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花了那麼多錢,卻還是不高興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新世相」,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Sayings:

上周我們寫了一群“隱形貧困人口”的故事。

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花錢比掙錢快,追求“看起來更好的生活”。

這個時代充滿了工作壓力、身份焦慮和城市生活的不安全感,花自己的錢買自己想要的生活當然無可厚非。

但填滿自己的欲望其實也是件很累的事。

它會給你帶來新的焦慮:

“5 個App 每天的消息提醒我用錯了、穿錯了、買錯了。”

“看了 10000 多字的測評,買了一堆不見效的護膚品。

“買很多衣服想穿來表達自我,搭配和整理累得我想放棄自我。”

說白了就是你的生活被你的欲望被控制了。

所以應該放棄那種追求嗎?也不是。

生活從來不只兩種選擇,不能用“要”和“不要”來區分。

你應該正視你自己的欲望、搞清楚它產生的原因後,學會合理控制它。

奪回你對生活的控制權。

這是你的第三種生活選擇。

減欲系青年

口述:新世相的朋友們

伊莉莎白是路邊撿來的,身子弱不好養,生個病動不動就花一兩千,我儘量讓它健康、開心。

之前喂皇家的貓糧,算是很不錯的了,一兩百塊一袋吃一個月。

有段時間我去外地把她寄養在朋友家,朋友家貓吃的是加拿大進口貓糧,比國產的肉含量更高。結果伊莉莎白不吃我給她帶的,

天天跑去吃人家的。

就很尷尬,給她也換了這個貴的。一次買兩袋就七八百,升級上去就再也降不下來了。

像我們這種獨居多年的女青年,第一次有了活得的伴兒,很多人都是當 主子 兒子養。

有朋友囤一大箱進口貓罐頭,保證每天濕糧食餵養,因為貓咪不愛喝水。還買了 5 個不同的梳毛產品。

他大學時養過貓,後來那只跑掉了。他總覺得是因為那時候沒賺錢,沒把它養好。

現在他工作賺錢了,就 奴 父愛如山。

總之,我們倆的貓都過著理想中的中產生活。

還要買零食,罐頭、肉泥,還有貓薄荷,就跟人喝酒一樣,偶爾來一下。

買貓薄荷最開始完全是獵奇,單純想看看啥效果,讓她爽一下。

上次去成都覺得太久沒回家了對她有愧,

還買了個粉色的小皇冠,結果她根本不戴,一直撓我。

貓砂也是換來換去,我心血來潮給她買了個水蜜桃味兒的粉色貓砂,結果她壓根不去上廁所了。

後來想想很多東西可能不是它需要,是我需要吧。

身邊有些朋友已經在改了。主要是食物方面,貓糧再貴再好,也有添加劑。

朋友們聽說有人家的貓因為吃了帶鹽的貓糧腎衰竭去世了,就自己做飯。

雞肉切沫,加幾顆蝦仁切碎,放上玉米粉、雞蛋,團成一團蒸熟就好了,很簡單。成本比貓糧低,它還更喜歡吃。也不擔心因為賣家缺貨而斷了貓糧。

貓玩具也早打包丟了——後宮玩具一箱,都在床底下積滿了灰,它獨愛玩紙團。

現在,主子已經逐漸失去了中產階級主子的標配,過上了另一種生活。

反倒又胖了一圈——我給伊莉莎白做飯,比給自己做認真多了。

摸著那熱乎乎的肚皮,覺得它還能陪我 20 年。

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照鏡子發現兩條魚尾紋時,我驚恐地跟男朋友吼了一聲“天哪,我是真的老了!”

當天就下單了 SK2 的眼霜。

現在 29 歲,已經過了隨隨便便塗個乳液氣色都會很好的年齡,對大牌護膚品有種迷之信仰。

一方面覺得貴的就是好的,另一方面,公司的實習生都在用 Byredo 的護手霜,300 一支,你說我有沒有壓力?

