、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形成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明初有趙姓遷此占產立莊,因位於縣府永年城之北,稱村名為劉北汪

柳村據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此處建有開元寺,周圍是一片榆柳樹林,逐漸聚落成村,以後命名村為榆柳村。明代分治,該村稱柳村。

西辛寨——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發生水災,有部分居民遷此安居,因位於岐辛寨西面,故稱西辛寨,後寫成西辛寨。

柳村——據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此處建有開元寺,周圍是一片榆柳樹林,逐漸聚落成村,以後命名村為榆柳村。明代分治,該村稱柳村。

岐辛寨——據查,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發生水災,有部分人家搬遷於此另立村莊,因處於沙河分支處,稱騎河新寨,後書寫轉化為岐辛寨。

東辛寨——該村原屬老鴰寨。明萬曆年間,有部分人家搬遷於此另建新居。因位於騎河新寨東,故稱東辛寨。

邀漳——光緒三年縣誌版圖中有腰漳村(也寫姚張村)。是指小沙河流經此處突然變寬又變窄,象沙河中腰每逢汛期山洪爆發,漫天皆水,人稱腰漲。也叫作腰彰,解放後,書寫演變為邀漳。

庒集——傳說,宋代該村叫莊上,灃河從這裡流過,是河岸碼頭和農村小集市,人們習慣上就稱為庒集了。

北正村——明永樂年間(西元1403年至1424年)鄭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定居,命村名為鄭立村。後根據同音字轉變為鄭厲、正裡。又以沙河為界分為兩個村,該村在沙河北岸,稱北正裡。光緒三年縣誌上已有南正裡、北正裡之分

講武鄉

後馬營——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在此屯集兵力,建立營盤。明初王馬兩姓氏遷此戰產立莊,故以姓氏命村名王馬營,後來戶籍繁衍,發展為兩個村,稱前、後王馬營(光緒三年縣誌上有記載),民國初又簡化成前、後馬營。該村位於河北岸,稱後馬營。

南尹固——該村與北尹固原為一村,形成于宋代,後分治稱南尹固,以姓氏命名。

董莊——清初,有董氏在此建立村莊,冠以姓氏取村名董莊。

王白北汪——明永樂年間,王、白兩姓氏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因這裡有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且在府城之 北,故冠以姓氏命村名為王白北汪。願與劉、趙北汪合稱河北北汪,清末分治。

石白汪——明永樂年間,石氏奉詔從山西遷此占產立莊。因這裡有大片水汪汪的沼澤地,且在府城之北,故冠以氏命村名為石北汪。

講武——相傳戰國時期趙國在此屯集兵力,為趙王經文講武之地。後來戶籍繁衍,聚落成村,以其歷史傳說命村名為講武。清代,分為東西講武、南講武,1945年東、西講武合併為大講武,南講武也稱小講武。

小北汪——明初以前,該村叫南坎村,因村莊位於大片沼澤地的南岸上而得名。明永樂年間,張、溫、郝等姓氏從山西遷此建立幾個居民點。這裡有水汪汪沼澤地,又在府城之北,故冠以姓氏命村名為張北汪、溫北汪、郝北汪三個村,民國初合併成大村,為與大北汪區別,故更名為小北汪村。

七方——據《宋史》記載,“臨洺縣改鎮又改縣,屬真定府廣平郡,宋初募置鄉義,大修戰備,為三關,置方田以資軍廩。”七方在宋代當是荒涼斥鹵之地,人煙稀少,朝廷在此劃置七塊方田,所以此地名七方,明永樂年間趙、呂、苑、杜、陳、劉等姓氏先後從山西遷來占產立莊,以洺河道為界,命村名為河東七方和河西七方。清末,河西七方幾個小村各以自己姓氏為冠分治為,苑七方、杜七方、陳七方、喬七方、劉七方和呂七方。

張虎莊——原名坎村,在一片大水坑的北岸上,明永樂二年(1404年,一名叫張虎的鐵匠從山西遷此定居,因此人鍛造技藝精湛,家族發展很快,村莊也隨之擴大,所以,人們就將坎村改稱張虎莊了。

李解——據傳,明代以前,該村李、解兩姓氏為大戶,村名稱李解。明初遷來八姓氏組成八個片村。各冠以自己的姓氏稱“某李解”,1947年土改時合併為三個村,位於西邊的稱“西李解”位於東邊的稱“東李解”,中間居住的稱“中李解”。

尚古——《嘉靖廣平府志》記載:“洪武三十四年閏三月,成祖皇帝(燕王)至廣平郡縣,官民各持牛酒來迎,上悉不受,但慰勞遺之。”據查,明朝燕王掃北時,路過該村,居民對燕王說話很和氣,照顧很周到,燕王認為村民崇尚古代禮節,品德高尚,賜村名尚古。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姓姚名太者從山西榆次縣小北村遷此居住。沿用原名。

蔡莊——明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蔡氏奉詔遷此占產立莊,冠以姓氏命村名蔡莊。

漫莊——漫莊形成於清朝末年,位於沙河故道南沿,常有河水漫溢浸襲村莊,故稱漫莊。

東趙王固——相傳北宋時期,有位姓趙的王子在此作戰,不幸身亡並葬於此地。後來此地聚集成村,稱趙王墓,明初多姓從山西遷此居住,嫌村名不雅,遂更名為趙王固。

辛村——該村地處洺河北岸,約在明中期洪水將村沖毀,重建村後稱新村,後書寫成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