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後來的我們》預售有望破億,但青春片藝術與票房的悖論依然難解

即將於4月28日上映的《後來的我們》,現在預售額已經達到了8000多萬,創造了青春電影預售的新高。2017年的《閃光少女》、《青禾男高》、《秘果》等青春片,雖有所創新,但票房堪憂。這種蓬勃的預售態勢,

又讓人看到了青春片市場的復蘇。

青春片從2013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稱《致青春》)起開始爆棚,數量激增、模式化、IP依賴嚴重等問題,讓一段段青澀的回憶都變成了狗血故事。此次《後來的我們》,預售喜人,但故事、製作能否讓人信服,還有待觀察,

但青春片藝術與票房的悖論卻始終制約著其發展。

“五十度灰”不可以,類型拼貼、狗血情節都可以

在重視“類型”的市場中,其實所謂的“青春片”,只能是青春題材和其他類型相融合,愛情、喜劇是最常見的類型。走過野蠻生長階段後,一些青春題材影片也跳出了慣有的類型束縛,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青春+犯罪片”、“青春+公路片”等模式也逐漸顯現。

青春搭配愛情,是最易也最合理的拼貼,

畢竟青春的一大部分回憶,便是享受和追逐愛情。創造了票房新高的《失戀33天》、《致青春》、《志明與春嬌》、《前任3》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些影片非常準確的瞄準了都市中年輕女性的情感需求,一擊即中她們的痛點和淚點。

主打喜劇風的青春片,經常充溢著追逐夢想、愛情時幼稚、荒誕的笑點。

《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夏洛特煩惱》、《煎餅俠》、《縫紉機樂隊》等,都是常見的青春事件,以更為歡笑的形式呈現,頗得人心。喜劇中,運用穿越模式的《夏洛特煩惱》、《乘風破浪》、《重返二十歲》等又更為討巧。

在“青春+犯罪片”模式中,

將“黑色青春”演繹得最熱血澎湃的是台片《艋舺》,它把將青春故事架設在黑幫片的語境中,對黑幫械鬥進行了鬧劇化的處理。2016年的《火鍋英雄》,則把這一種模式玩出了新花樣。影片在一個犯罪片的框架內,接續了前幾年青春片的懷舊敘事,亦顛覆了傳統犯罪片的人物設定。

《後會無期》是將“青春+公路片”開發得最為淋漓極致的。雖然劇情衝突不明顯,但沿途的風景,和極其文藝的基調,確實是征服文藝青年們的利器。

青春片中,最為中規中矩的便是融入勵志元素的。《11度青春之老男孩》、《中國合夥人》、《我是路人甲》等,雖無類型上的大特色,但因為勵志元素,往往能斬獲絕大多數粉絲。

雖然類型拼貼有變化,但是可以發現,內容上的病症還是十分明顯的。蹺課、墮胎、插足等便是常見的狗血橋段。

張一白導演在拍攝《匆匆那年》時,就遭遇了教育文件的束縛。最終,把原小說中的中學生戀愛情節改成了回憶式的,更多殘酷和性的情節放到了最後,影片才得以通過。

可以看到,囿於對未成年的保護,早戀、赤裸的性話題仍然是當下青春片所避諱談起的。但諸多隱晦的情節,卻又打臉這些規定。許多創作者只能避開最能展現青春風貌的高中階段,去嫁接其他類型元素。

能夠堅持表達青春的激情、殘酷、繾綣的影片,並得以上映的,也有經過適當調整後的佳作,如《青春派》、《黑處有什麼》、《少年巴比倫》、《七月與安生》等。但這些側重自我表達的影片,沒有了迎合市場的狗血情節和明星加持後,票房卻不甚理想。

如何讓青春片不“掩耳盜鈴”,均衡藝術表達和票房成績,是需要多方協商和努力的。但在取得滿意成果前,創作者最需要考慮的,仍然是同質化問題。歲月不可能千篇一律,那夕陽下的奔跑,是有著不同理由而逝去的青春。

