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治中和張自忠,有這麼多的不同之處,但都值得我們敬重

在國軍高級將領中,有兩個張姓將軍,他們名字相近,年齡也相當,而且都官至上將,還都在抗日戰爭中與日寇血戰,這兩人,就是張治中和張自忠。

乍一看,還真容易搞混了,不熟悉的人還誤以為是一個人呢。

今天,咱就來簡單區分一下這兩位抗日名將。

先來看看兩位將軍早年的經歷。

首先說張治中將軍。張治中,1890年出生於安徽巢湖,因家境貧困,早年四處顛簸,1916年考入了保定軍校,隨後赴廣東追隨中山先生參加“護法運動”,是中山先生忠實的追隨者。

隨後在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總隊代理總隊長,此後一直是蔣介石的黃埔系骨幹。

後來,張治中參加了北伐戰爭、中原大戰,一直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幹將,備受蔣介石的信任,位列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並長期擔任中央軍校教育長,培養了大批軍官。

不過,雖然張治中一直深受蔣介石信任,但他並非絕對忠於蔣介石本人,他一直追隨的是中山先生的遺願,

擁護孫中山確立的三大革命政策,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因此早在黃埔軍校時期,就與周恩來、惲代英等人密切合作,結下了深厚友誼,被譽為“紅色將軍”。

再說張自忠將軍。張自忠比張治中小一歲,1891年生於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1911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

在校期間加入了同盟會,之後投筆從戎,投入了馮玉祥帳下。

從1916年開始,張自忠追隨馮玉祥將軍十幾年,從直奉戰爭,到北伐誓師,一直到中原大戰,張自忠逐漸成為一員虎將,一直率領著馮玉祥最精銳的部隊。

更巧的是,這兩位張將軍還在戰場上交過手。那是在中原大戰期間,兩位將軍分屬於不同的陣營,張治中是蔣介石嫡系教導2師師長,而張自忠是馮玉祥西北軍王牌第6師師長,

王牌對王牌,結果張自忠在高賢集擊敗了張治中。

再來看看兩人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

兩位張將軍都是抗日名將,而且跟日軍作戰的時間都非常早。張治中將軍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就率領第五軍馳援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重創日軍。而張自忠將軍,則在1933年率領大名鼎鼎的二十九軍,在長城喜峰口大敗日軍。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治中將軍率領第九集團軍87、88師率先進攻日本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拉開了淞滬會戰的序幕。但由於跟蔣介石的作戰理念不同,張治中被調離淞滬戰場,擔任湖南省主席,之後沒有再親臨抗戰一線,一直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

抗戰勝利後,張治中因在國共兩黨的聲望,又被蔣介石委以重任,負責與我黨方面的聯繫,與周恩來一起,為中國的和平大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張自忠將軍的情況則更加讓人感歎,七七事變後,由於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曾與張自忠會面,再加上蔣介石主張議和,平津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讓他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帶著“漢奸”的駡名,張自忠率軍誓死抗戰,在臨沂戰役中,他指揮59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將日軍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莊戰役的偉大勝利。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身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親臨一線與日軍血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身上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足見其犧牲之壯烈!

張自忠是二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國共雙方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親自扶靈,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數十萬百姓齊聲痛哭,聲震林嶽。國民政府也發佈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併入祀忠烈祠首位。

這兩位張姓將軍,雖然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值得我們所有後人敬重。

歷史客棧作者:威廷根施坦因

負責與我黨方面的聯繫,與周恩來一起,為中國的和平大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張自忠將軍的情況則更加讓人感歎,七七事變後,由於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曾與張自忠會面,再加上蔣介石主張議和,平津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讓他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帶著“漢奸”的駡名,張自忠率軍誓死抗戰,在臨沂戰役中,他指揮59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將日軍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莊戰役的偉大勝利。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身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親臨一線與日軍血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5月16日,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身上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足見其犧牲之壯烈!

張自忠是二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國共雙方都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蔣介石親自扶靈,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數十萬百姓齊聲痛哭,聲震林嶽。國民政府也發佈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併入祀忠烈祠首位。

這兩位張姓將軍,雖然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卻殊途同歸,值得我們所有後人敬重。

歷史客棧作者:威廷根施坦因