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千年前紂王殘暴,卻也做過一件大好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商紂王,就不多介紹了。

帝辛、子姓,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都于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毒賤不能立,

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

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帝辛敢於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

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己為後。寵倖倍之,唯言是從。

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奢華的生活。加上連年征戰,使兵力不足,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

聽不進正確意見,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加上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西元前1066年,在帝辛伐東夷之際,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浮虜倒戈,

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帝辛死後,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

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