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耿寶昌:文物鑒定只要認准一點就行

一、找對圈,跟對人

作為新入行的收藏人,你是誰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找對圈子跟對人”。很多新手可謂是“錢壯慫人膽”,以為有錢就可以進入收藏領域,就可以到古玩市場上買到真品,這肯定行不通。收藏是個特殊的行業,一直是收益風險自負,制假賣假行為基本沒有行業約束和法律制裁,使得收藏圈變成實實在在的血腥江湖。既然是江湖,江湖自然有江湖的圈子,玩真品的圈子,玩贗品的圈子,仿造的圈子,做舊的圈子,佈局殺豬的圈子,
擺攤開店的圈子,拍賣的圈子等。圈子與圈子之間錯綜複雜,作為收藏新人通常是一頭霧水。

要找到這些圈子裡玩真品的藏家或者行家,並不是新手都有這種運氣,就是玩了許多年的藏友也不一定能真正接觸上。起碼都得誤打誤撞,被騙得七零八落、頭破血流之後才認真地尋找玩真品的圈子。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玩真品的圈子一般都很務實,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圈子,對圈子內的人要求非常嚴格,要求財力、眼力、精品、人品俱全。國內民間玩真品的圈子大致分北京圈(明清瓷器為主)、河北圈(定窯和磁州窯為主)、河南圈(唐三彩、鈞窯、汝窯、磁州窯系為主)、陝西圈(耀州窯為主)、南京圈(宋、元、明、清殘器為主)、杭州圈(南宋官窯、越窯、龍泉窯為主)、景德鎮圈(宋、元、明、清、民國窯址殘修器和建國後的廠貨為主)、南昌圈(以景德鎮窯口為主,

吉州窯為附)等。

除了這些相對正道的收藏圈子,民間還有一些專門玩“國寶”的贗品圈子,這類圈子很可怕,作為初學者,只要被他們忽悠進圈子,

就不能自拔。只要你發件藏品或者拿出藏品,即便是假的不能再假,也都把你可以吹上天,讓你極大地獲得收藏“國寶”帶來的滿足感和優越感,你會天天都感覺自己是最幸運的人。新入收藏的新手,最可怕的是吹捧,針對你的藏品有理有據批評或者提出意見的人,你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收藏,因為這些真誠品鑒藏品的人不是“國寶幫”圈子裡的人,過分的熱情和讚美的人,
你一定要小心。

二、嚴守多練少買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收藏也是同理。如果你很幸運地進入一個正道的收藏圈子,首先古玩基礎知識和收藏方向是必須確定的,你不能什麼都收藏,必須得有主次和輕重,如唐宋元明清各朝瓷器,或者某個地方窯口的瓷器,從文化歷史、器形工藝、色釉等各個方面考慮,制定你的收藏計畫。比如景德鎮的鏟子和擺攤販子就非常熟悉景德鎮窯口的整器和窯址殘件標本,在景德鎮高仿如日中天的今天,他們大多數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練就一副好眼力。尤其星期一二的國貿市場,總能碰到全國來此練眼力的專家和藏家。

老師說一百句經驗之談,還不如你自己踏踏實實地練習“眼力”。作為一個老手,都要時刻嚴守多練少買的鐵律,何況剛入道的新手。這裡的買是指價錢大的整器和殘修器。在正道的圈子裡,買一些可靠的標本是必需的,這是一個眼力和經驗知識綜合的一個考量,即便能看“對”,但能不能看“死”,就考驗“眼力”毒不毒了。

三、吃一塹長一智

收藏圈歷來沒有常勝將軍,行家或者藏家平時的“眼力”再牛都不算,關鍵是下手的那一刻。行家打眼,在圈子裡都是難以啟齒的事,退貨就更丟人,有些行家打打眼一兩次被行裡知道,混不下去的大有人在。這說明行家的“眼力”就是生存的資本。所以行家或者藏家“打眼”一般都是偷偷的自咽苦果,吃一塹長一智作為自己的教訓。“眼裡”的練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經歷技術層面的考驗和社會心理學的認真思辨才能最終達成。

即使打眼了,痛心疾首和產生懼怕心理都是不明智的,一定要調整心態,從教訓中總結經驗,當初是什麼因素導致自己“鬼迷心竅”的?是什麼迷局使得自己沒有看透?是技術層面還是心理因素導致判斷失靈?只有深度地剖析自己最容易被攻陷的薄弱環節,加強這一環節的漏洞,彌補缺點,使自己時刻保持明銳的洞察力和識別最新高仿技術的甄別力,時刻把自己以往所犯的錯誤當作警示自己的一面鏡子。這樣自己的“眼力”才處於不敗之地。

四、誰強不如自強

俗話說:“國有不如家有,家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在利慾薰心和滿是贗品的古玩市場上,誰都想擁有一雙“毒眼”,無論是行家或是藏家,無論是店家經營者或是普通擺攤的販子。古玩的樂趣是“撿漏”,古玩的終極意義是擁有的藏品具有價值。無論是經濟價值或者是文物的文化價值,兩種總要佔據其一。兩者都不能佔據,“眼力”的價值就無從談起。

