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是不是只有北京的年輕人過的辛苦?

“@曼哈君曾經在文章中表示,自己放棄年薪45萬的工作,離開北京回到南京,最重要的就是房子和戶口問題,孩子要上學,房子不是學區房,可以進的學校教育品質不滿意,好的又進不去,

如此以來不如轉戰二線。”

“@會跳舞的長頸鹿說,自己17歲來到北京,16年後,33歲,和先生一起離開。離開的原因是堵車,通勤成本高,霧霾,懷孕的時候提心吊膽,最後和家人一起去了昆明。”

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首次出現下滑,而作為新一線城市的代表杭州,常住人口則漲了28萬。

相比前兩年的口號,「逃離北上廣」越來越成為事實。

趁年輕,離開北京的成本更低

2018年,最大的90後已經28歲,按照傳統的三十而立,在父母眼裡,已經到了該穩定的年齡,他們自己,也免不了這種潛意識裡的焦慮。

在北京,很多人面臨著買房無望,戶口無望的問題,大家忙著加班創業融資,西二旗到高碑店都是異地戀,脫單不容易。

再加上高房租高消費,對於移動人口的政策縮緊,

內因外因,都有可能成為壓倒年輕北漂的最後一根稻草。

90後離開北京的原因,也不過是「生活壓力」和「年紀焦慮」。

相比中年人的拖家帶口換工作,90後換個城市生活的成本較低。

一無所有尚且年輕,主動離開北京並不傷感,傷感的是30歲40歲,依然被迫離開,趁早走,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即使留在北京,也不代表沒想過離開

男孩陳28歲,河北人,在北京呆了10年,現在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個製作網劇的影視公司,

公司效益如何不方便問,不過至今仍在和別人在通州合租。

日常狀態就是加班,在公司加班,在家裡加班,睡眠時間極短,走路兩部手機一台筆記本隨時保持有電。

用他的話說,是被生活壓榨的幾乎沒了其他多餘的想法,只想拼命賺錢。

“壓力非常大,談戀愛都覺得浪費時間,女孩子一鬧情緒就忍不住發火,如此惡性循環,關係變得糟糕,直到再也不想嘗試,

習慣了一個人獨居。”

男孩小虎,92年的,26歲,在北京7年。

碩士畢業一年,工資15k,到手10k多點,他的狀態比上一個男生還要崩潰。

租房沒有自己的獨立衛生間,女朋友更是不敢談,因為談久了不免要結婚,結婚就是房子,房子又買不起。

他很喜歡喝酒,只要有人喊就去,幾乎每晚都是借助酒精或者褪黑素入眠。

另外在聊天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兩個人手機中都有探探之類約會軟體。

男孩陳表示不會離開北京,因為北京是離家最近的一線城市。

小虎是純粹喜歡北京這座城市的氣質,解釋都是多餘,用他的話說,離開北京,到哪個地方都是將就。

但他們也都表示,在焦慮失眠的深夜,換個城市的想法,還是會湧入腦中,讓人輾轉反側,有時候也會上網,搜索其他城市的各種政策。

離開北京的原因,還有其他城市的優惠政策

Z小姐,2014年做自媒體趕上紅利期的博主,賺了一些錢,但買房,依然遠遠不夠。

最近她關掉了開在北京的線下咖啡館,跑去杭州做起了淘寶店。

在她看來,杭州的房租,人力成本,都比較低,貨源也比較充足,最關鍵的是,適合以後定居。

z小姐說,我已經到了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年紀。

除了杭州之外,深圳也是人口湧入較快的城市,2018年1月份開始,深圳還推出了新的人才引進政策。

Amy碩士畢業後簽約了深圳那邊的一所公立學校,解決深圳戶口,簽約還發放5萬塊租房補貼。

轉正後的工資加上補貼,績效,公積金,節日福利等,一年到手有25萬左右,除去四個月的假期,一個月平均有30k的工資。

而這個數額的收入,是很多北京白領達不到的,到了深圳,仿佛工資,戶口,車牌,都有了奔頭。

很多人在遷徙的時候還會考慮到氣候,Amy說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有風濕,打算等自己穩定了,就把老家的房子賣了,把自己的父母接到深圳來,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父母養老的問題。

