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什麼情況?甯海68歲老人成了廣場裡的“神秘巨星”!

“這位老人家常常在西子國際那兒拉小提琴,好多小朋友都愛聽。贊一個!”

“你說的這位老人家,去年我在深甽南溪溫泉那邊也見過。就是他就是他,小提琴拉得可好了!”

“他是不是音樂培訓學校的老師啊,

在這里拉小提琴招生的嗎?”

......

近段時間

一位拉小提琴的老先生在朋友圈裡圈粉無數

多數人對他並不熟悉

卻常常被他的琴聲吸引

這位老人是誰?

他是神秘巨星嗎

怎麼有這麼多粉絲

先來一張老人的照片

↓↓

看著老人陶醉的神情

小編也跟著陶醉了~

現場“演奏會”氛圍濃厚

不少粉絲早早等候

一個天氣晴好的晚上,約莫七點半的樣子,記者成功“偶遇”了這位在西子國際露天廣場拉小提琴的老先生。

說是偶遇,可能有作弊的嫌疑,因為早早就有老人的粉絲告訴記者,他的演奏時間大致就在晚上七點到八點之間,這才有了這場成功的偶遇。

剛踏進廣場,悠揚的琴聲便立馬鑽進了耳朵。走近時,記者終於看到了這位元“神秘巨星”,穿著細條紋襯衫和西裝馬甲的樣子顯得特別紳士,在人群中拉著小提琴的他,從容淡定。

“能給我們拉一曲《梁祝》嗎?”人群中有人向老先生點了曲子。老先生爽快地答應了,但他也提了個要求。“希望你們能從曲子中聽出這段故事來。”說罷,廣場上便悠悠地響起了《梁祝》這段曲子。聽到動情處,不少觀眾不自覺地跟著哼唱起來,跟著悠揚的琴聲有節奏地擺動著身體。

每每有小朋友經過或駐足時,老先生總會拉些歡快的曲子,主動與他們互動交流。在這樣一個沒有專業舞臺的地方,卻有時時響起的掌聲和歡呼聲。記者從現場瞭解到,很多市民為了聽老人拉上一曲,總是早早地就等候在廣場上,算是老人比較忠實的粉絲。

一部電影一首曲子埋下音樂的種子

12歲學琴至今他說只圖快樂

“我12歲開始學拉小提琴,到現已經有50多年了。

”這位老先生叫劉鋼,今年68歲,是一名從事專利事務的專家,因工作需要,定居寧海多年。面對眾多關注,劉老先生笑著說:“我只是個會拉琴的老頭!”

受母親影響,劉鋼從小喜歡音樂,但真正讓他愛上小提琴的卻是一首曲子和一部電影。12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了鄰居哥哥拉小提琴,一下子就迷住了。“那是胡裡奧演唱的《鴿子》。”跟著回憶,劉鋼哼唱起了這首在他記憶力留存了很久很久的曲子。

而影響劉鋼的那部電影叫《永不消失的琴聲》。“那是一個老爺爺和小朋友的故事,賣糖果的老爺爺小提琴拉得特別動人,有個叫雅克的小朋友很是癡迷,生活窮困的他想盡一切辦法跟著老爺爺學拉小提琴。老爺爺過世後,他的小提琴變賣給了一家雜貨鋪,買不起琴的雅克便晚上偷出來練習,白天又還回去,而本應隨著老爺爺去世而消失的琴聲再度在小鎮裡響起……看完電影后的劉鋼深受觸動,也讓他對自己手裡的琴有了更深的感情。

雖然愛琴,但劉鋼至始至終都沒參加過任何等級考試,他常說拉琴只是一件我喜歡且能讓我快樂的事情,不需要等級認證。他也常開玩笑說:“在專利界我是小提琴拉得最好的,而在小提琴界我是專利做得最好的。”正是因此,他總被太太打趣說他太“自戀”,而劉鋼卻覺得“自戀”挺好,至少讓他很快樂。

從自娛自樂到希望感染更多人

他說優美的琴聲永不消失

早些年因為工作繁忙,小提琴就被擱下了。“說來可笑,後來倒是因為頸椎不好了,才想起重新拉小提琴鍛煉鍛煉。”劉鋼說,原本他總在家或社區里拉琴,一般都是自娛自樂,但7年前的一次經歷讓他改變了這種自娛自樂的模式,開始走到廣場上去為更多人演奏。

