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小山楂樹帶來鄉村大變化——清河縣“1+2+3”三產融合發展探析

遊客在山楂林中賞花自拍。 記者 吳新光 攝

長城網4月26日訊(記者 吳新光 通訊員 閆秀真)種一株山楂樹,

一年能結幾個“果”?

在清河縣葛仙莊鎮馬屯山楂林裡,記者找到了答案。一棵山楂樹結“仨果”——一是山楂可做鮮果銷售,二是可加工山楂糕、山楂酒、山楂飲料等製品;三是山楂花開時節,辦起鄉村旅遊,不僅賣產品還賣起風景……依託小小山楂樹,清河縣“1+2+3”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業更強,農村環境更美,農民生活更富。

“一產”賣紅果

清河縣葛仙莊鎮的馬屯一帶,

過去土地沙化,環境惡劣,普通農作物的收成不到其他地區的一半,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尤其是一到春天,漫天風沙,鄉間路上的沙土厚得能埋半個自行車軲轆,這裡成了全縣最貧困落後的地方。

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聘請農業專家勘察,發現這種沙化土質特別適合山楂種植,號召當地農民大面積種植山楂。但山楂怎麼種?效益怎麼樣?老百姓心裡沒底。

“村看村,戶看戶,百姓看幹部”,一心想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村幹部帶頭搞起了山楂種植,你種10畝,我種8畝,他種5畝……來年秋天一算帳:一畝地種植山楂50株,每株平均產果150斤,每斤市場銷售價按1元計算,每畝山楂可產生經濟效益7500元,帶來直接收入6000多元。這對於靠天吃飯的馬屯一帶農民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於是,吃了“定心丸”後的百姓,開始大面積種植山楂,不僅地裡種,房前屋後也種,
當年便發展山楂種植10000餘畝。

“山楂產量倒也不低,可是品質差,只能當打漿果賣,每斤只賣幾毛錢。辛辛苦苦一年,10畝山楂收入不到2萬塊錢,一氣之下,我刨了兩畝。”馬屯村民牛蘭奎至今記憶猶新。

沒有種植和管護技術作支撐,山楂豐產不豐收。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村幹部找到鎮政府尋求幫助。當時鎮裡正在謀劃著成立“合作社”,鎮上的農技員高俊英聯合28戶山楂種植大戶,

成立了馬屯紅果合作社,建立起了標準化的山楂生產基地。

馬屯紅果合作社理事長高俊英介紹說,合作社聘請專職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統一的技術培訓指導,在澆灌、剪枝、病蟲害防治、施肥、花果管理、採摘等環節嚴格按照科學的工藝流程和國家無公害管理技術規程進行操作,並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品認證、統一分級包裝、統一加工銷售,還註冊了“只戀”品牌。

這下,馬屯的山楂翻了身,個頭大、顏色鮮、酸甜度好的“只戀”牌山楂,從打漿果變成了一等品果,每公斤賣到2塊錢,趕上好行市還能賣到3塊錢以上。合作社還建了山楂網站,把山楂搬到了網上賣,這下馬屯山楂更不愁賣了,遠銷山西、山東、北京、天津、吉林等地,每年7萬噸的山楂,還在樹上時就被訂購一空。

馬屯村民牛蘭奎後悔起來,不僅前幾年刨掉果樹的那兩畝地重新種上了山楂樹,還承包了40畝地種植山楂,每年僅銷售山楂鮮果一項收入就達二三十萬元。

如今,馬屯山楂已發展到2萬餘畝,年產山楂7.5萬餘噸,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成為目前國內平原地區規模最大的山楂種植區,享有“中國山楂之鄉”“無公害山楂種植基地”的美譽。依託山楂種植,馬屯一帶13個村家家戶戶致了富,昔日的窮村莊變成了“聚寶盆”。

“二產”賣果製品

光靠賣鮮果,山楂產業鏈條太短、附加值太低。意識到這點,馬屯紅果合作社理事長高俊英,帶領合作社的農民發展起山楂深加工產業,將手中的山楂果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脯等製品,銷往全國各地。

“靠賣山楂果,1公斤山楂賣2元錢;如果製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脯等製品,每公斤可以賣到10元錢;如果加工成山楂酒、山楂飲料,利潤更是成倍增長。”高俊英給記者念叨起了山楂的經濟賬。

2017年,通過調查,高俊英發現,山楂籽還可以製成各式各樣的坐墊、涼席、枕頭等。於是,她又上了新項目,將山楂籽“廢物”再利用,製成坐墊、涼席、枕頭等生活用品。在高俊英手中,山楂可真是“翻”出了“花”兒:山楂果磨成面蒸窩窩,山楂葉做成各式各樣的菜品……

現在,山楂果脯、山楂糕、山楂酒、山楂飲料是清河馬屯山楂最重要的深加工項目。尤其是“只戀”牌山楂酒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每天銷售5000餘瓶,僅山楂深加工一項,每年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收入就達10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要利用好‘互聯網’,積極對接一線城市大型超市、網路銷售平臺,將山楂酒及製品賣到全國各地。”對山楂深加工前景,高俊英充滿信心。

