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車和外賣之戰只是表像,滴滴大戰略另有隱藏關卡

最近去了打車之戰最激烈的上海,分別用了美團和滴滴,

發現司機各種懷疑論、陰謀論噴得熱鬧,強勢的美團引人關注,但貌似被動的滴滴又在忙些什麼?

如果把王興和程維這兩位性格反差強烈的CEO比作遊戲高手,那麼美團迷戀的是肉眼可見的壁壘,滴滴則喜歡用隱藏關卡提高通關成本。

現階段滴滴的戰略態勢複雜:

用戶基數大,粘性高,但類型單一,場景不夠豐富。

滴滴早在2016年就樹立了全球化大企業的目標,依賴的是每天2000萬的訂單(全年74.3億)和規模驚人的GMV,

橫向國際化按部就班,進展順利(Uber中國、Lyft、義大利Taxify、巴西99、東南亞的Grab、印度Ola、以色列Careem、等),在國內也網羅了小藍、考拉等小藍等夥伴,此外滴滴也在加碼金融和保險經紀公司。

從使用者規模來看,滴滴有4.5億,日活1300萬,美團點評活躍用戶2.4億,日活3200萬,按王興的樂觀估計,美團覆蓋全國6.5億中產階級(或許在他眼裡具有吃喝玩樂消費能力的人都屬於中產了)會形成三個戰術優勢:

(1)拉新,覆蓋場景更多,CPA能夠做到相對低成本;

(2)活躍度,關聯消費的可能性加強,維繫了日活;

(3)留存率,通過躋身霸屏app矩陣,保持有效觸達。

但這其實算不上壁壘,摩拜和ofo各有2.5億左右的註冊用戶,也有可觀的單量和GMV,仍然難逃被收購的命運。相比之下,滴滴的策略存在雙重性,一方面與堅決加強在打車、外賣和共用單車等高頻剛需場景中與美團的GMV競爭,另一方面又在尋找新的突破口,

滴滴早有反向控制上游汽車產業鏈的野心,但程維的“不造車”的表態,使得他所推動的30多家車企參與的“洪流聯盟”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不是野心顛覆者,掌握著用戶和前端運營場景的滴滴認為自己才是未來汽車消費的頂級入口,最有能力做需求的流量分發,與傳統汽車廠商無敵為友,不必像美團那樣總是殺氣騰騰。

美團的LBS戰略追求高成長性,所以不斷尋求高增量市場,寄望在高頻場景中倚多為勝,為此不惜四面樹敵,滴滴覺得自己在汽車出行領域已有足夠使用者和資料積累,可以向上下兩端—新車銷售和車後服務延伸,實現從量變到質變,這樣就可以把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控制在合理水準。

相比美團,滴滴更矚意大出行控場之後的深度收割,包括低調進入汽車後服領域,將小桔養車、小桔加油、小桔充電、分時租賃整合為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作為“洪流聯盟”的落地支點,這對滴滴來說是更有價值也更健康的商業模式。如果不是“野蠻人”美團攪局,滴滴或許已經完成了從流血GMV到正常運營的歷史轉變。

就滴滴和美團來說,在雙方都有足夠規模的前提下,這場戰爭實際就是美團的場景賦能與滴滴的深度變現的終極較量,但競爭本身卻又並不交叉,王興需要更多的場景推高GMV支撐估值,程維厭倦了流血補貼,早就密謀打通大出行和車後服務,轉向能夠創造更高附加值的產品。雙方各取所需,當然也就相顧欣然。

滴滴的大數據要怎麼用?

在王興看來,所有基於吃喝玩樂的高頻剛需都是共通的,但在反映用戶畫像這點上,還沒有任何產品可與出行相提並論,比如用戶平時是叫快車還是專車這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遠比週末去哪裡吃飯更能反映用戶的實際消費能力,這也是王興明知拖累營收,仍然堅持把LBS戰略擴展到打車的原因。

理論上說,滴滴當然也可以運用這部分資料去做外賣,如同美團所做的那樣,但程維有不同的選擇,這從滴滴近年的產品線變化就能略窺端倪。

2015年滴滴上線過試駕,通過低價預約等方式串連車主與乘客,實現汽車消費的前置,並順便提供以租代購等金融產品,當時主打的車型是豐田、賓士、奧迪等中高端車型,這一步方向正確,只是時機還不成熟,如今滴滴的市場控制力更強,也打通了金融瓶頸,上有廠商合作支持租售一體化,向下又有汽車服務平臺的承托。