90後成現在媒體上的狀態是「壓力大,失眠,禿頭,焦慮」,其實不只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欲望焦灼,還因為我們已經到了該承擔責任照顧父母的年紀。

能力不足責任增加,才是讓我們更加焦慮根源,而很多人離開自己喜歡的城市,有時候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

那些已經逃離北京,前往深圳杭州的怎麼說

在一些人覺得杭州宜居的時候,一批人也在瘋狂的吐槽:

“@十木:夏天炎熱,冬天多雨,梅雨季節抽濕器一天能抽出一盆水,公共交通落後,的士司機素質一般,沒什麼夜生活,飲食偏甜清淡,難有擼串的爽快。”

“@ Charles:首先在杭州買房真不是容易的事,郊區均價4萬,另外你要托關係拿號,沒個熟人,連交錢的資格都沒有。”

“@Norah Cheng:杭州也有很多自身的問題,房租和消費都很高,收入卻不高,部分人排外,整個社會的風尚被拆遷等問題嚴重帶偏。”

而那些前往深圳落戶的,遇到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房價:

“@飛:自己買房基本不可能,按照這個趨勢,深圳的房價也要漲,沒有父母的幫助,一個人很難。”

“@miss喵:買不了房,戶口也沒什麼用,感覺不比在北京輕鬆多少。”

“@你好呀:很多人誤會了,只有城區才很繁華,一些偏遠的區,根本就像是在鄉下。”

“@溫暖:感覺這裡的人口很雜,治安沒有北京好,下班回家都是提心吊膽,社區門口還發生過搶劫,在這裡,有一種離鄉背井的不安全感。”

有網友說,其實北京有時候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比如東三環的夜景,地鐵裡的暖風,風趣幽默的的哥,失戀後逼著你依然不能倒下的工作。

而杭州南京武漢深圳,也沒有我們說的那麼好,關鍵還是要看你,最在乎的是是什麼。

不管收入多少,想要更好的生活,就會有焦慮

不過據我觀察身邊的人,真的是不管收入多少,什麼職業,都各自有各自的焦慮。

一個做自媒體的同行,剛畢業就月入10萬左右,她很焦慮,因為她家裡人都很牛逼。

她給自己定義的財富自由門檻是一個億,每次說起這個,她都要狠狠抽煙,罵一句,我一定要比xxx屌,xxx是她的表哥,在香港開投資公司。

還有一個朋友,月入10k,也是焦慮,前段時間辭職,最近正兵荒馬亂的找工作,短短時間,抽煙喝酒都學會了。

更別說那些擁有創業公司,養著內容技術團隊的年輕人,24小時幹活,恨不得辦公司當臥室,咖啡當水喝。

90後18歲到28歲的年齡跨度,每個階段的生活都在有人經歷。

其實也不只是錢的問題,單身的著急脫單,脫單的張羅房子,結婚的糾結要不要孩子,有了孩子的,又覺得孩子是個碎鈔機。

痛苦年前,人人平等。

而其實只要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只要內心還有欲望,我們就不會停止痛苦和焦慮。

焦慮是永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焦慮也可以成為某種推動我們不停向前的動力,焦慮就是自我進化的副產品。

是不是只有北京的年輕人如此辛苦

其實不是。

不管你是在北京東京還是在巴黎在紐約,一個城市呆了久了,就難免不關注房價和貸款利率。

一個朋友在香港,典型的金融女,香港寸土寸金,當然也買不起房子,頂多是住的地方離地鐵站近一點。

前段時間她陷入了抑鬱,經常早上五點鐘,就躺在床上哭,有時候白天上班的時候憋不住了,就跑到衛生間裡哭五分鐘,哭完走出來對著鏡子補妝再回到工位上。

每天的工作現場,就是現實版的《華爾街》,而所謂的千辛萬苦得到的晉升機會,在外行人看來,也不過是獨立擁有了一個卡間,桌子上多了一盆綠植,職位更高一點的話,說不定還有扇窗,可以看到香港淩晨的夜景。

