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費交八旬“外援爺爺”為體驗《京劇幻想》飛越半個地球來助陣

圖說:龔天鵬的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 官方圖

昨天下午,

上海愛樂樂團簇新的排練廳裡,滿滿當當地坐了107個樂手,由上海愛樂樂團和費城交響樂團共同委約的龔天鵬第十號交響曲《京劇幻想》,正在如火如荼地連排。

在這編制龐大的樂隊中,兩個年過八旬的外國老人,雖坐在樂隊最後排側邊,卻因其儒雅的姿態和全神貫注的神情,吸引了記者的視線。他們就是來自費城交響樂團的“特別外援”——赫伯特·馬丁·萊特和赫羅爾德·魯道夫·克萊因。

儘管飛機落地不過30多個小時,恪盡職守的“外援爺爺”卻顧不上調時差,便投入了連排中。此次前來,他們既是為後輩龔天鵬助威,亦是為上海交響樂出一份力。私心裡,還想再聞一聞這座城市特有的馥鬱芬芳,一如1973年隨費城交響樂團初次踏上這片土地所感受到的氣息。

不能錯過的獨特體驗

即將於後天在東方藝術中心進行世界首演的《京劇幻想》,因是費交與上海愛樂共同委約,

故而請來了1973年就隨奧曼迪訪華的兩位已退休的費城交響樂團老藝術家赫伯特和赫羅爾德。

昨日,龔天鵬在朋友圈發帖普及這兩位和他頗有淵源的老藝術家,特別提到:“赫伯特是我的鋼琴主課老師卡普林斯基的愛人,從小看我長大。因年事漸高,去年就決定不再飛長途的‘師父’,這次居然破例飛來助陣,看著他在現場拉琴,感覺妙不可言。”

圖說:龔天鵬在練琴中 官方圖

對此,赫伯特身為一名小提琴手,能參與一部有著京劇味兒的交響樂是很新奇、也很難得的體驗:“拉琴數十年,沒有嘗試過,我很享受這過程。”

雖說連排不過進行了兩天,但作品中流露出的雅致京韻和磅礴的交響氣勢,還是讓赫伯特沉醉,

他毫不掩飾對這部作品的偏愛:“我被這部作品深深打動,尤其是弦樂部分悠揚婉轉的旋律,在下半場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民族音樂的元素被融入交響,既能明顯感受到不同音樂的個性和特質,又被渾然天成地揉捏在一起。真是太獨特的體驗!”

飛越半個地球看上海

願意“破例”飛越半個地球,除了沖著這部特殊的京韻交響,也為一個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夢。

赫伯特至今清晰記得1973年隨費交來滬演出的情形:“費城交響樂團是美國首支來中國演出的交響樂團,當時的指揮是尤金·奧曼迪,我們還演奏了鋼琴協奏曲《黃河》。那場演出在全中國廣播,我記得新聞報導說,有8000萬聽眾一起收聽了這場音樂會,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

聊到初見上海的印象,赫伯特形容“摩登又質樸”:“我們逛了外灘,看到了各種歐洲建築彙聚;我們坐遊船在江上流覽,兩岸風景截然不同卻又有種奇特的和諧。”

半個世紀已來,赫伯特陸陸續續來過上海三四次,可幾乎每次都刷新他的印象。赫伯特說:“上海可能是世界上變化最快的城市之一。這裡的發展太快、太驚人。”

巧合的是,赫伯特和京劇的“初次相會”就是1973年初次訪華時。他說:“我們看了很多藝術表演,包括芭蕾,還有京劇。那時候,大家的時差有點倒不過來,可即便迷迷糊糊還是能感受到京劇的那份朦朧的美。有隨行人員安慰我們,中國老戲迷也都是眯著眼睛聽戲。”

45年前種下的因,半個世紀後結出了果。問兩位“外援爺爺”為何而來?兩人相視而笑:“來體驗《京劇幻想》,來看看上海。”

兩岸風景截然不同卻又有種奇特的和諧。”

半個世紀已來,赫伯特陸陸續續來過上海三四次,可幾乎每次都刷新他的印象。赫伯特說:“上海可能是世界上變化最快的城市之一。這裡的發展太快、太驚人。”

巧合的是,赫伯特和京劇的“初次相會”就是1973年初次訪華時。他說:“我們看了很多藝術表演,包括芭蕾,還有京劇。那時候,大家的時差有點倒不過來,可即便迷迷糊糊還是能感受到京劇的那份朦朧的美。有隨行人員安慰我們,中國老戲迷也都是眯著眼睛聽戲。”

45年前種下的因,半個世紀後結出了果。問兩位“外援爺爺”為何而來?兩人相視而笑:“來體驗《京劇幻想》,來看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