2016年7月滴滴還試水過租車,為這個新業務設置了增量的雙引擎:首單按金額贈送等值代金券+無門店的取送模式,但整租自駕當時已非藍海,並不能快速壓倒友商,滴滴轉而將其整合到業態更接近網約車的分時租賃顯然更合理。

汽車出行本質上是軟硬體整合,滴滴產品線覆蓋了幾乎所有運營場景,又聰明的宣稱不謀求顛覆汽車廠商,說明它眼中的未來交通就是依託大資料、使用者壁壘的底層控制。

滴滴開展什麼業務最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現在的滴滴就是一座浮動冰山,水面之上是公眾熟悉的滴滴,是壟斷了出行入口並覆蓋幾乎所有乘客的唯一選擇,但高調的打車和外賣之戰或許只是障眼法,美團上海打車和滴滴無錫外賣都順利做到了每天30萬單以上,貌似確實回應了未被滿足的需求,但這種極易獲取的GMV對整個業態有什麼影響?對友商又有什麼實質傷害?

絕大部分基於LBS的本地生活服務都可以迅速起量,特別適合互聯網改造,但用戶先天價格敏感性和隨機性很高,加之替代產品不少,規模化並不一定產生壁壘。

水面之下則是一個多數人並不瞭解的滴滴,這就是已經佈局三年、現有升級為汽車服務平臺的車主服務,在產品層面,滴滴佔有了租售、維保、加油充電、分時租賃等場景,在底層能力上有更精准的出行大資料,收購了一九付拿到了金融牌照;在管道資源上“洪流聯盟”整合了30多家車企;這是一種友商見獵心喜卻又無計可施的狀態。

1、養車、加油和充電

滴滴選擇這些業務作為汽車服務平臺的突破口原因很簡單:

(1)洗車、快保和快修是近幾年來上門O2O的熱點,但多是流星式產品,因為低頻的剛需業務粘性差,單一場景如洗車、快保等難以存活,平臺化之後就能順利突破瓶頸。

(2)去年滴滴已經在深圳、廣州、南京、杭州開出了4家車後服務體驗店,其中占地4000多平米、擁有48個工位的杭州旗艦店實現滿負荷運轉,證明引入直營+具備二三類資質的加盟商快速擴張是可行的。

(3)滴滴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天然擁有龐大的高粘性基礎客群,按滴滴自己的說法,去年平臺上有2107.8萬人獲得收入,以每天2%的車輛加油或充電一次計算,每天就能釋放約40萬次需求,這是友商無法迅速追隨的優勢。

2、分時租賃

滴滴的“洪流聯盟”雖由程維宣佈了“不造車”承諾,但仍需要一個高效的前端消費場證明對車企的價值,這就是分時租賃。

(1)車型單一,覆蓋的需求有限。

廠商分時租賃多為單一車型,功利性太強,用戶選擇空間很小,規模當然做不起來,滴滴的加入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真正帶動租售一體的轉化。

(2)單車盈利能力。

按羅蘭貝格估算,到2025年分時租賃的車輛規模可以達到600萬輛,客單價40元左右,折合每輛車每天3-4單左右,計入折舊、停車費和夜間損耗後,盈利性並不樂觀,只有滴滴平臺可以打通網約車資料,實現自駕和代駕的聯動。

(3)配套設施。

滴滴正在建立養車、加油、充電體系,可以形成對網約車和分時租賃業務的自我保障,對訂單全流程的管控能力、服務能力與廠商平臺或創業公司完全不同。如果滴滴確實建立起這個體系,不但中小玩家沒有活路,美團級的友商也無法後發制人。

據說,滴滴汽車服務平臺的年化GMV已經做到300億的水準,2018年將有900多億,而且有著更健康的營收。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看到東向以爭天下,大事可成,閉門自守,必致敗亡,如今滴滴從乘客產品轉向車主服務,可以說是這個大戰略的翻版。

但競爭本身卻又並不交叉,王興需要更多的場景推高GMV支撐估值,程維厭倦了流血補貼,早就密謀打通大出行和車後服務,轉向能夠創造更高附加值的產品。雙方各取所需,當然也就相顧欣然。

滴滴的大數據要怎麼用?