各種廣告、代購、美妝博主也會告訴你:你這個年紀你這個檔次,就該用大牌,就該花這個錢。洗腦一樣的。

下載了一堆App 看真人分享和推薦,博主寫“如果嫌太貴可以買xxx,學生價,效果也不錯”,其實挺心動想試試,但轉念一想還是算了,都混這麼久了幹嘛還用學生價的東西。

看到朋友和網上博主的推薦,常常有“這麼多真人都覺得好用他們應該不會錯吧”以及“都花了這麼多錢了不可能不好用”的心理。

可博主們隔三差五寫一篇《原來你用錯了xxx!》《 xx 這個東西,真的有用嗎?》,感覺我每塗一次自己的乳液光陰就浪費一點點,臉也毀掉一點點,太可怕了。

那就重買吧。要先上App 搜關鍵字看文章,看測評,看買過的人的評論,看完還是不知道選哪個好。煩得沒心情買了。第二次想買的時候又重來一遍。

有次因為一篇測評詳細地針對不同皮膚推薦產品,很期待地買了一瓶 2800 的面霜,結果用完了也沒見什麼效果。

那時候突然意識到,已經不是買貴買便宜的問題了,是自己被過量資訊搞麻木了,失去了判斷力。

一氣之下取關了一批美妝號。

每天沒人質問“你的臉為什麼這個死樣子?你還在用xxx這種平價貨嗎?”感覺焦慮少多了。

也是因此,我的第一次知識付費項目是線上護膚課。

上課的專家說:“大品牌的貴,大部分是你在為廣告買單;很小一部分花在產品上。中間還有一部分,買的是你的心情——你買了大牌心裡才踏實,開心對皮膚有好處。”

每天聽 20 分鐘,瞭解自己的皮膚為什麼出問題、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踏踏實實對症下藥。該早睡早睡,該運動運動,該減壓減壓。起碼小半年下來不頻繁爆痘,氣色也好多了。

現在是精華和眼霜保持原來的高端產品,乳液和誰買中端的,至於洗面乳,能洗乾淨就行。

自從跟我媽大吵一架後,我週末就很少出去胡吃海喝了。

平均每天工作 13 個小時,工作日只能吃外賣——再貴的外賣裝在盒子裡吃起來都像給你餵食。

我就儘量給自己搞些別的。每天早上一杯熱美式,是開啟一天工作的儀式(可能受了美劇影響),不喝老覺得沒精神。

下午在 App 上訂幾十塊一盒的進口水果,加 16 塊錢一杯的優酪乳。

一到週末就出去吃大餐。各種新店推薦、網紅餐廳,人均 200 - 500,工作兩年沒存什麼錢也沒買多少衣服化妝品,主要都花在吃上了。

我覺得好生活就要吃得好、吃的美才開心,去餐廳享受舒服的環境、服務和各種美食。

但我媽覺得好生活是有一個家,踏踏實實過日子,自己做飯自己吃。她說“餐廳做飯,不是為專門你做的。”