在巴黎的獨自工作生活的90後女孩芝士,也每天在和不同的怪獸作戰。

和法國同事工作上的節奏差異,辦個手續要去政府部門跑五趟,吃外賣吃到想吐,懷念家裡媽媽做的飯,還有一場接著一場的失戀和漫長陰冷的冬天。

而一個住在曼哈頓的朋友,去年冬天的某日也突然崩潰,因為紐約暴風雪,她沒有屯糧,在家裡用白水吃了兩天麥片後還發燒了,一邊淚眼婆娑一邊還要做各種research。

她為了移民已經在美國呆了三年,工作性質不允許她離開紐約,住在曼哈頓的地下室,一個月房租可以在北京東三環租個不錯社區一居室。

她跟我吐槽過地下室的慘狀,地面潮濕,為了防潮鋪了一層白鐵皮,鐵皮跟地面不貼,踩上去有巨大的金屬響,而因為天花板低,吊燈也很低,永遠是被白鐵皮反照著白熾燈,亮的人心裡發慌。

還有一個在東京上學的女孩子,前幾天在群裡問我們需不需要代購,我和幾個人看上了一款背背佳,付過錢之後隔了一天,她又退了錢,說店裡沒有貨了,還說自己原本打算人肉背回來的,這樣快一點,真是對不起,讓大家失望了。

一隻背背佳不到500塊人民幣,但是包裝又巨大,5個人買,體量加起來很大,怎麼算都賺不了幾個錢,看來她真的是在很努力在自己解決經濟問題。

除去大都市,那些生活在三四線的年輕人,也有諸多抱怨,一個月三千工資,房租800,吃飯1000,一年存1萬,are you kidding me?

這不是最關鍵的,一些年輕人不肯離開北京,是因為嫌棄三四線的那個環境,人情味重,關係複雜,同事八卦,升職黑幕,而這些東西,小城市的他們都無法逃避,他們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

其實不管在哪個城市,年輕人的生活都是大同小異,經濟壓力,感情挫折,沒完沒了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否定。

男生會不停的抽煙,加班,應酬,一會兒覺得自己是個男人,一會兒又覺得活著真累。

女生呢,就像一個博主說的那樣,一會兒想著出人頭地幹點事業,一會兒又想不如來一場意外懷孕,看看命運要把我帶往哪裡。

但這就是年輕啊,是地獄也是天堂,有很多的痛苦,也有很多highlight。

因為相比80後,70後,90後更加崇尚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自我」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個比「辛苦」更重要的詞。

最後

一些人捨不得北京,一定是心裡有所留戀;就像一些人下定決心離開北京的時候,一定也是受夠了失望。

留下離開,都有一萬種理由,留下離開,也都不容易。

竇文濤在採訪時說,面對一座城市,讚美和吐槽,都是不夠的:

“一個城市離開了個人命運,你很難談一個城市。讚美也好,吐槽也罷,你吞吐的是你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生際遇。”

而這種權衡割捨去留,在人生裡到處都是,不管你在哪裡,都逃不開躲不掉。

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換個城市,養只貓,結個婚,養個娃,似乎都幫助不了當下生活。

