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七點建議

【中國安防展覽網 智慧城市】 “當前,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現在:不同領域和地區發展水準差距較大,資訊資源基礎保障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智慧技術與社會生活的融合還有待加強、加深和拓展,市民獲得感仍需進一步提高。”23日,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巡視員伍浩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打造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各地新一輪城市化建設的重點工程,

國家頂層設計與政策逐步到位。2011年地方積極推進、2012年國家各部委試點、2014年首次頂層設計、2016年國家重大部署,“十三五”期間,國家將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重點方向,推進100個城市試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特色智慧小鎮湧現。工信部資訊化和軟體服務業司巡視員李穎曾表示,中國智慧城市市場估計將有4萬億元的規模。智慧城市前景雖然廣闊,
不過,目前智慧城市在網路安全、法律規制、資料共用以及產業和人才升級等領域仍然存在短板。為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以改進:

第一,設立城市治理安全等級和風險預估機制。城市治理安全等級的設立將規範人工智慧的實踐和應用範圍,有效預防人工智慧的“越界”風險,進而有助於管理者有效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趨利避害地推進智慧城市治理現代化。

第二,智慧城市建設不宜過於“激進”和“急切”,而應持守“蹄疾而步穩”的安全性原則和節奏。在“人文型智慧城市”戰略主題下重新佈局城市資訊基礎和服務管理平臺建設,推進形成一種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有機結合的包容發展模式。

第三,融合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和大資料等技術,打造智慧政府大腦、智慧城市大腦,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實現優政、惠民、興業的目標,

讓每個人都享受到資料智慧帶來的便捷。

第四,突出頂層設計,重點抓好標準規範、評價指標、安全保障等工作;突出因地制宜,遵循因城施策,因時而變的原則,制定各級各類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與藍圖;突出改善民生,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進一步推動政務資訊系統整合共用,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突出精准治理,引導各地區將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引入城市管理,

推行以資料為基礎資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實現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提升城市治理水準。

第五,高標準建設智慧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治安協同防控,提升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利用資訊智慧等技術,構建全時全域、多維資料融合的城市安全監控體系,形成人機結合的智慧研判決策和回應能力,做到回應過程無縫隙切換、指揮決策零延遲、事態進展即時可查可評估。

第六,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智慧體系總結和再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應該用適合新時代的理念和技術來完成智慧城市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避免大包大攬,應該讓更多企業社會各界加入這個領域裡面來,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節約了政府資金,還鼓勵了企業參與,同時也培育了產業。

第七,智慧城市本身是創新性極強的城市治理理念,不對當前態勢加快扭轉、實施立法規範、回歸真實創新,不去講究平臺思維、進行實實在在的感知應用實踐,智慧城市就可能成為短暫時髦的詞彙、城市治理的說辭,造成公共財政在該領域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僅僅是促成了有限的產能落地,持續性難於保障,建構起智慧城市有機生長的土壤則更加困難。因此,在中國推行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和中國思維,在具體的實踐推動中釋放出更巨大的效能。

結語:“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著眼于多樣性和長遠的發展。通過現代資訊技術的創新應用,實現城市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使城市更容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

(本文據福建日報、每日經濟新聞、 解放日報、中國經濟網、福建新聞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建設報資訊整理,中國安防展覽網編輯)

第六,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智慧體系總結和再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應該用適合新時代的理念和技術來完成智慧城市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避免大包大攬,應該讓更多企業社會各界加入這個領域裡面來,這樣做的好處一是節約了政府資金,還鼓勵了企業參與,同時也培育了產業。

第七,智慧城市本身是創新性極強的城市治理理念,不對當前態勢加快扭轉、實施立法規範、回歸真實創新,不去講究平臺思維、進行實實在在的感知應用實踐,智慧城市就可能成為短暫時髦的詞彙、城市治理的說辭,造成公共財政在該領域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僅僅是促成了有限的產能落地,持續性難於保障,建構起智慧城市有機生長的土壤則更加困難。因此,在中國推行智慧城市建設,要堅持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和中國思維,在具體的實踐推動中釋放出更巨大的效能。

結語:“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著眼于多樣性和長遠的發展。通過現代資訊技術的創新應用,實現城市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使城市更容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

(本文據福建日報、每日經濟新聞、 解放日報、中國經濟網、福建新聞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建設報資訊整理,中國安防展覽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