IP、跨界、明星效應……行銷意識大於內容製造

青春片市場之廣闊,此次《後來的我們》已在凸顯。根據藝恩諮詢年度報告,低齡化觀眾是青春電影的消費主力,其中20-29歲的觀眾約占到6成,19歲以下觀眾占到3成。這些年齡段的觀眾,對於青春還有情懷、有精力去懷念。

那為什麼青春片,想用內容去打動這群觀眾時,卻往往不得要義?反觀沒有撕裂情節、沒有大明星的《我的少女時代》,為何能在2015年異軍突起?那是因為,《我的少女時代》真的在誠意探討青春裡的成長和愛情,內地很多青春片卻是行銷大於內容。

小官(ID:yuleguan001)整理了近些年來熱度、票房較高的青春片,可以看到這些影片都改編於熱門IP。小說是主流,抽象的音樂也被用來改編。這些影片取得的票房,有一部分來自於原著粉。而原著中對於青春的動人描摹,在轉換成電影后失去了韻味,也因為要求所限,很多更切合青春的細節無法表達。

此外,青春電影相對固定的運作模式,仿佛成為了大量跨界導演試水的好機會,以上影片中,有8部為跨界導演作品。明星跨界從事導演能夠將其在專業領域的知名度移植到日標消費群對電影的關注之上,多一重票房保障,也使得電影在行銷傳播上存在多次借勢的可能。

當前互聯網娛樂化盛行,青春電影的觀眾與社交網站重度用戶高度重合,強勢IP、明星導演、流量明星、“小鮮肉”演員為青春電影的線上、線下宣傳帶來多重話題,形成現象級電影。媒體在報導明星活動的同時,亦是為電影做免費宣傳。

青春片中的廣告植入和行銷套路,也讓“青春”變了味。《匆匆那年》在原著和王菲演唱主題曲的加持下,有著可人的青春意境,但一些商業元素的使用,卻顯得生硬。在趙燁的婚禮現場上,林嘉茉通過手機上的蘇甯易購APP下單為趙燁訂新婚禮物。下單之後,婚禮還未開始,蘇甯易購時光快遞盒包裹的伊利牛奶的就被送到現場。還有主演們使用的小米手機、凡客等品牌等都過於赤裸。

此次《後來的我們》,本來就有劉若英經典歌曲《後來》做IP,後又有五月天、陳奕迅、田馥甄等獻唱主題曲的宣傳,依然是在玩轉情懷、粉絲、IP牌。

青春之所以備受大家珍惜,是因為青春時的自己是沒有雜質的。因此,當影片的行銷意識大於內容製作時,觀眾心中滿懷的期待與深情,卻被辜負,進而也導致惡性循環。

戴著鐐銬亦可起舞,內容細分有待深挖

因為並沒有固化的情節、人物、造型,所以青春片很好打造出新樣態。而前提是,牢牢抓住青年圈層文化。《小時代》就是緊扣青年文化而進行明確市場定位的成功例子。《小時代》製作伊始,就把目標集中在郭敬明的受眾群體分佈最廣、人數最多的“80、90後”人群,其中又以“90後女性”為中堅力量。

作為一部“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小時代》在上映前在網路上引發大討論,而它的目標受眾正是這些大討論、點擊率和資料流程最主要的製造者——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利用大資料,確定了最終的演員。其精准市場定位和製作、行銷策略,使它有效地避免了許多電影在面對市場時‘眉毛鬍子一抓’的荒腔走板。

但一味靠青春靚麗的男女主角打青春牌,忽視對故事時代背景和人物內心變化的刻畫。雖然可以在商業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卻很難給觀眾留下更深層次的思考,啟迪人心本是電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承載著太多人青春夢想的青春片更應傳遞時代正能量。而從當下的熱門青春片中,我們看不到人物心境變化的本質,看不到時代發展在人物心中的投射,整個影片看起來只是一個想走文藝範,但又被現實捆綁的虛浮之作。

國產青春片可能還無法觸及在泰國、臺灣青春片中流行的同性情意,也無法像《美國派》、《下流高校》等美國青春片一樣直擊性☆禁☆愛問題,更不可能像日本青春片那樣加入暴力、偷盜、犯罪等元素。但是,這不代表國產青春片沒有其他的選擇。