反倒是那種看似輕鬆的逃離躲避,更容易成為人生到了一個節點突然江河日下的某種暗示。

賺了一些錢,但買房,依然遠遠不夠。

最近她關掉了開在北京的線下咖啡館,跑去杭州做起了淘寶店。

在她看來,杭州的房租,人力成本,都比較低,貨源也比較充足,最關鍵的是,適合以後定居。

z小姐說,我已經到了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年紀。

除了杭州之外,深圳也是人口湧入較快的城市,2018年1月份開始,深圳還推出了新的人才引進政策。

Amy碩士畢業後簽約了深圳那邊的一所公立學校,解決深圳戶口,簽約還發放5萬塊租房補貼。

轉正後的工資加上補貼,績效,公積金,節日福利等,一年到手有25萬左右,除去四個月的假期,一個月平均有30k的工資。

而這個數額的收入,是很多北京白領達不到的,到了深圳,仿佛工資,戶口,車牌,都有了奔頭。

很多人在遷徙的時候還會考慮到氣候,Amy說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有風濕,打算等自己穩定了,就把老家的房子賣了,把自己的父母接到深圳來,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父母養老的問題。

90後成現在媒體上的狀態是「壓力大,失眠,禿頭,焦慮」,其實不只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欲望焦灼,還因為我們已經到了該承擔責任照顧父母的年紀。

能力不足責任增加,才是讓我們更加焦慮根源,而很多人離開自己喜歡的城市,有時候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

那些已經逃離北京,前往深圳杭州的怎麼說

在一些人覺得杭州宜居的時候,一批人也在瘋狂的吐槽:

“@十木:夏天炎熱,冬天多雨,梅雨季節抽濕器一天能抽出一盆水,公共交通落後,的士司機素質一般,沒什麼夜生活,飲食偏甜清淡,難有擼串的爽快。”

“@ Charles:首先在杭州買房真不是容易的事,郊區均價4萬,另外你要托關係拿號,沒個熟人,連交錢的資格都沒有。”

“@Norah Cheng:杭州也有很多自身的問題,房租和消費都很高,收入卻不高,部分人排外,整個社會的風尚被拆遷等問題嚴重帶偏。”

而那些前往深圳落戶的,遇到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房價:

“@飛:自己買房基本不可能,按照這個趨勢,深圳的房價也要漲,沒有父母的幫助,一個人很難。”

“@miss喵:買不了房,戶口也沒什麼用,感覺不比在北京輕鬆多少。”

“@你好呀:很多人誤會了,只有城區才很繁華,一些偏遠的區,根本就像是在鄉下。”

“@溫暖:感覺這裡的人口很雜,治安沒有北京好,下班回家都是提心吊膽,社區門口還發生過搶劫,在這裡,有一種離鄉背井的不安全感。”

有網友說,其實北京有時候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比如東三環的夜景,地鐵裡的暖風,風趣幽默的的哥,失戀後逼著你依然不能倒下的工作。

而杭州南京武漢深圳,也沒有我們說的那麼好,關鍵還是要看你,最在乎的是是什麼。

不管收入多少,想要更好的生活,就會有焦慮

不過據我觀察身邊的人,真的是不管收入多少,什麼職業,都各自有各自的焦慮。

一個做自媒體的同行,剛畢業就月入10萬左右,她很焦慮,因為她家裡人都很牛逼。

她給自己定義的財富自由門檻是一個億,每次說起這個,她都要狠狠抽煙,罵一句,我一定要比xxx屌,xxx是她的表哥,在香港開投資公司。

還有一個朋友,月入10k,也是焦慮,前段時間辭職,最近正兵荒馬亂的找工作,短短時間,抽煙喝酒都學會了。

更別說那些擁有創業公司,養著內容技術團隊的年輕人,24小時幹活,恨不得辦公司當臥室,咖啡當水喝。

90後18歲到28歲的年齡跨度,每個階段的生活都在有人經歷。

其實也不只是錢的問題,單身的著急脫單,脫單的張羅房子,結婚的糾結要不要孩子,有了孩子的,又覺得孩子是個碎鈔機。

痛苦年前,人人平等。

而其實只要我們想要更好的生活,只要內心還有欲望,我們就不會停止痛苦和焦慮。

焦慮是永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焦慮也可以成為某種推動我們不停向前的動力,焦慮就是自我進化的副產品。