有次週六晚上剛吃完,我媽一聽人均 300 多的自助餐,電話裡就跟我吵起來。她說我老在外邊吃,怎麼不知道自己在家燉個湯補一補。

我說我都這麼累了我不想做飯,自己辛苦賺這些錢吃個飯還要省著嗎?幹嘛那麼苦?在地鐵裡邊哭邊吵。

我媽也哭了。說“是擔心你吃得貴又不好,要不媽媽來北京給你做飯吧”。

第二天我也沒自己做飯。是男朋友買了一堆菜,給我燉了一鍋老鴨湯,炒我最愛的泡椒牛肉絲。之前我都是打半個小時車去三裡屯的一家川菜館吃。

端著碗盛湯的時候,突然有家的感覺。

從那之後週末儘量會有一天跟男朋友去超市買菜做飯,開始喜歡上那種真正過日子的生活感。

之前出去點一份天價的人參烏雞湯,只夠一個人的量。自己買來燉的話兩個人吃一頓還能剩下些湯煮雞湯飯。

後來上班期間也開始試著自己煮咖啡。

咖啡機也不貴,兩個人一個月兩包咖啡豆夠喝,但同等價格買普通咖啡只能買 6、7 杯。

現在每天聽著煮咖啡的“咕嚕咕嚕”聲,覺得很治癒。

也沒為了省錢,只是覺得媽媽說得那種生活挺好。

以前一旦工作壓力大了,就商場+網購各種買買買。

只要有快遞可等,就覺得生活還有期待。開包裹的瞬間最興奮。

衣服越來越多,但漸漸的這種興奮勁兒越來越短。

因為買衣服只是疏解情緒,解決不了工作問題啊。

平時又沒空整理,換下來的就堆在椅子上、地攤上、床上,到了週末要整理小半天,搬家的時候最糾結。

以前很看重牌子和品質,衣服均價一般在 1000 以上,家裡有七八雙運動鞋,五六雙高跟鞋。每天上班都會精心搭配一番。

曾經穿好看可以讓我自己很開心,但現在這種效果好像沒那麼明顯了。每天早起搭配也挺費心費時的。

大概是已經過了通過外表獲得自信和安全感的年紀吧。

大學在外國語學校念的,大都是女生都愛穿好看,我對同輩壓力很敏感,有點外貌焦慮。

直到工作後也這樣,不覺得自己是特別有個性有風格的人,穿衣服可以凸顯個性。

還是很希望被更多人注意到。

漸漸發現並沒什麼明顯的作用。其實除了時尚圈之外,普通職場真的不是廣告裡說的那樣,穿很氣質就能有底氣的。

同事說到底更多是合作關係,大家會誇你好看,但讓人記住你的是你的能力。

後來就不那麼執念於穿著了,到特殊場合聚會才會特意打扮。

去年今年基本沒買新的大件,買幾件百搭的基本款,加上之前那些大衣外套就能搭出幾套。

以前覺得很想要的,現在發現並沒那麼多需求。

之前不知道在哪個公眾號看到一句話,說生活已經很苦了,能舒服的時候,就別再讓自己吃苦。

我每天都要忙到十點多才能回家,一直秉承這個道理過日子,上下班都打車。

特別累的時候就打專車,對自己好點心裡才能平衡。

走到地鐵站要十幾分鐘,早高峰人又多,人擠心更塞。

打車可以晚點起床,車上也能再睡會兒。

每次覺得十幾二十多塊錢沒什麼,到月底了發現開支總是超出預算。

年初朋友問我要發票,我就把前幾個月打車的帳單翻出來統一開發票給他,結果算下來我就傻眼了:坐車花掉的錢比我想像中多太多。

猛然意識到滴滴才真的是碎片化金錢殺手。

最近幾個月我開始調整出行方式,隔三差五坐地鐵上班。

以前打車就是睡到公司,睡醒了就上班。

在地鐵上沒法睡覺,會聽聽歌看看喜歡的綜藝,或者聽 20 分鐘的有聲書。

坐地鐵要逼著自己提前一個小時起床,有種偷來了一點時間的感覺。也偷來了一點生活:

去地鐵站要穿過社區走另一條路,路邊有個廣場,每天早晨都有一群大爺大媽聚在一起跳廣場舞、做操,或者練大合唱。

有個阿姨每天早晨自己帶著個小音箱,一個人在那裡唱 KTV。

每次走過去,都忍不住跟著哼哼幾句。

能看到路口的花開了,又開過了,葉子長出來,從淺綠變深綠,葉子又多了一點……每次的景色都不同。

想起之前每天早晨出門上車,下車進公司;晚上出公司上車,下車進樓裡。見的人就只有同事們和司機們,也挺可怕的。

幾個月下來還挺有成就感的,最重要的是,漸漸愛上了那 15 分鐘路程,是我每天最有生活感的時候。

寫在最後:

採訪這些年輕人時,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疑惑: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卻還是不高興?

他們也都提到,剛剛開始減欲時不太習慣,擔心自己做不到。

但過了兩三周,都感覺生活更輕鬆了。

“原來我需要的並沒有那麼多。”

適度的買買買是一種合理的舒壓方式,我們都值得自我獎勵的快感。

但是被快感牽著走的人生也痛苦。

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別把“快感”當成唯一的正義。

——你的內心會慢慢富足。

城市生活給人創造了無數種欲望,人們往往有兩種直接反應:順應它去追求,或者拒絕它去對抗。兩種選擇往往都會帶來焦慮。

我希望你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改變它,找到適合自己過日子的方式。

看上去必須如此的時候,只要稍花心思,就可以讓你的日子發生有趣的、有價值的變化。

生活,永遠都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讀後思考:

你做過什麼不激進,也不妥協的選擇?

放上玉米粉、雞蛋,團成一團蒸熟就好了,很簡單。成本比貓糧低,它還更喜歡吃。也不擔心因為賣家缺貨而斷了貓糧。

貓玩具也早打包丟了——後宮玩具一箱,都在床底下積滿了灰,它獨愛玩紙團。

現在,主子已經逐漸失去了中產階級主子的標配,過上了另一種生活。

反倒又胖了一圈——我給伊莉莎白做飯,比給自己做認真多了。

摸著那熱乎乎的肚皮,覺得它還能陪我 20 年。

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照鏡子發現兩條魚尾紋時,我驚恐地跟男朋友吼了一聲“天哪,我是真的老了!”