古玩戰場上行家和藏家的“眼力”是發現具有獨特價值的文物精品。沒有眼力,什麼都談不上,即便你有雄厚的資金,如果自己不具備發現具有“毒眼力”的人才或者自己具有“毒眼力”,資金照樣會打水漂,而且是血本無歸。

五、常保謙虛、謹慎之心

一些藏家具備一定能力之後,總以為只要在市場上撿漏、在拍場上舉拍、在圈子裡能出貨就很神氣。其實還要磨練的還有許多。

就陶瓷而言,從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戰國兩漢陶瓷,唐代南北窯口瓷器、宋代五大官窯和南北窯口瓷器、元代南北窯口瓷器,明清官窯和民窯瓷器,民國瓷器等等,跨度數千年,延續幾十個朝代,每個窯口的各個時期的傳承和工藝特徵以及現代後仿的差別,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實踐中總結鑒別經驗。這樣龐雜的窯口和種類,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專項研究幾個門類,把子彈打在目標上,才是最為關鍵。不要欲望太強,要克制和節制。

記得著名演員陳道明有過一段話很經典,同樣用在資深藏家身上也有其借鑒意義:“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說你成功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人性的弱點”永遠是藏家的最大敵人。撿漏、衝動、貪婪、幻想、猶豫、後悔、虛榮等始終相伴左右。如果能克服這些毛病,極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大行家和大藏家。

從文化歷史、器形工藝、色釉等各個方面考慮,制定你的收藏計畫。比如景德鎮的鏟子和擺攤販子就非常熟悉景德鎮窯口的整器和窯址殘件標本,在景德鎮高仿如日中天的今天,他們大多數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練就一副好眼力。尤其星期一二的國貿市場,總能碰到全國來此練眼力的專家和藏家。

老師說一百句經驗之談,還不如你自己踏踏實實地練習“眼力”。作為一個老手,都要時刻嚴守多練少買的鐵律,何況剛入道的新手。這裡的買是指價錢大的整器和殘修器。在正道的圈子裡,買一些可靠的標本是必需的,這是一個眼力和經驗知識綜合的一個考量,即便能看“對”,但能不能看“死”,就考驗“眼力”毒不毒了。

三、吃一塹長一智

收藏圈歷來沒有常勝將軍,行家或者藏家平時的“眼力”再牛都不算,關鍵是下手的那一刻。行家打眼,在圈子裡都是難以啟齒的事,退貨就更丟人,有些行家打打眼一兩次被行裡知道,混不下去的大有人在。這說明行家的“眼力”就是生存的資本。所以行家或者藏家“打眼”一般都是偷偷的自咽苦果,吃一塹長一智作為自己的教訓。“眼裡”的練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經歷技術層面的考驗和社會心理學的認真思辨才能最終達成。

即使打眼了,痛心疾首和產生懼怕心理都是不明智的,一定要調整心態,從教訓中總結經驗,當初是什麼因素導致自己“鬼迷心竅”的?是什麼迷局使得自己沒有看透?是技術層面還是心理因素導致判斷失靈?只有深度地剖析自己最容易被攻陷的薄弱環節,加強這一環節的漏洞,彌補缺點,使自己時刻保持明銳的洞察力和識別最新高仿技術的甄別力,時刻把自己以往所犯的錯誤當作警示自己的一面鏡子。這樣自己的“眼力”才處於不敗之地。

四、誰強不如自強

俗話說:“國有不如家有,家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在利慾薰心和滿是贗品的古玩市場上,誰都想擁有一雙“毒眼”,無論是行家或是藏家,無論是店家經營者或是普通擺攤的販子。古玩的樂趣是“撿漏”,古玩的終極意義是擁有的藏品具有價值。無論是經濟價值或者是文物的文化價值,兩種總要佔據其一。兩者都不能佔據,“眼力”的價值就無從談起。

古玩戰場上行家和藏家的“眼力”是發現具有獨特價值的文物精品。沒有眼力,什麼都談不上,即便你有雄厚的資金,如果自己不具備發現具有“毒眼力”的人才或者自己具有“毒眼力”,資金照樣會打水漂,而且是血本無歸。

五、常保謙虛、謹慎之心

一些藏家具備一定能力之後,總以為只要在市場上撿漏、在拍場上舉拍、在圈子裡能出貨就很神氣。其實還要磨練的還有許多。

就陶瓷而言,從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戰國兩漢陶瓷,唐代南北窯口瓷器、宋代五大官窯和南北窯口瓷器、元代南北窯口瓷器,明清官窯和民窯瓷器,民國瓷器等等,跨度數千年,延續幾十個朝代,每個窯口的各個時期的傳承和工藝特徵以及現代後仿的差別,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去實踐中總結鑒別經驗。這樣龐雜的窯口和種類,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專項研究幾個門類,把子彈打在目標上,才是最為關鍵。不要欲望太強,要克制和節制。

記得著名演員陳道明有過一段話很經典,同樣用在資深藏家身上也有其借鑒意義:“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說你成功了,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人性的弱點”永遠是藏家的最大敵人。撿漏、衝動、貪婪、幻想、猶豫、後悔、虛榮等始終相伴左右。如果能克服這些毛病,極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大行家和大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