是不是只有北京的年輕人如此辛苦

其實不是。

不管你是在北京東京還是在巴黎在紐約,一個城市呆了久了,就難免不關注房價和貸款利率。

一個朋友在香港,典型的金融女,香港寸土寸金,當然也買不起房子,頂多是住的地方離地鐵站近一點。

前段時間她陷入了抑鬱,經常早上五點鐘,就躺在床上哭,有時候白天上班的時候憋不住了,就跑到衛生間裡哭五分鐘,哭完走出來對著鏡子補妝再回到工位上。

每天的工作現場,就是現實版的《華爾街》,而所謂的千辛萬苦得到的晉升機會,在外行人看來,也不過是獨立擁有了一個卡間,桌子上多了一盆綠植,職位更高一點的話,說不定還有扇窗,可以看到香港淩晨的夜景。

在巴黎的獨自工作生活的90後女孩芝士,也每天在和不同的怪獸作戰。

和法國同事工作上的節奏差異,辦個手續要去政府部門跑五趟,吃外賣吃到想吐,懷念家裡媽媽做的飯,還有一場接著一場的失戀和漫長陰冷的冬天。

而一個住在曼哈頓的朋友,去年冬天的某日也突然崩潰,因為紐約暴風雪,她沒有屯糧,在家裡用白水吃了兩天麥片後還發燒了,一邊淚眼婆娑一邊還要做各種research。

她為了移民已經在美國呆了三年,工作性質不允許她離開紐約,住在曼哈頓的地下室,一個月房租可以在北京東三環租個不錯社區一居室。

她跟我吐槽過地下室的慘狀,地面潮濕,為了防潮鋪了一層白鐵皮,鐵皮跟地面不貼,踩上去有巨大的金屬響,而因為天花板低,吊燈也很低,永遠是被白鐵皮反照著白熾燈,亮的人心裡發慌。

還有一個在東京上學的女孩子,前幾天在群裡問我們需不需要代購,我和幾個人看上了一款背背佳,付過錢之後隔了一天,她又退了錢,說店裡沒有貨了,還說自己原本打算人肉背回來的,這樣快一點,真是對不起,讓大家失望了。

一隻背背佳不到500塊人民幣,但是包裝又巨大,5個人買,體量加起來很大,怎麼算都賺不了幾個錢,看來她真的是在很努力在自己解決經濟問題。

除去大都市,那些生活在三四線的年輕人,也有諸多抱怨,一個月三千工資,房租800,吃飯1000,一年存1萬,are you kidding me?

這不是最關鍵的,一些年輕人不肯離開北京,是因為嫌棄三四線的那個環境,人情味重,關係複雜,同事八卦,升職黑幕,而這些東西,小城市的他們都無法逃避,他們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

其實不管在哪個城市,年輕人的生活都是大同小異,經濟壓力,感情挫折,沒完沒了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否定。

男生會不停的抽煙,加班,應酬,一會兒覺得自己是個男人,一會兒又覺得活著真累。

女生呢,就像一個博主說的那樣,一會兒想著出人頭地幹點事業,一會兒又想不如來一場意外懷孕,看看命運要把我帶往哪裡。

但這就是年輕啊,是地獄也是天堂,有很多的痛苦,也有很多highlight。

因為相比80後,70後,90後更加崇尚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自我」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個比「辛苦」更重要的詞。

最後

一些人捨不得北京,一定是心裡有所留戀;就像一些人下定決心離開北京的時候,一定也是受夠了失望。

留下離開,都有一萬種理由,留下離開,也都不容易。

竇文濤在採訪時說,面對一座城市,讚美和吐槽,都是不夠的:

“一個城市離開了個人命運,你很難談一個城市。讚美也好,吐槽也罷,你吞吐的是你在這座城市裡的人生際遇。”

而這種權衡割捨去留,在人生裡到處都是,不管你在哪裡,都逃不開躲不掉。

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換個城市,養只貓,結個婚,養個娃,似乎都幫助不了當下生活。

反倒是那種看似輕鬆的逃離躲避,更容易成為人生到了一個節點突然江河日下的某種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