在王興看來,所有基於吃喝玩樂的高頻剛需都是共通的,但在反映用戶畫像這點上,還沒有任何產品可與出行相提並論,比如用戶平時是叫快車還是專車這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遠比週末去哪裡吃飯更能反映用戶的實際消費能力,這也是王興明知拖累營收,仍然堅持把LBS戰略擴展到打車的原因。

理論上說,滴滴當然也可以運用這部分資料去做外賣,如同美團所做的那樣,但程維有不同的選擇,這從滴滴近年的產品線變化就能略窺端倪。

2015年滴滴上線過試駕,通過低價預約等方式串連車主與乘客,實現汽車消費的前置,並順便提供以租代購等金融產品,當時主打的車型是豐田、賓士、奧迪等中高端車型,這一步方向正確,只是時機還不成熟,如今滴滴的市場控制力更強,也打通了金融瓶頸,上有廠商合作支持租售一體化,向下又有汽車服務平臺的承托。

2016年7月滴滴還試水過租車,為這個新業務設置了增量的雙引擎:首單按金額贈送等值代金券+無門店的取送模式,但整租自駕當時已非藍海,並不能快速壓倒友商,滴滴轉而將其整合到業態更接近網約車的分時租賃顯然更合理。

汽車出行本質上是軟硬體整合,滴滴產品線覆蓋了幾乎所有運營場景,又聰明的宣稱不謀求顛覆汽車廠商,說明它眼中的未來交通就是依託大資料、使用者壁壘的底層控制。

滴滴開展什麼業務最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現在的滴滴就是一座浮動冰山,水面之上是公眾熟悉的滴滴,是壟斷了出行入口並覆蓋幾乎所有乘客的唯一選擇,但高調的打車和外賣之戰或許只是障眼法,美團上海打車和滴滴無錫外賣都順利做到了每天30萬單以上,貌似確實回應了未被滿足的需求,但這種極易獲取的GMV對整個業態有什麼影響?對友商又有什麼實質傷害?

絕大部分基於LBS的本地生活服務都可以迅速起量,特別適合互聯網改造,但用戶先天價格敏感性和隨機性很高,加之替代產品不少,規模化並不一定產生壁壘。

水面之下則是一個多數人並不瞭解的滴滴,這就是已經佈局三年、現有升級為汽車服務平臺的車主服務,在產品層面,滴滴佔有了租售、維保、加油充電、分時租賃等場景,在底層能力上有更精准的出行大資料,收購了一九付拿到了金融牌照;在管道資源上“洪流聯盟”整合了30多家車企;這是一種友商見獵心喜卻又無計可施的狀態。

1、養車、加油和充電

滴滴選擇這些業務作為汽車服務平臺的突破口原因很簡單:

(1)洗車、快保和快修是近幾年來上門O2O的熱點,但多是流星式產品,因為低頻的剛需業務粘性差,單一場景如洗車、快保等難以存活,平臺化之後就能順利突破瓶頸。

(2)去年滴滴已經在深圳、廣州、南京、杭州開出了4家車後服務體驗店,其中占地4000多平米、擁有48個工位的杭州旗艦店實現滿負荷運轉,證明引入直營+具備二三類資質的加盟商快速擴張是可行的。

(3)滴滴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天然擁有龐大的高粘性基礎客群,按滴滴自己的說法,去年平臺上有2107.8萬人獲得收入,以每天2%的車輛加油或充電一次計算,每天就能釋放約40萬次需求,這是友商無法迅速追隨的優勢。

2、分時租賃

滴滴的“洪流聯盟”雖由程維宣佈了“不造車”承諾,但仍需要一個高效的前端消費場證明對車企的價值,這就是分時租賃。

(1)車型單一,覆蓋的需求有限。

廠商分時租賃多為單一車型,功利性太強,用戶選擇空間很小,規模當然做不起來,滴滴的加入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真正帶動租售一體的轉化。

(2)單車盈利能力。

按羅蘭貝格估算,到2025年分時租賃的車輛規模可以達到600萬輛,客單價40元左右,折合每輛車每天3-4單左右,計入折舊、停車費和夜間損耗後,盈利性並不樂觀,只有滴滴平臺可以打通網約車資料,實現自駕和代駕的聯動。

(3)配套設施。

滴滴正在建立養車、加油、充電體系,可以形成對網約車和分時租賃業務的自我保障,對訂單全流程的管控能力、服務能力與廠商平臺或創業公司完全不同。如果滴滴確實建立起這個體系,不但中小玩家沒有活路,美團級的友商也無法後發制人。

據說,滴滴汽車服務平臺的年化GMV已經做到300億的水準,2018年將有900多億,而且有著更健康的營收。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看到東向以爭天下,大事可成,閉門自守,必致敗亡,如今滴滴從乘客產品轉向車主服務,可以說是這個大戰略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