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雄安第一標——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綠色智慧的雄安樣板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內的無人駕駛車輛。記者 高琳哲 攝

長城網4月26日訊(記者 高琳哲 劉瀟 任俊鵬)4月24日,在位於容城縣白塔村和馬莊村交界處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建設現場,記者看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主體已經基本完工,廣大建設者正抓住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在各類機械設備的配合下加緊施工,裝飾裝修等收尾工作正緊張有序地進行,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按照綠色、智慧、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使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標準進行城市建設,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加強綜合地下管廊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築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中,從塑造新時代城市風貌、提供優質共用公共服務、建設綠色智慧新城等方面,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進行了部署。

記者從中國雄安集團瞭解到,作為雄安新區的第一個城建專案,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占地面積24.24公頃,建築面積10萬平米。該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綠色園區、智慧園區”進行規劃建設,對於打造未來之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樣板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提供優質共用公共服務

中國雄安集團針對市民服務中心專案特點,按照“通用、共用、適老、融合”的原則,全面服務來訪人群,將城市、場地、建築、室內、標識、公共器具設計相結合,通過普惠措施、孕婦車位元等內容實現全人群一體化服務。

“為了解決入駐企業數量多、辦公空間緊張問題,建築內部合理設置了共用辦公區域,不僅提高空間利用率,而且便於管理。”中國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民服務中心在餐廳、住宿、書店等配套設施上,均引入了共用理念,同時,園區不設置圍牆,與既有城區資源共高,園區禁止燃油車駛入,採用新能源無人車、共用單車進行接駁,

可以讓大家享受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構建社區、鄰里、街坊三級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稚園、24小時便利店、街頭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形成5分鐘生活圈。這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中充分體現。

記者從中國雄安集團瞭解到,市民服務中心在行政辦公職能內同步嵌入幼稚教育,

以幼兒託管中心為視窗,體現新區開放、包容和蓬勃活力,提升員工歸屬感與責任感。

政務服務中心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通過政務服務雲平臺建設,探索放管服、證照分離、“互聯網+政務”等改革,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創制“雄安標準”,體現“雄安品質”,打造全國樣板。

築牢綠色智慧城市基礎 建設綠色智慧的雄安樣板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南部,一排排立式充電樁引人注目。“這邊是公共停車區,以後不設加油站。”據介紹,未來整個新區將以綠色智慧公共交通為主。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道路均由透水磚鋪就。據介紹,在建設過程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在綠地、人行道設置透水磚、車行道設置透水瀝青,停車位設置植草磚,使雨水在流動過程中經淺草溝的滲透,過濾後再進入雨水收集系統。通過樹池、下凹式綠地豐富景觀效果,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滯蓄容積,實現園區雨汙零排放。

外牆外保溫系統、被動式外門窗系統、氣密性處理措施、無熱橋的設計理念、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專案充分利用被動式自然能源和內部熱源,在保證建築內較高生活舒適度的條件下,實現建築低能耗運行,與執行現有節能標準建築相比可節能50%以上。不僅如此,園區將利用BIM+GIS+PM技術,對園區建設運營及物聯網資料進行搜集、分析整理,實現智慧建造以及園區視覺化運維管理。

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園林景觀、BIM應用、智慧園區、豎向設計、能源供給……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的第一個成規模大型建築群,備受關注。

中國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規劃設計中,將體現全生命週期的能源高效迴圈利用、模組式可生長、人和建築環境有機協調、公共配套服務開放共用、面向公眾的智慧展示、綠色裝配式快速建造等先進理念。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可以作為樣板,基於此專案提煉出成熟的管理平臺、制度規範、運營標準,將來可以複製推廣到其他片區,實現管理的快速複製。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南部,一排排立式充電樁引人注目。“這邊是公共停車區,以後不設加油站。”據介紹,未來整個新區將以綠色智慧公共交通為主。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道路均由透水磚鋪就。據介紹,在建設過程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在綠地、人行道設置透水磚、車行道設置透水瀝青,停車位設置植草磚,使雨水在流動過程中經淺草溝的滲透,過濾後再進入雨水收集系統。通過樹池、下凹式綠地豐富景觀效果,增加近8000立方米的雨水滯蓄容積,實現園區雨汙零排放。

外牆外保溫系統、被動式外門窗系統、氣密性處理措施、無熱橋的設計理念、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專案充分利用被動式自然能源和內部熱源,在保證建築內較高生活舒適度的條件下,實現建築低能耗運行,與執行現有節能標準建築相比可節能50%以上。不僅如此,園區將利用BIM+GIS+PM技術,對園區建設運營及物聯網資料進行搜集、分析整理,實現智慧建造以及園區視覺化運維管理。

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園林景觀、BIM應用、智慧園區、豎向設計、能源供給……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的第一個成規模大型建築群,備受關注。

中國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規劃設計中,將體現全生命週期的能源高效迴圈利用、模組式可生長、人和建築環境有機協調、公共配套服務開放共用、面向公眾的智慧展示、綠色裝配式快速建造等先進理念。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可以作為樣板,基於此專案提煉出成熟的管理平臺、制度規範、運營標準,將來可以複製推廣到其他片區,實現管理的快速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