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代嶺南庭院到底長啥樣?

河南出土西漢三進陶院落。

河南博物館藏西漢灰陶院落。

廣州先烈中路出土的東漢陶樓。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丹彤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

“中國屋簷下——中國古代建築明器展”今天將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開展。

昨天下午,廣州日報記者率先探營,118件跨越商代至宋代的建築明器,題材涉及房屋宅院、望樓、台榭、百戲樓、倉、井、灶和圈廁等類型,多數用陶製成,再現了當時建築藝術的輝煌,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建築類型和生活方式。

明器再現古代建築與生活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淩雲介紹,明器又稱冥器,是古代專門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

建築明器在兩漢時期的大量出現,是受“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影響以及建築技術成熟的推動。中小地主及以上階層多隨葬陶樓,平民則隨葬比較簡單的建築明器。建築明器隨著考古發掘重見天日,成為今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生活的重要憑證。

展覽展出的文物中,88件為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另有30件來自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和河南位於一南一北,代表了嶺南建築和中原建築的兩種源流,

二者各有特色,卻又在發展中融合互補,此次展覽為對比兩地建築傳統提供了絕佳樣本。

此次展出的文物時代跨度較大,從商代至宋代均有呈現,大部分文物為兩漢時期的建築明器。這些建築明器小到民居、倉房、圈舍,大到望樓、水榭、塢堡、莊園,多數用陶製成,蔚為大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建築和生活方式。其中一座巨型連閣式陶樓讓人歎為觀止,

陶樓的主樓和附樓左右並肩而立,主樓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高,主樓的腰簷下出現了斜出45度的轉角斗拱。附樓是三層廡殿頂的高臺式建築,主樓、附樓間以高懸半空的閣道相連,十分壯觀。

院落、樓院、望樓和陶倉樓等是漢代常見的建築明器,其原型是漢代富庶人家居住的建築。此次展出的灰陶院落和三進式陶院落體現了均衡對稱的四合院形式,是古代沿用時間較長的建築形式;院樓以樓為主體,

樓前用牆圍成庭院,東漢綠釉陶院樓即反映了這種由院和樓組成的建築形式;望樓是兼有瞭望、偵察和遠眺等功能的高層樓房,少則三層、多則五層,常伴有武士俑出現。

展覽還展出了倉、井、灶、圈和廁等生活配套設施,展現了古人的生活場景,頗具煙火氣息。

嶺南建築明器宛如小家碧玉

“來自中原的建築明器頗具北方莊園經濟的大氣特色,相形之下,嶺南建築明器則精緻細膩,有如可愛的小家碧玉。”吳淩雲解讀說。

嶺南建築早期以幹欄式為主,這一點也反映在建築明器中,如陶倉和陶囷等均作“高架式”幹欄建築,下部以柱子支撐,把倉房高架起來,以達到通風防潮的目的;秦漢之後,嶺南與中原地區交往日益密切,許多中原建築的特點開始出現在嶺南建築明器中,如以中軸對稱佈局的三合式陶屋以及院落、陶城堡等建築形式,但外形上還保留了地區文化因素。磚瓦的傳入有效解決了民居潮濕問題,幹欄建築的優勢逐漸消失,嶺南地區的建築明器開始向平地式發展,體現了南北建築風格互相融合的特點。

相形之下,嶺南建築明器則精緻細膩,有如可愛的小家碧玉。”吳淩雲解讀說。

嶺南建築早期以幹欄式為主,這一點也反映在建築明器中,如陶倉和陶囷等均作“高架式”幹欄建築,下部以柱子支撐,把倉房高架起來,以達到通風防潮的目的;秦漢之後,嶺南與中原地區交往日益密切,許多中原建築的特點開始出現在嶺南建築明器中,如以中軸對稱佈局的三合式陶屋以及院落、陶城堡等建築形式,但外形上還保留了地區文化因素。磚瓦的傳入有效解決了民居潮濕問題,幹欄建築的優勢逐漸消失,嶺南地區的建築明器開始向平地式發展,體現了南北建築風格互相融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