當天就下單了 SK2 的眼霜。

現在 29 歲,已經過了隨隨便便塗個乳液氣色都會很好的年齡,對大牌護膚品有種迷之信仰。

一方面覺得貴的就是好的,另一方面,公司的實習生都在用 Byredo 的護手霜,300 一支,你說我有沒有壓力?

各種廣告、代購、美妝博主也會告訴你:你這個年紀你這個檔次,就該用大牌,就該花這個錢。洗腦一樣的。

下載了一堆App 看真人分享和推薦,博主寫“如果嫌太貴可以買xxx,學生價,效果也不錯”,其實挺心動想試試,但轉念一想還是算了,都混這麼久了幹嘛還用學生價的東西。

看到朋友和網上博主的推薦,常常有“這麼多真人都覺得好用他們應該不會錯吧”以及“都花了這麼多錢了不可能不好用”的心理。

可博主們隔三差五寫一篇《原來你用錯了xxx!》《 xx 這個東西,真的有用嗎?》,感覺我每塗一次自己的乳液光陰就浪費一點點,臉也毀掉一點點,太可怕了。

那就重買吧。要先上App 搜關鍵字看文章,看測評,看買過的人的評論,看完還是不知道選哪個好。煩得沒心情買了。第二次想買的時候又重來一遍。

有次因為一篇測評詳細地針對不同皮膚推薦產品,很期待地買了一瓶 2800 的面霜,結果用完了也沒見什麼效果。

那時候突然意識到,已經不是買貴買便宜的問題了,是自己被過量資訊搞麻木了,失去了判斷力。

一氣之下取關了一批美妝號。

每天沒人質問“你的臉為什麼這個死樣子?你還在用xxx這種平價貨嗎?”感覺焦慮少多了。

也是因此,我的第一次知識付費項目是線上護膚課。

上課的專家說:“大品牌的貴,大部分是你在為廣告買單;很小一部分花在產品上。中間還有一部分,買的是你的心情——你買了大牌心裡才踏實,開心對皮膚有好處。”

每天聽 20 分鐘,瞭解自己的皮膚為什麼出問題、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踏踏實實對症下藥。該早睡早睡,該運動運動,該減壓減壓。起碼小半年下來不頻繁爆痘,氣色也好多了。

現在是精華和眼霜保持原來的高端產品,乳液和誰買中端的,至於洗面乳,能洗乾淨就行。

自從跟我媽大吵一架後,我週末就很少出去胡吃海喝了。

平均每天工作 13 個小時,工作日只能吃外賣——再貴的外賣裝在盒子裡吃起來都像給你餵食。

我就儘量給自己搞些別的。每天早上一杯熱美式,是開啟一天工作的儀式(可能受了美劇影響),不喝老覺得沒精神。

下午在 App 上訂幾十塊一盒的進口水果,加 16 塊錢一杯的優酪乳。

一到週末就出去吃大餐。各種新店推薦、網紅餐廳,人均 200 - 500,工作兩年沒存什麼錢也沒買多少衣服化妝品,主要都花在吃上了。

我覺得好生活就要吃得好、吃的美才開心,去餐廳享受舒服的環境、服務和各種美食。

但我媽覺得好生活是有一個家,踏踏實實過日子,自己做飯自己吃。她說“餐廳做飯,不是為專門你做的。”