“三產”賣風景

山楂紅了,百姓富了,環境也好了,成片種植的山楂林起到了很好的防風固沙作用。

春天,馬屯一帶漫天的風沙不見了,上萬畝潔白的山楂花將這裡裝扮成美麗鄉村,吸引著四鄰八鄉及城裡人來此賞花看景。

富起來的農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2014年,清河縣依託2萬畝山楂林,對馬屯一帶的7個村莊進行連片開發,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村莊佈局和景觀進行一體化規劃設計,展現“一村一特色”。“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採摘、冬季踏雪”,一年四季,景致不同。借助這一生態優勢,清河縣興起了鄉村旅遊,將2萬畝山楂林打造成集觀光、採摘、休閒為一體的特色鄉村生態旅遊風景區“山楂小鎮”。近年來,“山楂小鎮”平均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遊客10萬余人。

從“賣產品”到“賣風景”,馬屯一帶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尹才莊的山楂種植大戶李國彬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他投資十余萬元建起了“農家樂”飯店,每天前來就餐的遊客絡繹不絕。在李國彬的示範引領下,不少村民也紛紛辦起了“農家樂”,建起了“農家客棧”。有的村民還將自家山楂地打造成以婚戀為主題的山楂林,成為情侶婚紗照拍攝的外景地,可以取景收費。

對嫁接山楂發展“三產”,高俊英也在不斷謀劃著,“接下來,我們依託花園村的千畝山楂林作為休閒度假區示範園,可以林下種植櫻桃、草莓等,還可以放養一些香豬、珍珠豬等具有觀賞性的動物。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集餐館、民宿、景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風景區,讓一二三產業得到融合發展。”

還承包了40畝地種植山楂,每年僅銷售山楂鮮果一項收入就達二三十萬元。

如今,馬屯山楂已發展到2萬餘畝,年產山楂7.5萬餘噸,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成為目前國內平原地區規模最大的山楂種植區,享有“中國山楂之鄉”“無公害山楂種植基地”的美譽。依託山楂種植,馬屯一帶13個村家家戶戶致了富,昔日的窮村莊變成了“聚寶盆”。

“二產”賣果製品

光靠賣鮮果,山楂產業鏈條太短、附加值太低。意識到這點,馬屯紅果合作社理事長高俊英,帶領合作社的農民發展起山楂深加工產業,將手中的山楂果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脯等製品,銷往全國各地。

“靠賣山楂果,1公斤山楂賣2元錢;如果製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脯等製品,每公斤可以賣到10元錢;如果加工成山楂酒、山楂飲料,利潤更是成倍增長。”高俊英給記者念叨起了山楂的經濟賬。

2017年,通過調查,高俊英發現,山楂籽還可以製成各式各樣的坐墊、涼席、枕頭等。於是,她又上了新項目,將山楂籽“廢物”再利用,製成坐墊、涼席、枕頭等生活用品。在高俊英手中,山楂可真是“翻”出了“花”兒:山楂果磨成面蒸窩窩,山楂葉做成各式各樣的菜品……

現在,山楂果脯、山楂糕、山楂酒、山楂飲料是清河馬屯山楂最重要的深加工項目。尤其是“只戀”牌山楂酒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每天銷售5000餘瓶,僅山楂深加工一項,每年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收入就達100多萬元。

“下一步,我們要利用好‘互聯網’,積極對接一線城市大型超市、網路銷售平臺,將山楂酒及製品賣到全國各地。”對山楂深加工前景,高俊英充滿信心。

“三產”賣風景

山楂紅了,百姓富了,環境也好了,成片種植的山楂林起到了很好的防風固沙作用。

春天,馬屯一帶漫天的風沙不見了,上萬畝潔白的山楂花將這裡裝扮成美麗鄉村,吸引著四鄰八鄉及城裡人來此賞花看景。

富起來的農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追求。2014年,清河縣依託2萬畝山楂林,對馬屯一帶的7個村莊進行連片開發,聘請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村莊佈局和景觀進行一體化規劃設計,展現“一村一特色”。“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採摘、冬季踏雪”,一年四季,景致不同。借助這一生態優勢,清河縣興起了鄉村旅遊,將2萬畝山楂林打造成集觀光、採摘、休閒為一體的特色鄉村生態旅遊風景區“山楂小鎮”。近年來,“山楂小鎮”平均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遊客10萬余人。

從“賣產品”到“賣風景”,馬屯一帶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尹才莊的山楂種植大戶李國彬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他投資十余萬元建起了“農家樂”飯店,每天前來就餐的遊客絡繹不絕。在李國彬的示範引領下,不少村民也紛紛辦起了“農家樂”,建起了“農家客棧”。有的村民還將自家山楂地打造成以婚戀為主題的山楂林,成為情侶婚紗照拍攝的外景地,可以取景收費。

對嫁接山楂發展“三產”,高俊英也在不斷謀劃著,“接下來,我們依託花園村的千畝山楂林作為休閒度假區示範園,可以林下種植櫻桃、草莓等,還可以放養一些香豬、珍珠豬等具有觀賞性的動物。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集餐館、民宿、景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風景區,讓一二三產業得到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