深度情感、思想上的開挖,可以有臺灣的《翻滾吧!阿信》、美國的《舞出我人生》這類關注青少年追尋夢想的故事;同樣,可以學習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類關注同窗友誼與反思教育體制的故事;日本的《墊底辣妹》用時尚元素,講述了差生逆襲的故事;2017年的泰國熱門電影《天才槍手》,關注了考試、階層問題,亦引起巨大反響。

同樣,垂直細分元素也是可以借鑒的。美國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等很多青春片裡融入的歌舞元素;臺灣地區的《翻滾吧!阿信》、《九降風》,香港的《破風》等片裡融入的體育元素以及日本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臺灣電影《逆光飛翔》等片中融入的音樂元素都是讓平凡青春熠熠發光的要素。

在多元的文化時代,我們期待更豐富、更優秀的關於青春的電影作品。但如果只抓住“青春”二字,沒有持續性的生命力,那等到懷舊這陣風刮過,再想依靠“青春”贏取票房,恐怕就不易了。電影不能只受市場裹挾、靠利益驅動。在內容拼貼、行銷造勢外,真實、接地氣、有溫度的青春片才能讓大家在哭過、笑過之後買單。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雖然類型拼貼有變化,但是可以發現,內容上的病症還是十分明顯的。蹺課、墮胎、插足等便是常見的狗血橋段。

張一白導演在拍攝《匆匆那年》時,就遭遇了教育文件的束縛。最終,把原小說中的中學生戀愛情節改成了回憶式的,更多殘酷和性的情節放到了最後,影片才得以通過。

可以看到,囿於對未成年的保護,早戀、赤裸的性話題仍然是當下青春片所避諱談起的。但諸多隱晦的情節,卻又打臉這些規定。許多創作者只能避開最能展現青春風貌的高中階段,去嫁接其他類型元素。

能夠堅持表達青春的激情、殘酷、繾綣的影片,並得以上映的,也有經過適當調整後的佳作,如《青春派》、《黑處有什麼》、《少年巴比倫》、《七月與安生》等。但這些側重自我表達的影片,沒有了迎合市場的狗血情節和明星加持後,票房卻不甚理想。

如何讓青春片不“掩耳盜鈴”,均衡藝術表達和票房成績,是需要多方協商和努力的。但在取得滿意成果前,創作者最需要考慮的,仍然是同質化問題。歲月不可能千篇一律,那夕陽下的奔跑,是有著不同理由而逝去的青春。

IP、跨界、明星效應……行銷意識大於內容製造

青春片市場之廣闊,此次《後來的我們》已在凸顯。根據藝恩諮詢年度報告,低齡化觀眾是青春電影的消費主力,其中20-29歲的觀眾約占到6成,19歲以下觀眾占到3成。這些年齡段的觀眾,對於青春還有情懷、有精力去懷念。

那為什麼青春片,想用內容去打動這群觀眾時,卻往往不得要義?反觀沒有撕裂情節、沒有大明星的《我的少女時代》,為何能在2015年異軍突起?那是因為,《我的少女時代》真的在誠意探討青春裡的成長和愛情,內地很多青春片卻是行銷大於內容。

小官(ID:yuleguan001)整理了近些年來熱度、票房較高的青春片,可以看到這些影片都改編於熱門IP。小說是主流,抽象的音樂也被用來改編。這些影片取得的票房,有一部分來自於原著粉。而原著中對於青春的動人描摹,在轉換成電影后失去了韻味,也因為要求所限,很多更切合青春的細節無法表達。

此外,青春電影相對固定的運作模式,仿佛成為了大量跨界導演試水的好機會,以上影片中,有8部為跨界導演作品。明星跨界從事導演能夠將其在專業領域的知名度移植到日標消費群對電影的關注之上,多一重票房保障,也使得電影在行銷傳播上存在多次借勢的可能。