有次週六晚上剛吃完,我媽一聽人均 300 多的自助餐,電話裡就跟我吵起來。她說我老在外邊吃,怎麼不知道自己在家燉個湯補一補。

我說我都這麼累了我不想做飯,自己辛苦賺這些錢吃個飯還要省著嗎?幹嘛那麼苦?在地鐵裡邊哭邊吵。

我媽也哭了。說“是擔心你吃得貴又不好,要不媽媽來北京給你做飯吧”。

第二天我也沒自己做飯。是男朋友買了一堆菜,給我燉了一鍋老鴨湯,炒我最愛的泡椒牛肉絲。之前我都是打半個小時車去三裡屯的一家川菜館吃。

端著碗盛湯的時候,突然有家的感覺。

從那之後週末儘量會有一天跟男朋友去超市買菜做飯,開始喜歡上那種真正過日子的生活感。

之前出去點一份天價的人參烏雞湯,只夠一個人的量。自己買來燉的話兩個人吃一頓還能剩下些湯煮雞湯飯。

後來上班期間也開始試著自己煮咖啡。

咖啡機也不貴,兩個人一個月兩包咖啡豆夠喝,但同等價格買普通咖啡只能買 6、7 杯。

現在每天聽著煮咖啡的“咕嚕咕嚕”聲,覺得很治癒。

也沒為了省錢,只是覺得媽媽說得那種生活挺好。

以前一旦工作壓力大了,就商場+網購各種買買買。

只要有快遞可等,就覺得生活還有期待。開包裹的瞬間最興奮。

衣服越來越多,但漸漸的這種興奮勁兒越來越短。

因為買衣服只是疏解情緒,解決不了工作問題啊。

平時又沒空整理,換下來的就堆在椅子上、地攤上、床上,到了週末要整理小半天,搬家的時候最糾結。

以前很看重牌子和品質,衣服均價一般在 1000 以上,家裡有七八雙運動鞋,五六雙高跟鞋。每天上班都會精心搭配一番。

曾經穿好看可以讓我自己很開心,但現在這種效果好像沒那麼明顯了。每天早起搭配也挺費心費時的。

大概是已經過了通過外表獲得自信和安全感的年紀吧。

大學在外國語學校念的,大都是女生都愛穿好看,我對同輩壓力很敏感,有點外貌焦慮。

直到工作後也這樣,不覺得自己是特別有個性有風格的人,穿衣服可以凸顯個性。

還是很希望被更多人注意到。

漸漸發現並沒什麼明顯的作用。其實除了時尚圈之外,普通職場真的不是廣告裡說的那樣,穿很氣質就能有底氣的。

同事說到底更多是合作關係,大家會誇你好看,但讓人記住你的是你的能力。

後來就不那麼執念於穿著了,到特殊場合聚會才會特意打扮。

去年今年基本沒買新的大件,買幾件百搭的基本款,加上之前那些大衣外套就能搭出幾套。

以前覺得很想要的,現在發現並沒那麼多需求。

之前不知道在哪個公眾號看到一句話,說生活已經很苦了,能舒服的時候,就別再讓自己吃苦。

我每天都要忙到十點多才能回家,一直秉承這個道理過日子,上下班都打車。

特別累的時候就打專車,對自己好點心裡才能平衡。

走到地鐵站要十幾分鐘,早高峰人又多,人擠心更塞。

打車可以晚點起床,車上也能再睡會兒。

每次覺得十幾二十多塊錢沒什麼,到月底了發現開支總是超出預算。

年初朋友問我要發票,我就把前幾個月打車的帳單翻出來統一開發票給他,結果算下來我就傻眼了:坐車花掉的錢比我想像中多太多。

猛然意識到滴滴才真的是碎片化金錢殺手。

最近幾個月我開始調整出行方式,隔三差五坐地鐵上班。

以前打車就是睡到公司,睡醒了就上班。

在地鐵上沒法睡覺,會聽聽歌看看喜歡的綜藝,或者聽 20 分鐘的有聲書。

坐地鐵要逼著自己提前一個小時起床,有種偷來了一點時間的感覺。也偷來了一點生活:

去地鐵站要穿過社區走另一條路,路邊有個廣場,每天早晨都有一群大爺大媽聚在一起跳廣場舞、做操,或者練大合唱。

有個阿姨每天早晨自己帶著個小音箱,一個人在那裡唱 KTV。

每次走過去,都忍不住跟著哼哼幾句。

能看到路口的花開了,又開過了,葉子長出來,從淺綠變深綠,葉子又多了一點……每次的景色都不同。

想起之前每天早晨出門上車,下車進公司;晚上出公司上車,下車進樓裡。見的人就只有同事們和司機們,也挺可怕的。

幾個月下來還挺有成就感的,最重要的是,漸漸愛上了那 15 分鐘路程,是我每天最有生活感的時候。

寫在最後:

採訪這些年輕人時,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疑惑: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卻還是不高興?

他們也都提到,剛剛開始減欲時不太習慣,擔心自己做不到。

但過了兩三周,都感覺生活更輕鬆了。

“原來我需要的並沒有那麼多。”

適度的買買買是一種合理的舒壓方式,我們都值得自我獎勵的快感。

但是被快感牽著走的人生也痛苦。

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別把“快感”當成唯一的正義。

——你的內心會慢慢富足。

城市生活給人創造了無數種欲望,人們往往有兩種直接反應:順應它去追求,或者拒絕它去對抗。兩種選擇往往都會帶來焦慮。

我希望你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改變它,找到適合自己過日子的方式。

看上去必須如此的時候,只要稍花心思,就可以讓你的日子發生有趣的、有價值的變化。

生活,永遠都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讀後思考:

你做過什麼不激進,也不妥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