“你知道,在石窟里拉琴的感覺特別好,那種回音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所以我有空會去伍山石窟那兒練琴。大概是2011年的一天,我正在拉琴,有個小朋友很驚訝地跟他媽媽說‘這好聽的音樂怎麼是不要電的啊’,我當時心裡咯噔了一下,發現原來現在的孩子竟是從電視電腦手機裡開始認識音樂的,而不是樂器本身,這讓我覺得有些心疼。”就因為這個孩子的一句話,劉鋼立馬有了為更多孩子演奏的想法,他希望孩子的音樂啟蒙能從樂器本身開始。

“我倒是不奢求每一個路過聽到我拉琴的孩子都能喜歡上音樂,但只要有那麼一個小朋友因此愛上了音樂,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有意義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總是樂於和孩子們去交流、去互動,因為他也想成為自己記憶里拉小提琴的鄰家小哥哥,讓優美的琴聲永不消失。

記 者 手 記

這些年有幸採訪了幾位特別不一樣的老人,說他們是老人可能僅僅是因為年齡的劃分,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無限的熱愛。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因退休而無所適從的人們,他們常常會被不被需要的不安感所包圍。而在劉鋼老先生身上,我完全沒有感受到這種不安的情緒,更多的是他對自己人生的信心,即使年近古稀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他們傳遞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跟生活和解並不代表著要向歲月低頭。

老人身上對生活的熱愛

不向歲月低頭的態度

當之無愧是一名神秘巨星~

他聽到了鄰居哥哥拉小提琴,一下子就迷住了。“那是胡裡奧演唱的《鴿子》。”跟著回憶,劉鋼哼唱起了這首在他記憶力留存了很久很久的曲子。

而影響劉鋼的那部電影叫《永不消失的琴聲》。“那是一個老爺爺和小朋友的故事,賣糖果的老爺爺小提琴拉得特別動人,有個叫雅克的小朋友很是癡迷,生活窮困的他想盡一切辦法跟著老爺爺學拉小提琴。老爺爺過世後,他的小提琴變賣給了一家雜貨鋪,買不起琴的雅克便晚上偷出來練習,白天又還回去,而本應隨著老爺爺去世而消失的琴聲再度在小鎮裡響起……看完電影后的劉鋼深受觸動,也讓他對自己手裡的琴有了更深的感情。

雖然愛琴,但劉鋼至始至終都沒參加過任何等級考試,他常說拉琴只是一件我喜歡且能讓我快樂的事情,不需要等級認證。他也常開玩笑說:“在專利界我是小提琴拉得最好的,而在小提琴界我是專利做得最好的。”正是因此,他總被太太打趣說他太“自戀”,而劉鋼卻覺得“自戀”挺好,至少讓他很快樂。

從自娛自樂到希望感染更多人

他說優美的琴聲永不消失

早些年因為工作繁忙,小提琴就被擱下了。“說來可笑,後來倒是因為頸椎不好了,才想起重新拉小提琴鍛煉鍛煉。”劉鋼說,原本他總在家或社區里拉琴,一般都是自娛自樂,但7年前的一次經歷讓他改變了這種自娛自樂的模式,開始走到廣場上去為更多人演奏。

“你知道,在石窟里拉琴的感覺特別好,那種回音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所以我有空會去伍山石窟那兒練琴。大概是2011年的一天,我正在拉琴,有個小朋友很驚訝地跟他媽媽說‘這好聽的音樂怎麼是不要電的啊’,我當時心裡咯噔了一下,發現原來現在的孩子竟是從電視電腦手機裡開始認識音樂的,而不是樂器本身,這讓我覺得有些心疼。”就因為這個孩子的一句話,劉鋼立馬有了為更多孩子演奏的想法,他希望孩子的音樂啟蒙能從樂器本身開始。

“我倒是不奢求每一個路過聽到我拉琴的孩子都能喜歡上音樂,但只要有那麼一個小朋友因此愛上了音樂,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有意義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總是樂於和孩子們去交流、去互動,因為他也想成為自己記憶里拉小提琴的鄰家小哥哥,讓優美的琴聲永不消失。

記 者 手 記

這些年有幸採訪了幾位特別不一樣的老人,說他們是老人可能僅僅是因為年齡的劃分,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對生活無限的熱愛。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因退休而無所適從的人們,他們常常會被不被需要的不安感所包圍。而在劉鋼老先生身上,我完全沒有感受到這種不安的情緒,更多的是他對自己人生的信心,即使年近古稀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追求。他們傳遞了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人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跟生活和解並不代表著要向歲月低頭。

老人身上對生活的熱愛

不向歲月低頭的態度

當之無愧是一名神秘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