當前互聯網娛樂化盛行,青春電影的觀眾與社交網站重度用戶高度重合,強勢IP、明星導演、流量明星、“小鮮肉”演員為青春電影的線上、線下宣傳帶來多重話題,形成現象級電影。媒體在報導明星活動的同時,亦是為電影做免費宣傳。

青春片中的廣告植入和行銷套路,也讓“青春”變了味。《匆匆那年》在原著和王菲演唱主題曲的加持下,有著可人的青春意境,但一些商業元素的使用,卻顯得生硬。在趙燁的婚禮現場上,林嘉茉通過手機上的蘇甯易購APP下單為趙燁訂新婚禮物。下單之後,婚禮還未開始,蘇甯易購時光快遞盒包裹的伊利牛奶的就被送到現場。還有主演們使用的小米手機、凡客等品牌等都過於赤裸。

此次《後來的我們》,本來就有劉若英經典歌曲《後來》做IP,後又有五月天、陳奕迅、田馥甄等獻唱主題曲的宣傳,依然是在玩轉情懷、粉絲、IP牌。

青春之所以備受大家珍惜,是因為青春時的自己是沒有雜質的。因此,當影片的行銷意識大於內容製作時,觀眾心中滿懷的期待與深情,卻被辜負,進而也導致惡性循環。

戴著鐐銬亦可起舞,內容細分有待深挖

因為並沒有固化的情節、人物、造型,所以青春片很好打造出新樣態。而前提是,牢牢抓住青年圈層文化。《小時代》就是緊扣青年文化而進行明確市場定位的成功例子。《小時代》製作伊始,就把目標集中在郭敬明的受眾群體分佈最廣、人數最多的“80、90後”人群,其中又以“90後女性”為中堅力量。

作為一部“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小時代》在上映前在網路上引發大討論,而它的目標受眾正是這些大討論、點擊率和資料流程最主要的製造者——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利用大資料,確定了最終的演員。其精准市場定位和製作、行銷策略,使它有效地避免了許多電影在面對市場時‘眉毛鬍子一抓’的荒腔走板。

但一味靠青春靚麗的男女主角打青春牌,忽視對故事時代背景和人物內心變化的刻畫。雖然可以在商業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卻很難給觀眾留下更深層次的思考,啟迪人心本是電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承載著太多人青春夢想的青春片更應傳遞時代正能量。而從當下的熱門青春片中,我們看不到人物心境變化的本質,看不到時代發展在人物心中的投射,整個影片看起來只是一個想走文藝範,但又被現實捆綁的虛浮之作。

國產青春片可能還無法觸及在泰國、臺灣青春片中流行的同性情意,也無法像《美國派》、《下流高校》等美國青春片一樣直擊性☆禁☆愛問題,更不可能像日本青春片那樣加入暴力、偷盜、犯罪等元素。但是,這不代表國產青春片沒有其他的選擇。

深度情感、思想上的開挖,可以有臺灣的《翻滾吧!阿信》、美國的《舞出我人生》這類關注青少年追尋夢想的故事;同樣,可以學習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類關注同窗友誼與反思教育體制的故事;日本的《墊底辣妹》用時尚元素,講述了差生逆襲的故事;2017年的泰國熱門電影《天才槍手》,關注了考試、階層問題,亦引起巨大反響。

同樣,垂直細分元素也是可以借鑒的。美國的《歌舞青春》、《舞出我人生》等很多青春片裡融入的歌舞元素;臺灣地區的《翻滾吧!阿信》、《九降風》,香港的《破風》等片裡融入的體育元素以及日本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臺灣電影《逆光飛翔》等片中融入的音樂元素都是讓平凡青春熠熠發光的要素。

在多元的文化時代,我們期待更豐富、更優秀的關於青春的電影作品。但如果只抓住“青春”二字,沒有持續性的生命力,那等到懷舊這陣風刮過,再想依靠“青春”贏取票房,恐怕就不易了。電影不能只受市場裹挾、靠利益驅動。在內容拼貼、行銷造勢外,真實、接地氣、有溫度的青春片才能讓大家在哭過、笑過之後買單。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