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直擊:孔子弟子無數,衣缽卻傳給了鮮為人知的他

傳說很久以前並不存在文字,有一天文字被人創造出來,造成了萬鬼哭泣的景象,於是便有了"文字出鬼神哭"的說法。中國古人對文字有一種天然的敬畏,在古代就算寫廢棄的文字都不可以隨意丟棄,

必須放在一個地方保存起來。

敦煌莫高窟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藏經洞,裡面的文獻資料對整個人類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這個藏經洞是怎麼形成的呢?當時紙還是比較珍貴的東西,每領一張紙都會有人做記錄,所以很多紙張都是正面寫完再寫背面。

佛教經典之類文獻都有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新的書籍來了,要給書籍做一個更新換代,要把舊的書籍剔出來。舊的書籍當然不能丟掉或者就地毀掉,他們把舊的書集中放在一個地方。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廢棄的書籍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現今的藏經洞。

古代的人敬重文字,這固然與文字的奇異力量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識文斷字的能力只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裡。

在古代識文斷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一個人如果能識字,他的社會地位必定不會太低。

有這麼一個人,他打破了只有貴族階級才有受教育權的規矩,他一生之中收了3000多名學生。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一個人居然有3000多名弟子,

一個人居然排除門第階級之見勇於收3000多名弟子,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的教育理念為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思想絕對領先於他所在的時代。

孔子的學生雖然多,但是優秀的只有七十二人,這七十二個人被稱為七十二賢,

還有十個最優秀的弟子被稱為"孔門十哲"。在這七十二個人中,孔子最喜歡顏回,可是顏回死的比較早。孔子最不贊同子路,沒事就愛和子路辯論幾句。但是最後繼承孔子教育衣缽的傳人,既不是顏回也不是子路而是子夏。

孔子之道得到了顏回和曾參的追捧,他們都沿著孔子的道路走下去,把孔子的學說發揚光大。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後來從事的也是教育事業,

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子夏雖然來自于孔門,但是他畢竟具有創新精神,他並沒有向孔子一樣致力復興周禮,他比較關心當代的時事政治,子夏以孔子的教育理念為基礎,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